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含金量

2011-05-14 13:37肖金
杂文选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杂文外国大师

肖金

瑞典文学院11月6日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媒体报道,这位诗歌领域内业已公认的“大师”在创作上与众不同。今年八十高龄的托马斯,十三岁开始诗歌创作,从此便将生命与诗歌融为一体,但其整个文学生涯却只发表了区区一百六十三首诗。他每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每年只发表两到三首诗,且每首诗都是语言精炼,篇幅短小。

大洋彼岸这位每年只发表两三首短诗却货真价实的“大师”犹如一面镜子,正好可以用来反观我们当下“专家”“学者”遍地走、“大师”帽子漫天飞的社会乱相:“气功大师”、“风水大师”、“养生大师”、“国学大师”、“成功学大师”,还有用假论文、假成果催生出来的大量“学院派大师”……简直不胜枚举。在急功近利、“大干快上”,追求快速高产却忽视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下,连“大师”也要批量生产了。

当然,这些戴着“大师”帽子的“偽大师”们也并非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土壤”。七十多年前,魏猛克先生就为我们揭露了当时社会中“伪大师”们的种种嘴脸,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伪大师”是怎样炼成的?魏猛克先生在《“大师”》一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其中关键的两招。

一招是“借势”。因为“伪大师”们自己没有货真价实的东西,所以只能“借”。此一大招又可分解为以下几小招:借洋人之势——“大都是喝过几斛海水的人物”需要“带着些洋气味”,才能“显得新鲜,崇贵”。借社会时势——“‘9·18之后,百业俱废,而艺术界却忽然热闹起来了。”“现在要救中国,提倡精神文明是极紧要的……做‘文艺复兴运动。这时是正用得着他们。”借名人之势——“什么‘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大师米格朗基呀!什么‘现代法国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比加索呀!”反正是,什么概念新鲜玩什么概念,谁的名气大忽悠谁!借古人之势——“这些‘大师们又将中国艺术上的古董搬运出国,在欧洲一路挂过去”。

另一招是“造势”。因为,单靠“伪大师”们自吹自擂是不够的,还需要“遍访过外国的名流”、“自己带着照相机与外国的名流同拍过照,或者出钱给外国新闻记者,在外国各报吹捧过一通”,这才能“有凭有据,不由你不相信”。

对比今天,虽然科学技术进步了,信息传播方式更新了,但“伪大师”们“借势”、“造势”手段的本质仍然与七十多年前如出一辙。这也是魏猛克先生这篇杂文的经典意义所在。

《“大师”》一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在艺术构思上最大的特色是,从标题到正文,通篇无处不在的“反讽”手法的运用。“反讽”是杂文批判的重要艺术形式,可以反话正说,也可以正话反说,运用得巧妙自然,能使作品活泼可读、感染力大增;反之,则会弄巧成拙,使作品逻辑混乱,让读者不知所云。《“大师”》一文正是杂文“反讽”艺术运用的典范之作。

魏猛克(1911—1984),湖南省长沙人。儿时丧父,由母抚养,寄居亲戚家。1930年,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对文学创作发生兴趣,与鲁迅有书信往来。由于年少气盛,曾在《曼陀罗》刊物上发表文章讽刺鲁迅。鲁迅大度宽容,惜才育才,反而与他结成忘年之交。1933年,经同学介绍,结识周扬并加入了“左联”。此后因工作关系,常与鲁迅交往,《鲁迅日记》所载就有五十余处。1935年春,东渡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研究美术。1938年到重庆,加入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以后,曾先后在上海、无锡、杭州等地教书。1950年,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邀,回湘任湖南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授兼教研组长、系主任。1955年任湖南省文化局局长。1957年,因画漫画讽刺“本本主义者”,被划为“右派”。1979年“拨乱反正”后,任湖南省文联顾问。1984年1月3日病逝于长沙。

插图∕吹起来的“大师”∕赵国品

猜你喜欢
杂文外国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画与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