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初探

2011-04-25 06:07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体育课程

何 伟 孙 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 100048)

1、引言: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课程正在发挥其特有的强身、健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功能。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这表明要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必须建立与体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在内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从目前看来,如何将现有的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内外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优化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级安全工程系两个自然班,学生共计203人;其中实验班101人,对照班102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专著、研究报告及论文30余篇。

2.2.2、专家访谈法

就有关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专家访谈。

2.2.3、问卷调查法

就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意愿,为建立能够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提供依据。具体情况为,向安全工程系2009级学生调查问卷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6.06%。其中,向实验组发放调查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 有效回收率为96.04%,向对照组的调查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08 %,符合统计学及研究要求。

2.2.4、实验对比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采用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组,对比两组学生两学期后的体质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差异。

2.2.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实践

一体化体育教学,就是指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其显着特点是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看成一个整体,即体育课程概念的扩大化,使课堂教学向课外纵向延伸,强调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在课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系统而全面地传授某一体育专项的知识、技能;按体育课堂常规进行运作,进行教学的过程管理,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课外,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加入体育社团,或参与校内外各类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拓宽自己的体育知识面,多学1-2项体育技能,从而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

实验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现有正式体育教师9名,教师专项涉及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多个项目,从师资条件方面,具备开展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另外,该学院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也具备基础,在学院团委和体育教研室的共同扶持下,拥有翔远社、足球社、篮球社、排球社、武术社、健美操社、乒羽社、网球社、轮滑社、舞蹈社、跆拳道社等十余个体育社团,并且每年由社团和学生会共同举办多次专项体育培训和竞赛,因此有广泛的学生基础,认知度较高,为此项实验的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对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图。(图1)

图1: 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图

具体试验方法为, 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采用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对照组维持现有体育教学模式,试验组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活动,每周活动不少于2次,并由社团专人负责记录考勤,每学期末将考勤汇总报告负责老师,此项占学生体育总评分数的20%,另外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院级体育代表队,参加高校比赛,所获成绩根据具体比赛级别及名次酌情加入体育总评分数。对比两组学生两学期后的体质健康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差异。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及素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50米跑、立定跳远、800米(女)或1000米(男)跑、握力(男)、坐位体前屈(女)等测试项目在实验前后结果差异显著,有明显提高。原因分析: 实验组的学生由于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机会较多,课内外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较高,自我锻炼的时间也较多,因此其身体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尝试和体验,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对照组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及素质指标进步不明显,个别项目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因分析:

1)通过常规的体育课锻炼,可维持学生的体能,但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其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的不足,还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学生没有体育意识和习惯,不能从体育活动中体验美感和成功的快感,表现为对体育的无热情、不重视。

4.2、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从缓解压力、培养兴趣、增进友谊、提升自信、竞争意识等方面,实验班均都高于对照班。原因是:

1)在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下为学生创造了有更多运动时间,提供广阔的体育了平台。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学生只是为拿学分而参与体育,这种被动的参与导致学生积极性受到压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2)学生在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体育意识和习惯,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加强了人与人间的沟通与合作,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平时社团组织的各种比赛,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得到加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在竞争中,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肯定自我,面对困难时,不气馁,不放弃,互相帮助、鼓励,解决困难,树立了自信心。

5、结论

5.1、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符合当前高校改革的方向,具有可行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意义。

5.2、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技术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学,使得校园体育资源最大化利用,创造了宽松的体育氛围,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负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效果。

6、建议

6.1、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体育协会及广大师生的配合,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另外,辅导体育协会的活动牵扯了体育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在体育教师工作报酬、待遇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扶持。

6.2、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学校的体育资源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和管理办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历祥英.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未来走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毛坤.刍议学校体育的育人效应[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4).

[3]柳礼泉.运用“五结合”教学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2).

[4]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体育科学,2000(1).

[5]黎莎.创建我国健康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想.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8.

[7]张惠红.关于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5).

[8]张惠红.“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9]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S].2002.

[10]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模块化教学改革灵活培养学生能力[N].科学时报,2008.

[1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R].2002.

[12]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3]吴燕丹,林淑芳.十年高师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校体育研究(9).2000.

[1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6]郑建民.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个案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08,(2).

[17]汪正毅,等.从美国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

[18]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

[19]黄恩洪,王寒西.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新模式的构想.化工高等教育.2008(6).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体育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