肉鸡坏死性肠炎诊断与防治

2011-04-13 04:44李建全山东省昌邑市下营畜牧兽医管理站261312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坏死性球虫病肠壁

李建全 (山东省昌邑市下营畜牧兽医管理站 261312)



肉鸡坏死性肠炎诊断与防治

李建全 (山东省昌邑市下营畜牧兽医管理站 261312)

2008年秋,本地区发生肉鸡坏死性肠炎。其发生特点是,大群中有10%~20%的鸡只发病,严重的消化不良,生长停滞,饲料报酬下降。本病经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或继发,且一般的药物和常规剂量难以产生疗效。给广大养鸡场(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并同时带来了饲养管理上的麻烦。

1 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本病于7~10月份多发,涉及区域广泛,发病率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显著的流行特点是,在同一区域或同一鸡群中反复发作,断断续续地不断出现病死鸡和淘汰鸡,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至该鸡群上市。

本病主要侵害2~5周龄地面平养肉仔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也可发病。病鸡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闭眼嗜睡,食欲减退,腹泻以及羽毛粗乱无光易折断。病鸡生长发育受阻,排黑色、灰色稀便,有时混有血液。有些情况下与小肠球虫病并发,粪便稍稀呈柿黄色或间有肉样便。病程稍长,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痹,颤动,站立不起,瘫痪,双翅拍地,触摸时尖声鸣叫。

2 病理变化  

肉眼变化主限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和回肠,部分盲肠也可见病变。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肠黏膜附着疏松或致密伪膜,伪膜外观呈黄色或绿色。肠壁浆膜层可见出血斑,有的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晕。黏膜出血深达肌层,时有弥漫性出血并发生严重坏死。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时,肠内容物柿黄色,混有碎的小血凝块,肠壁有大头针帽样出血点或坏死灶。

3 诊断  

本病常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极易被后者所掩盖。最后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1)取小肠受损病变部位的肠粘膜刮取物涂片,火焰固定,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许多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阳性肠杆菌。用该刮取物直接涂片镜检,若发现数个艾美尔球虫卵囊,证明有球虫病的并发。(2)无菌刮取有典型病变的肠黏膜(取自死亡后4h以内的鸡),划线接种于葡萄糖血液琼脂上,37℃厌氧培养过夜,可生成几个圆形光滑隆起,淡灰色,直径2~4mm的较大型菌落,菌落周围发生内区完全溶血,外区不完全溶血和脱色的双重溶血现象。挑取此菌落压片、染色,镜检发现与前述相同的细菌。(3)挑选典型菌落接种于牛乳培养基中培养8~10h后,可见明显的“暴烈发酵”现象,凝固的乳酪蛋白成为多孔海绵状或分裂为数块。(4)药敏试验的结果是,该菌对青霉素类、痢菌净、链霉素高敏;对痢特灵、杆菌肽、氯霉素中敏;对复方敌菌净、土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4 治疗

该病确诊后,笔者制订了以治疗坏死性肠炎为主,兼治小肠球虫病为辅的原则。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投喂高敏药物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首先加强通风换气,全群隔日带鸡消毒1次。痢菌净0.03%饮水,2次/d,2~3h/d,连用3~5d;饲料中拌入15mg/kg杆菌肽和70mg/kg盐霉素。2周龄以内的雏鸡,100升饮水中加入羟氨苄青霉素15g,2次/d,2~3h/次,连用3~5d。

用药24h后,粪便颜色明显改观,病鸡症状减轻,采食量增加,3d后症状消失,鸡群恢复正常。以后再加强用药2d。

(2011–06–10)

S858.31

B

1007-1733(2011)09-0088-02

猜你喜欢
坏死性球虫病肠壁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鸡球虫病及其防治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鸡球虫病的诊治
鸡球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