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对于文科类硕士生考证行为的回应——基于华东地区99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

2011-05-05 06:42王一澜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文科类硕士生等级证书

王一澜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大学生 “考证热”现象如今已蔓延到硕士生群体之中。在认识硕士生考证现象时,首先需要回答如下两个问题:硕士生考证行为的现状如何,目的又何在。据相关数据显示,硕士生群体中,持有1—2个证书的人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持有3—5个证书的人约占68%,持有5个以上证书的人约占5%。不分年级、专业,93%的学生持有考取多个证书的想法。另一方面,关于考证的目的,为日后工作而考证的人占83.49%,[1]而出于兴趣、专业发展等需要进行考证的人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很小。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多数硕士生认为“证书”可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这也是他们对考证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证书增强了硕士生在应聘中的竞争力,并成为硕士们在考证上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理由的话,那么,用人单位是如何看待这些应聘者手中所持的证书呢?证书一定有助于职位的获得?基于此问题,通过对我国华东地区若干省市共计99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分析,试证明“就业”与“证书”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用人单位对于“证书”都有怎样的回应。

一、对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地区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考证的态度,并通过数据分析证书在就业中的分量,从而得出硕士们应该理性地看待“考证”的结论。

(二)调查范围。

本调查针对“中国硕士研究生人才网”华东地区的招聘信息,涉及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江西和上海等7个省市,共计99家用人单位1的招聘信息,其中非盈利性单位(科研院所、高校、医院、政府事业单位)共计40家,盈利性单位59家。99家单位共提供2716种职位,其中面向博士研究生的职位有1331种,面向硕士研究生职位有1385种(1385种职位中,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职位有261种,面向其他类别硕士生的职位有1124种)。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搜集上述企业的招聘信息后,对其进行汇总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材料:在这些职位中,有哪些职位要求应聘者提供证书,这些职位出现的频率与比例;这些职位需要何种类型的证书。除此之外,通过与某地人才市场招聘专员进行交流,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持有证书的应聘者的态度。

二、分析与解释

(一)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所持“证书”的需求度不高。

通过分析,99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2716种职位中,明确提到要有证书的岗位共计417种,约占总数的15.4%。而在这417种职位中,有252种职位主要集中于4家用人单位(见表一),占总量的60%左右。

与弱势的证书需求相对应的是,在招聘信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用人单位对于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的明确要求。从信息出现的频率上来看,在招聘硕士生时,用人单位更注重其所学的专业。

?

(二)就业市场对文科类硕士生的需求度相对较低。

在所有的招聘职位中,与提供给理工类的硕士生的职位相比,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职位数量较少,2716种职位中,用人单位对博士生与硕士生的需求量几乎持平。在1385种面向硕士生的职位中,仅有261种职位是面向文科类硕士生的(见表二)。

文科类工作职位招聘量较小,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不做分析,但是,较为清楚的是,文科类硕士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单纯地通过证书的积累,并不能使文科类硕士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招聘职位的要求表明,用人单位更加强调的是应聘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

(三)“党员资格”并非应聘条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硕士学习阶段,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积极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认为拥有党员身份能有助于其就业。通过分析99家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现,在2716种招聘职位中,明确将党员资格作为入职条件的职位有452种,而且提供这些职位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于少数几家单位,尤其是非盈利性单位(见表三)。

?

(四)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重“专业”,而非重“证书”。

通过分析招聘信息可知,在2716种职位中,明确提到要求有证书的职位有417种(详见表四)。

?

在要求提供证书的417种职位中,404种职位要求具有英语等级证书,4种职位要求具有计算机等级证书。而这两种证书,大多数学生在进入硕士生学习阶段之前就已经获得。至于9种专业从业资格证书,一般来说,获得该类证书的基础是具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于硕士生而言,证书已经不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从招聘信息的职位要求来看,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明确要求硕士生所学专业为某学科的二级学科,或某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相异于重视本科生专业基本能力的养成,用人单位对于硕士生的要求更注重其专业知识的深度与精通。

1.盈利性单位更看重硕士毕业生的能力和既往工作经验,而非“证书”。在招聘信息中,68%的盈利性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硕士毕业生。企业认为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比拥有证书更重要。通过与芜湖市人才市场的招聘专员进行交流,大多数企业表示在招聘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应聘者必须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初始考察阶段,能够体现和量化实际能力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面试印象和个体有无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成果。因此,对于应届硕士生来说,在学习、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丰富自我的专业实践能力。

2.非盈利性单位除了重视硕士毕业生所学专业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政治面貌和科研能力,而非“证书”。在此类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大多对于硕士生的政治面貌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对招聘信息的统计分析,有452种职位要求应聘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仅占非盈利性单位提供职位总数的18%(非盈利性单位共提供2501种职位)。另一方面,在大部分研究院所、高校中明确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对应聘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因此,对硕士生来说,在硕士生学习阶段,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是他们的主要学习目标。

三、对于硕士生“考证”行为的再思考

通过对招聘信息的汇总与分析,以及对招聘主管的访谈,硕士生考证行为是一种非理性的功利性行为,考证的最大危害在于影响了专业的学习,实质是降低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影响专业课的学习。

硕士生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这是硕士生与本科生的根本区别。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非证书。硕士生往往关注一些他们认为的热门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证书,却忘记了所学专业才是用人单位在挑选应聘者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对专业的精通才是应聘者在竞争中的真正优势所在。

已有调查表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所考的证书与本专业并不十分相关,如中文系的考导游证,化工系的考了公共关系证书,金融专业的考专业性很强的物流证书”。[2]在这些行为中,不排除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而考这些证书,但是,其中83.49%是为了就业考证,这些与专业相关性较低的证书,对就业是否真的有帮助呢?本研究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证书并无明确的要求,而职位适应性的根本在于个体专业知识的素养。

(二)拥有某证书不等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事实上,重视证书轻视专业的行为,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阶段的学习时间更短,对一些跨专业的硕士生而言,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多。这样,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硕士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证上,专业学习必然受到挤压,甚至有部分考证学生对专业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荒废了专业学习。即便人才市场对证书的需求度较高,经过死记硬背而获得的证书只能一时过关,而无法保证人才的长远发展,无法真正从内在提高个体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即拥有某证书不等于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价值更多地被计算机应用能力所替代。

在原有的认识中,计算机等级证书证明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刚刚普及的时代,对于应聘者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证明。一方面,在日常办公中,需要具备运用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基本的电脑操作已经成为了个体的必备技能。另一方面,对现代办公软件的使用已经成为了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普遍具备的素养。在招聘职位中,对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要求,已不再突出(见表四)。因此,对于处于硕士生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关注,更多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上。

(四)英语知识水平:硕士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英语的重要性在招聘信息中得到了体现。在此次招聘中,共有404个职位要求有英语证书(见表四)。另外,对于硕士生来说,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中需要大量的学科专业的前沿性知识,而这些内容都是以英语的形式发布于国际媒体。在日常书面应用中,使用英语的频率极高。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生来说,英语作为一项技能,重点是应具有高水平的英语读写能力,并非通过机械记忆获得英语考试等级证书。机械记忆一些词汇对解决现实问题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注释:

①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文件的规定,承接毕业生的就业的单位主要可以分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外资、合资或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此次信息统计中没有涉及个体工商户类型招聘,为了便于统计,将本次统计的单位类别划分为非盈利性单位与盈利性单位两种类型。

②本次调查研究中所涉及的证书有如下类型:计算机等级证书(需要职位有4种);英语等级证书(需要职位有404种);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例如律师、物业、证券、会计、教师等共有9种职位需要)、任职证书(需要职位110种,注:应届毕业生一般不具备,故不在本次统计之中)。

[1]叶璐.谈大学生考证热的理性回归[J].衡水学院学报,2010,(10).

[2]杨晓,杨薇.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猜你喜欢
文科类硕士生等级证书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文科类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试论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论高职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文科类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就业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