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整治风暴

2011-05-04 07:37韩宇明
民生周刊 2011年19期
关键词:增白剂面粉添加剂

□ 本刊记者 韩宇明

添加剂整治风暴

□ 本刊记者 韩宇明

5月1日起,存在长达10年的面粉增白剂正式退出市场。4月24日,卫生部联合多部门公布了食品添加剂“黑名单”,然而,47种非法食品添加剂中,有25种无法检测,这也引发了舆论关于食品添加剂标准不明的质疑。

正如面粉增白剂一样,食品添加剂领域的标准和监管问题由来已久。好消息是,一场始于4月底的食品添加剂严打行动正在展开。在经历了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后,食品监管之严前所未有,而相关法规也有望在年内制定出来。

面粉增白剂之争

过去10年中,国人所吃的白馒头大都使用了一种食品添加剂——面粉增白剂。今年5月1日起,面粉增白剂停止生产和销售。增白剂使用之争也随之尘埃落定,然而关于其是否对人体有害的争议却“余音绕梁”,不曾散去。

面粉增白剂上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学名叫做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可以漂白面粉,长期以来被用于面粉增白。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介绍,此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过氧化苯甲酰的最大用量为每公斤面粉0.06克。当初我国引进面粉增白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其“卖相好”。传统工艺磨制的面粉含有麸皮,黄中带黑,而使用增白剂后,面粉会变得雪白光亮。

时任商业部粮油工业局局长王瑞元推动了面粉增白剂的引入,不过,后来,王瑞元也坚决反对使用面粉增白剂。此外,欧洲许多国家试用过面粉增白剂,但后来也大多对其下达了禁令。在我国,面粉增白剂却一直被使用。

一个重要原因是,增白剂确实让面粉卖相变好了;而最重要的是,一直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对人体有害,美国等有的国家也没有限制使用面粉增白剂。

郑风田看来,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早就该禁用。

为什么面粉增白剂支持者众多?郑风田认为,一方面涉及到部分添加剂生产企业的利益,另一个原因是部分专家对欧美标准的迷信。我国对于面粉的消费量要远远大于美国,面粉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在使用这种添加剂上,显然我们应该更谨慎。

幸运的是,争议数年后,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2010年卫生部宣布对面粉增白剂施以一年“缓刑”,然后再决定是否禁用。不过一年缓刑尚未到期,今年3月,卫生部就做出了决定,5月1日面粉增白剂停止生产和销售。

安全标准乱象

面粉增白剂之争暴露出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标准问题。近年来,有关添加剂标准的争议一直持续。而这几年,也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乱象丛生,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几年。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这一起起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与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有关。

有关食品标准,我国现行的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情况是,大部分企业都只把“安全标准”作为一个底线,而且相关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并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和修订。在采访中,一些地方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坦言,食品添加剂领域乱象由来已久。山东食品监管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标准虽然很多,但是食品添加剂领域却有不少遗漏。香精、色素等香料,种类达到上千种,但是标准只有40多个,不仅如此,很多食品添加剂难以检测。

卫生部4月底联合多部门公布了食品添加剂“黑名单”。除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有超过半数无法检测外,“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22种”中,有12种无法检测。许多不法商贩正是抓住了这一漏洞,非法牟利。

在三聚氰胺事件曝光之前,乳制品检测就没有这一项目。在去年召开的“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曾透露,2200多种食品添加剂中,有检验方法及标准的,只占总数的不到四成。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直以来我国存在着两套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一套是食品卫生标准,是按照《食品安全法》制定的,是卫生部行政执法的依据;另一套是食品质量标准,是按照产品质量法制定的,是国家质检总局行政执法的依据。两套标准长期并行,且互不沟通。而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一套标准检查合格的食品,按照另一套标准就有可能不合格。

2009年,《食品安全法》公布执行后,明确要清理整合现有标准,执行一套国家强制标准。因为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整治行动也已展开。食品添加剂的标准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国务院下发《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要求卫生部制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国家标准,制定并公布复配食品添加剂通用安全标准和食品添加剂标识标准。目前卫生部已经联合多部门着手研究,标准问题有望在今年得到答案。

交叉监管藏漏洞

据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添加剂产量在71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约11%,产品销售额约720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创汇约32亿美元。如此关系民生的产业,其监管却存在不少漏洞。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我国的分段监管和品种监管模式,使得食品监管边界不清。目前我国食品监管由农业部门管农产品、质监部门管食品加工环节、工商部门管流通领域、餐饮由卫生部门负责,容易出现错位缺位、职能交叉的情况。

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看起来监管力度并不小,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发,这和监管力度较弱不无关系。此外,违法成本较低,导致一些食品企业敢于非法牟利。

此外,基层监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也是个问题。这使得监管执法往往比较被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在媒体曝光后,才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

化工用料抹黑添加剂

实际上,人们现在所吃的食品中大多含有添加剂。按照我国食品安全发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漂白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认为,使用食品添加剂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很多添加剂被非法使用,甚至一些原本不是添加剂的物质也被当做添加剂使用。例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就不能用于食品添加。

目前食品非法添加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把非食品原料的化学物质当作食品添加剂,如添加柠檬黄、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二是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发色剂和漂白剂;前者可能更为严重。瘦肉精的主要原料“盐酸克伦特罗原粉”大多来自化工领域,不法商贩通过简单设备和工艺,加工生产瘦肉精。

在孙宝国看来,整治这些假冒且有害的食品添加剂才是关键。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添加剂整治行动已经拉开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提出要重典治乱,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全国各地也随即展开了专项整治行动。从最新消息来看,这场行动收效颇大。然而对于食品安全的“战争”,或许还远未结束!

猜你喜欢
增白剂面粉添加剂
面粉大战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面粉多少吨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小灵通磨面粉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三嗪型二苯乙烯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
洗涤剂中荧光增白剂是安全的
荧光增白剂及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荧光增白剂基本常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