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的“复苏槐”

2011-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国子监宋真宗井冈山

游览北京文庙即国子监,偶见“复苏槐”及其文字说明,烙印于心,挥之不去。

那是一棵V字形的老树,枝叶苍翠,郁郁葱葱地富有生机,两条朝天敞开的树干却甚是古朴,一看便知已经有些年头。边上那块相当考究的牌子记载着“复苏槐”的来历:

复苏槐,传说为元代国子监祭酒(校长)许衡手植。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时逢乾隆母亲六十寿诞,本已枯死的古槐突发新绿,乾隆题诗赞其瑞,后称其为“复苏槐”。

许衡世称“鲁斋先生”,曾和郭守敬一起修订完成《授时历》,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由他手植的“复苏槐”,至今该有七八百年了,到乾隆时,大约也有五百年。“复苏槐”之为“复苏槐”,其功德却是乾隆母亲的,与许衡无关。要不是那位皇太后的六十寿诞,哪来“复苏槐”的“复苏”?

当然,古槐是没有知觉的,何况是“本已枯死的古槐”。就算“本已枯死的古槐”也有知觉,乾隆母亲的“六十大寿”也与它毫不相干,它没有理由要为这个老太太“突发新绿”。一个皇太后的六十寿诞,可有数年筹划,完全可以移花接木,从别处搬来“本已枯死的古槐”之替代品,还能像刘谦玩魔术那样,将一切都弄得天衣无缝。

使我感到疑惑的倒是“乾隆题诗赞其瑞”,这位“太平盛世”的天子是否真的相信这样的神话?

乾隆可能相信,他被他身边的人或想讨好他的人骗了;乾隆可能不信,他一看便知其中有诈,这两种“可能”都不能排除。但在此二者之中,我更倾向于后者:他身边的人或想讨好他的人估摸他的心思,认定他要喜庆、要吉祥、要气派、要排场,于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投其所好。二十四岁就当上皇帝的他,确乎也想借着给孝圣皇太后祝寿,一展太平盛世之景象,明知其中有诈,却又乐观其诈,说不准还与那些人一起玉成其诈。这便不是他被别人骗了,而是他与别人一起骗了整个天下。

看到“复苏槐”,我下意识地想到宋真宗的“天书”:宋真宗想改元、封禅、大赦,以示“太平盛世”之景象,却苦于师出无门。此时就有佞臣王钦若以“河图”、“洛书”的故事开启他的心智,使他心领神会。不久之后,在当时京城(汴京)的承天门,出现了一幅二丈有余的黄帛,即所谓的“天书”,还由宋真宗在一拜再拜之后,亲手搬到车辇之中,亲自命人当众启封宣读,弄得像真的一样。这样的事,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倒也不足为奇。

看到“复苏槐”,我不禁想到井冈山上那棵树。“复苏槐”只“复苏”了一次,井冈山上那棵树,竟然“复苏”了两次。第一次在當年白匪军占领井冈山后死去,一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它才枯木逢春;第二次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之时死去,“三中全会”之后它又重新茂盛起来。两棵古树,一个模式,使我时空错位,思绪万千,不知今夕是何年。

本已枯死的古树也许会因伟人而“突发新绿”,那是人们对领袖的一种崇拜和美好心愿。而尚未绝迹的封建意识却很容易死灰复燃,或者叫做“复苏”也行。

活在“太平盛世”,更得提防这样的“复苏”。

【原载2011年9月29日《北京日报·文化周刊·杂文》】

猜你喜欢
国子监宋真宗井冈山
参观国子监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王旦的气量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宋真宗为什么被皇后关禁闭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