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教育的尴尬

2011-05-14 13:37孙连宇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功利公开课名校

孙连宇

日前,有两种教育模式在国内悄然走红:一个是开明版国语教材,被一些人誉为“白话文的典范”,尽管理解得半通不通,糊弄成“火星文典范”也未可知,但还是让一小撮人迷得不行;一个是各种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视频,受到中国高校学生和白领追捧。尤其是“网络雷锋”——字幕组的友情介入,更在烈火之中添了一把柴。

如此“别样红”,映照出的却是中国现行教育的尴尬——并非我等教育选材不行,实在教育观念太过功利。以当年国语课本为例,人家定位极为明确:以母语教育为本,继承传统价值,吸收现代文明,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如今呢,课本篇目进进出出,人文价值迷失方向。为证明“价值观”,课本编撰人员能生造“神话”篡改历史,一旦破碎,坍塌的不仅是人造“梦工厂”。

而相应的,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则走上了另一条路:学以致用实在化。有别于国内形而上的功利教育,人家大学毕业不需要回炉上技校,也不用学好数理化只能卖猪肉,价值考量、成功标准又怎一个“¥”了得?学习“学习”,才是人家教育观的根本。

如今,有一门叫做“语文”的课程,似乎更肩负了一种莫须有的训导使命,把学科工具化,而失去了人文性考量。其培养目标不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公民,而是建设者——其象征是“螺丝钉”。办大学也好,考大学也罢,更多的是把“教育”当加工厂,而不是培育基地。同理可证,为什么我们内地许多学生爱考“港校”——不是贪图零星可数的奖学金,实在是人家真的在搞“职业培训”。起码,毕业后能够上岗不下岗。

一个开明课本,一个名校视频,从技术支持到目标指向,似乎相当“南辕北辙”,但如果我们能结合起来看,就不难发现:中国现行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几无立锥之地。所謂“新旧”所谓“华夷”,教育优劣,不能仅仅着眼于时间的纵向顺序,不能纠结于地域的横向差别,而要着眼于思想的包容和人文的传承。或许,这种开放式思维,更能解释我们为何追捧“开明课本”、“名校视频”,实在是我们被忽悠得太久了。根据前辈经验,现在的教材编撰,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提供自由的出版舞台。

可惜的是,准入制让教材成为一个真正的“垄断行业”,比之中石油、中石化更甚。我读过最好的大学课本是同济版的《高等数学》,然而当下,一些莫名其妙的“高数”充斥校园,既抹黑了数学之美,也让权力寻租得到一个孳生的环境。

德智体美劳,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内容,哪怕奥数,也不能改变其顺序。“德”之所以排第一,不仅是要传达出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是要通过基本的教育过渡到美德教育和人生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材,编写、出版,已变成一桩极其神秘的事情。教材的编写、出版,形成了稳如磐石的链条,跟诸葛亮的一字长蛇阵般无懈可击。我们之所以追捧“开明课本”、“名校视频”,与其说寻找真理,不如说打破枷锁,老课本不一定就好,外国课也有可能水土不服,但课本需要变革是必须的,尤其不能搞“一言堂”。

有人说,从“教育产业化”口号喊响的那一天起,教育就死了。我以为,能让教育起死回生的,仍然是“产业化”,尤其,课本的“产业化”最是灵药。

【选自《天津网》】

猜你喜欢
功利公开课名校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