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回顾性分析

2011-05-30 07:40510530广州市干部疗养院曾佩黄鲁
中国疗养医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高值组内组间

510530 广州市干部疗养院 曾佩 黄鲁

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七份报告(JNC 7)引入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我国称为正常高值血压[1][120 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SBP)≤139 mmHg和(或)80 mmHg≤舒张压(DBP)≤89 mmHg)]。与正常血压相比,正常高值血压全死因的死亡风险增加27%,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66%[2]。血压的获益与代谢指标的获益是否具有转归关系仍需大量临床论证,本文旨在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代谢指标暨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血压变化的相关性做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入选及剔除标准:①选取2009-07—09来我院体检的广州市人群,并于1年后来复检者,年龄30~50岁。②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标准,入选2009年血压达到正常高值血压者。③排除既往高血压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降脂药物、降糖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者,排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者。④剔除2010年转为高血压者。

所有入选人群共222人,按照2010年血压的复查结果分为两组:2010年转为理想血压者91人 (A组),2010年仍为正常高值血压者131人(B组)。理想血压: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 测定2009年与2010年空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尿酸(UA)、血细胞比容(HCT)、空腹血糖(FPG)。以上资料全部采用HITACHI 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得。

1.2.2 血压值的测定 血压测量采用欧姆龙全自动血压仪HEM-906,要求病人坐在安静的房间里,5~10 min后开始测量,至少测量两次,间隔1~2 min,若两次测量结果相差比较大,应再次测量,血压值取平均值。

1.2.3 体重指数(BMI) BMI=体质量(kg)/身高(m)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A组共91人,其中女性35人;B组共131人,其中女性49人。A组与B组2009年所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0年A组较B组血压降低(P<0.05)。随着A组2010年达到理想血压水平,TG、TC及HCT出现降低(P<0.05);而B组人群TG、UA、FPG较2009年资料升高(P<0.05),血压均值较2009年升高,但这一升高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B组的BMI、TG、TC、Apo-B、UA、FPG、HCT均高于A组(P<0.05),HDL-C、Apo-A1则低于A组(P<0.05)。

表1 A组与B组2009、2010年资料的组间及组内比较(±s)

表1 A组与B组2009、2010年资料的组间及组内比较(±s)

注:A组2009年资料与2010年资料对比,※P<0.05;B组2009年资料与2010年资料对比,&P<0.05;2010年A组与B组资料对比,△P<0.05

A组B组2009年 2010年 2009年 2010年年龄(岁) 40.03±7.88 41.16±7.82△ 37.92±7.89 38.21±7.87 BMI(kg/m2) 23.30±2.62 23.36±2.80△ 24.37±2.96 24.81±3.04 SBP(mmHg) 126.11±5.45※ 111.95±6.15△ 127.36±6.89 128.18±5.36 DBP(mmHg) 75.62±5.93※ 67.40±5.41△ 76.85±5.97 78.21±6.12 TG(mmol/L) 1.73±1.26※ 1.41±0.83△ 1.80±1.03& 2.14±1.31 TC(mmol/L) 5.21±0.99※ 4.96±0.73△ 5.24±0.97 5.23±0.87 HDL-C(mmol/L) 1.53±0.32 1.61±0.34△ 1.47±0.39 1.40±0.29 LDL-C(mmol/L) 3.32±0.91 3.29±0.83 3.38±0.80 3.40±0.84 Apo-A1(g/L) 1.45±0.27 1.52±0.26△ 1.38±0.29 1.38±0.22 Apo-B(g/L) 0.89±0.23 0.88±0.16△ 0.95±0.24 0.98±0.35 UA(μmol/L) 357.81±93.97 360.56±101.83△ 367.45±68.35& 419.25±97.55 FPG(mmol/L) 5.08±0.82 5.16±0.51△ 5.14±0.41& 5.33±0.60 HCT(%) 46.26±3.26※ 44.13±3.54△ 46.82±3.86 46.95±2.92

3 讨论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人群中,年龄在35~64岁的个体正常高值血压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2.2%,其中男性为34.2%,女性为30.2%[3]。充分证据显示相对于理想血压人群,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脑血管危险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加[3-4],所以对于这类人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人群并未服用药物干预血脂、血小板和血压,排除了上述生化指标和血压指标受药物影响的可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压与各项生化指标的自然转归关系。本研究中所选的代谢指标皆为证据所证实的传统意义上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正常高值血压转为理想血压水平,TG、TC、HCT这些指标也随之降低,而HDL-C、Apo-A1等保护性指标则随之升高。它们之间转归的机制可能为:血脂水平的升高可以促进氧自由基产生增加,一氧化氮灭活增强,动脉硬化的形成从而促使血压升高;血压值的升高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张力增高,RASS系统激活从而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液黏度升高,而HCT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5],随着血液黏度的增加而增加。反之血压下降则HCT可能降低。本研究发现,连续两年都为正常高值血压的人群中,UA、TG及FPG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虽然这一变化所伴随的血压均值增高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仍然提示上述危险因素的进一步加剧和血压值的进一步升高有相关性。由于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只有两年,所以这种相互转归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来证实。

综上所述,TC、TG、HCT等代谢指标的转归在一定程度上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血压的转归有相关性,而这一种转归与药物治疗无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入选患者可能存在“白大衣性血压升高”,本研究未能进行甄别。而对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转为高血压人群的资料本研究未能做分析,应作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2]Mainous AG,Everett CJ,Liszka H,et al.Prehypertension and mortality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hort[J].Am J Cardiol,2004,94(12):1496-1500.

[3]赵冬,李翠芬,王薇,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1):730-733.

[4]Qureshi AI,Suri MF,Kirmani JF,et al.Is prehypertension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Stroke,2005,36(9):1859-1863.

[5]翁维良,廖福龙,吴云鹏,等.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6-97.

猜你喜欢
高值组内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养殖废弃物快速发酵及高值转化土壤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
麻文化发展与高值利用前景展望
用心说题 提高效率 培养能力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高值耗材管理的应用
六步教学,合作出数学的精彩
高值无害化利用 废白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