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2011-05-14 13:37魏猛克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名流艺术界归国

魏猛克

近来顶着“大师”这头衔的人很不少,那最先使用的,是艺术界的几位从海外归来的所谓“艺术家”,此外也大都是喝过几斛海水的人物。好像这头衔也是从海外搬来,至少很带着些洋气味,显得新鲜,崇贵的。

谈起中国的艺术界,一向非常寂寞。民元以来,虽然在上海、北平、南京等处渐渐的设立了艺术学校,但不惟没有影响社会,并且社会很看不起它;青年人受了科学的影响,玩艺术的也实在寥寥。在中小学校,图画与音乐遭了同样的命运,被摒弃在必修科之外。专门的艺术杂志极少见,这并非没有钱,而是没有人看,无法可想的。但到“9·18”之后,百业俱废,而艺术界却忽然热闹起来了,个人或团体的展览会,南京上海,到处开着,而且有许多还是由政府来主办。这倒应该“感谢”日本的飞机。物质不及,以精神济之,中国向来就有精神胜利法,阿Q不是抱住脑袋,说送给儿子打了么,他实在是中国的“圣贤”。现在要救中国,提倡精神文明是极紧要的,除迎班禅祈祷和平外,就赶快令召潦倒在外国的几位“艺术家”回来,做“文艺复兴”运动。这时正用得着他们。

从来为人看不起的“艺术家”这样就交红运了,在学校里,宴会上,常常听到新归国的“艺术家”的演说。什么“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大师米格朗基呀”!什么“现代法国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比加索呀”!孤陋寡闻的青年艺术学徒于是也发狂了。文艺复兴这名目多么伟大呢!中国既然也要“文艺复兴”,一定也要有“大師”的,这些新归国的“艺术家”于是在大吹大擂之下,就得到赞成,拥护,戴稳“大师”的头衔了。

自然,要做“大师”也并非容易的事,单靠吹擂还不够的,至少要持了名片遍访过外国的名流,自己带着照相机与外国的名流同拍过照,或者出钱给外国新闻记者,在外国各报吹捧过一通。这就叫做有凭有据,不由你不相信。

现在是,这些“大师”们又将中国艺术上的古董搬运出国,在欧洲一路挂过去,此举是更伟大的,既然帮助了中国的外交,又使自己给外国人知道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大师”,以证明中国的文化的光大。外国人自然欢迎,他们可以由此更明白现在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国家,他们的考古学者也因此得到了极好的资料。

近来,则在我们的文学界,也出现了“大师”了,中国诚然是日见其伟大起来的。

【原载1934年8月第3期《新语林》】

猜你喜欢
名流艺术界归国
李鹏鹏书法作品
《国羽归国开始第四次隔离,“全勤员”贾一凡盼管住嘴》
文人讨债记
文人讨债记
为何“老女人”取代“男青年”成为艺术界的宠儿
艺术分配中的符号互动
雄安新区的海外人才文化适应策略支持研究
时代需要名流
2014年度河南省留学及归国人员统计报告
英国艺术界讨论公共艺术的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