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凝血实验检测的影响因素

2011-05-16 10:40苏伟雄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抗凝剂凝血因子试剂

苏伟雄

(东莞市大朗医院检验科 广东 东莞 523770)

随着检验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其由传统的手工、半手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检测指标的准确性,凝血实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凝血系统功能的筛选试验,其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1]。凝血实验在急救和抗凝、溶栓治疗及手术前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而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工作者的准确诊断,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其结果的准确性、精密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就影响血凝试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0年6~7月份的80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3.8±5.6)岁,均为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患者。于早晨空腹血6mL,分别注入三支干燥试管中,各2mL。

1.2 方法

嘱体检者于抽血前1d禁食、禁水,与次日清晨7点时抽取空腹肘部静脉6mL,分3管放入无抗凝剂清洁干燥试管内,标明时间,室温24~26℃条件下,用离心机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用配套定值质量控制品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进行检测确认无误后,用109mmo1/L枸橼酸钠真空采血管采集两管空腹静脉血。仪器采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质控血清及校准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于取血完毕,4、8、12、24h分别对各标本进行生化项目测定(室温24~26℃),做好记录,然后将各标本加盖后放置4℃冰箱储存。

表1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试验的影响()

表1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试验的影响()

即刻 13.10±0.16 29.97±2.07 2.42±0.58 15.35±2.074 13.19±0.65 30.11±2.15 2.45±0.65 15.37±2.658 13.63±0.61 32.13±2.91 2.46±0.71 15.41±2.1412 13.55±0.46 33.64±2.42 2.47±0.46 15.44±2.4424 14.91±1.50 34.91±3.40 2.49±0.50 15.47±2.53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APTT在4h内,PT在8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测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FIB、TT在24h内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凝血试验检测的影响因素

3.1 时间因素

目前,国内文献报道有关标本室温存放时间对PT、APTT、TT测定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稳定时间2~24h不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研究结果表面,APTT在4h内,PT在8h内测定的结果与即刻测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FIB、TT在24h内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时间对凝血试验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检测结果会因凝血因子失活而造成测定结果差异。要保证凝血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在规范的时间内完成,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静脉刺穿次数,医院将住院病人各种血液检测标本的采血时间规定在早上6~7点一次性由夜班护士完成。血浆标本原则上应立即检测,室温放置应在2h内检测,2~4℃4h内检测。标本放置过久,将引起部分凝血因子失活,放置24h后的血浆其Ⅷ因子活性仅为采血后即可检验结果的5%[2]。若不能及时检测,分离血浆置-20℃可保存2周,-70℃可保存6个月,复溶后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

3.2 标本因素

3.2.1 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采血前患者应处于放松、平静、空腹的状态,情绪紧张、激烈运动、饱食油腻会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溶成分的激活。采血人员应熟练做到穿刺“一针见血”,以防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试管从而影响实验结果[3]。止血带应尽可能扎得松些,时间不超过5min,否则可造成局部血液浓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释放等,引起纤溶及血小板活性增强。采血用品最好使用大号针头和已加有定量枸橼酸钠液的专用硅化真空采血管。采血速度应慢且均匀,避免产生气泡。因为气泡可导致纤维蛋白原和V及Ⅶ因子变性。采完后立即将试管轻轻颠倒混合10次,以防血液凝固,尽快以3000r/min离心15min获得乏血小板血浆,避免因用力振荡而发生溶血。因为红细胞膜磷脂具有凝血活酶的活性,且红细胞释出的物质会改变凝固时间。应绝对禁止从正在输液侧的胳膊上抽血,防止因药物影响和血液被稀释而严重影响结果。

3.2.2 抗凝剂的选择 试管中的抗凝剂过少,从正在输液的静脉导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剂浓度降低,误用同种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注入血液标本量过多,抗凝标本误用普通干燥试管[4],都会造成血液的凝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使用109mmo1/L枸橼酸钠作为凝血因子检测的抗凝剂,它能有效地阻止因子Ⅴ、Ⅷ降解,保持稳定。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9∶1,一定要准确。血液量过多或过少均可使凝固时间缩短或延长而影响试验结果。若患者红细胞比容(HCT)<20%或>55%时,需调整抗凝剂的用量:抗凝剂(mL)=(100%-HCT)×血液(mL)×0.00185[5]。

3.2.3 标本的运送与存放 标本采集后应在室温下尽快送至实验室,严防剧烈振荡、日光直射和污染。低温会损伤血小板,并致因子Ⅶ、Ⅺ活化,使PT或APTT缩短。

3.3 仪器与试剂

目前,实验室所使用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参加仪器操作培训。使用中定期保养维护仪器、做好室内和室间质控,确保仪器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试剂最好选用与仪器相匹配的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试剂配置,干粉试剂要用无菌蒸馏水溶解,轻轻混匀,室温放置5~10min后上机使用。试剂应根据每天标本量的多少现用现配。有报道随着试剂放置时间的延长,测定结果(秒数)也随着延长,试剂在4℃放置3d,INR结果随之增高[6]。

3.4 操作人员因素

操作人员是影响试验结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进行抽血时嘱患者处于平静、安静状态,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2)选择一次性器具采血,避免或减少凝血系统活化;(3)正确选择较粗静脉取血,止血带不可过紧,束臂不超过1min。禁止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4)抽血速度应均匀,防止过快或过慢[7]。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仔细核对每一份标本,对不合格标本应弃之重抽。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每一个步骤,使操作中的误差降到最小。对异常结果要及时与临床沟通,查找原因。如剧烈运动和行经期妇女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溶活性增高,高脂血症会抑制纤溶活性,肝素和口服抗凝药会致血液低凝等。必要时进行复查,从而为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供最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

3 讨论

凝血实验已广泛应用到血栓与止血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及病人术前、术中出血倾向的监测等诸多方面。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显得至关重要。近年I临床关于检验的标准化被越来越重视。对于检验的流程更加的明细化、安全化和准确化,但是在医护人员的标本采集过程中常常出现影响检测结果的现象,影响凝血实验结果的因素还很多,但总结起来有时间因素、标本因素、操作人员因素几个方面,虽然生化室的大多数标本可放置24h,但应尽可能在4h内完成,对于工作量大的生化室应先测定不宜长时间放置的标本,而不能及时测定的项目应把血清分离出来后放置4℃冰箱保存[4]。生化工作人员不仅要知道对标本放置时间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注好意,做好全面质量控制,而且还要知道其结果的变化趋势,才能更好的服务与患者和临床。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11.

[2]寇立筠.临床检验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3]刘波,方国安,金秀国,等.PT测定中不同对照血浆和试剂对INR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1999,17(5):304.

[4]边红放,王晓青.凝血四项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实用医技杂志,2007,12(14):1653~1654.

[5]韩学军,李建华.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20(4):486~492.

[6]肖秀林,陈红宇,王昌富,等.PT和APTT样本采集顺序和保存温度的讨论[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16(2):103~104.

[7]高清萍,陈芳.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意义[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16(3):53.

猜你喜欢
抗凝剂凝血因子试剂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检验科试剂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例凝血因子Ⅻ缺乏症个案分析并文献复习
“抗凝剂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在预防皮下出血中的应用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不同抗凝剂对黄鳝外周血抗凝效果的比较研究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