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古改制”可以休矣

2011-05-14 13:37陶短房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范儿民国文言

陶短房

《民国小学教材》、《民国小学生作文》等热销,引来媒体、网络一片叫好声,有人称赞民国小学教材“有性情”、“有生趣”、“不假大空”,赞许当年的小孩子文笔优美,文言功底强,文字功底扎实,想象力丰富,并将之和今天许多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成年人的文字作比较,对“民国范儿”推崇得无以复加。

当今的应试教育存在许多弊端,作为百科基础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也不免被政治、商业和世俗交叉污染,更受到“重英语轻母语”理念和网络快餐式语言的冲击,教材不如意、教学不如意,学生语文能力不如意,这的确是必须正视的大问题。

然而今天的小学语文教育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民国范儿”就没问题。

正如許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在今天许多人看来眼睛一亮、清新脱俗的《民国小学生作文》中某些状景、写日常的散文、日记,在当年却是近乎“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我们蹦蹦跳跳来到操场”一类的“大水词”。倘是当年的师生见了,是只会说俗套,不会言清新的。时光荏苒,事过境迁,如今回望几十年前的文字,自然与“时文”不同,这便如今天的人们会觉得黄色军挎包很时尚,而三十年前这不过是人手一个的大路货。当时许多知道点“外面世界”的孩子,恐怕正垂涎今天司空见惯、当年却凤毛麟角的牛仔双肩包呢。

民国初叶,科举废除不久,许多举人、秀才仕途无望,转而当了“孩子王”,而“五四”前中国学校仍通行文言文,使用旧式标点,后虽推行白话,但社会上文言土壤依然深厚,文言对白的京剧,充斥文言内容的武侠、志怪、谴责小说和公案评书、评话,是市井流行的大众娱乐,甚至最“现代化”的流行歌曲,也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大文学家刘半农、诗词名家龙榆生都是脍炙人口的流行歌词作家,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在这样的土壤、氛围里,当年的文人文言底子强,当年的小学生文章比今天更雅驯,是不足为奇的,这就像唐人善诗词、宋人善策论,是社会风气和科举内容所决定的同一道理。如今时代不同,氛围迥异,强求今天的学校教授当年的“范儿”,今天的小学生普遍拥有当年的文笔文风,便如穿越回民初逼着不知电脑、甚至不知电为何物的小学生熟练掌握“火星文”或微博段子一般荒唐。

还应认识到,民国时大众教育普及率低下,城市底层和广大乡村失学者众多,在今天看来已是“低学历”的小学生,在当时还被社会认为是“精英”、“秀才”。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民国小学范儿”,是牺牲大多数孩子识字权换来的。据当时报刊的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国文盲率高达95.1%,也正因如此,叶圣陶、陶行知等有识之士才会推行大众教育,提倡文化救国。只看到“民国范儿”的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是欠妥的。

其实借古讽今、“托古改制”,是中国许多文人自古至今的惯技:孔夫子推崇周公、宋儒推崇孔夫子,明代文人高呼“文必两汉,诗必盛唐”,历朝历代都推崇唐虞三代之治,甚至明明是维新,也要挂羊头卖狗肉地打出“复古”的旗号,这都是不满当时的文风、社风、政风,又希望有更好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所采取的“借古人压时人”、“借死人压活人”的计策。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却未必妥当,倘再刻意塞进点私货,就更不妥当了。

明白此理,今天的人们,自更不必就此认定是否存在都有问题的“三代之治”是人间天堂,也同样不应盲目崇拜所谓“民国范儿”。今天的问题就用今天的方法去解决,用今天的头脑和认识去应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昔日不可能重来,“民国范儿”的课本再好也已是陈年旧物,可作观赏文字,却做不得小学语文课本了——正如马王堆出土的瓜子,只能放博物馆里看,不能放炒货店里卖,更不能搁嘴里吃。

【原载2011年9月8日《联谊报·钱塘听潮》】

猜你喜欢
范儿民国文言
什么是范儿
母鸡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抓准风格 古着穿出范儿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黄皮肤也能穿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