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科技体制加快“科技下乡”步伐

2011-06-08 07:53胡旺联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18期
关键词:科技知识科技体制科研经费

胡旺联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10年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加上有利的地理条件和科技资源,城市的科技现代化已经走在了农村的前面。然而,农村科学技术的落后,会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实现的步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亮光,不能全面普照农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科技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农村落后的、僵化的科技体制不能很好地充当科学技术的传送带,导致很多适用性的农用科学技术滞留于城市的学校、工矿企业,科研院所。要把科学技术撒向农村,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有利于农村科技发展的农村科技体制,如果陈旧、传统的农村科技体制得不到更新、改革,那么,科技强农、惠农、富农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也无法落到实处。

1 “科技下乡”依靠农村优化的科技体制

近几年,国家无论从涉农政策,还是财政资金上,都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

农村面貌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农村到处都是新建的水泥路,农民的房子建设得也很漂亮,许多农户家庭的日子过得比城市居民还悠闲、富足。这完全得益于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也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实施的好政策。但是,农村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能掩盖农业科学技术仍然很落后的现实。农村很多地方还是沿用原始的耕作方法种植农作物,田地的平整化进展缓慢,灌溉设施年久失修,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近几年来,为了推动科技下乡,农村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安排农技人员下基层,以帮助农民掌握农用技术,目的都是想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促进农村的科技化、现代化进程,但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障碍来自于我国农村科技体制的僵化与落后。如果不从根本上破解农村的这种传统科技体制,那就很难搭建好科技下乡的顺利通道。

1.1 促进农村科技发展制度要先行

科技体制改革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局和长远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上,更表现在体制与机制上,改革体制有时比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更为困难。尤其是在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小农思想的农村,要破解一种旧体制,置入一种新体制,可谓难上加难。但体制的问题不解决,科技下乡的很多措施都将因制度障碍而受阻。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始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农村首先铺开的。不难发现,正是这种经济制度的置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已经享受到了改革成果带来的好处。同样,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科技落后的现状,也应当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先行设计一种切实可行的科技体制,经过反复试点与完善后,把这种制度实施于广大农村,这必将会带来农村科学技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 农技推广依靠制度去推动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当前,农技推广工作却已经远远落后于农业发展的步伐。东北农业大学有一项科研成果为“寒地水稻氮素调控新型施肥技术”,该技术能减少化肥用量,改善稻米品质,使水稻提前3~5天抽穗,而且能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减轻化肥对环境的污染。该技术虽然在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评审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但其推广一直是靠科研专家背着笔记本电脑,拿着投影仪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示范,一年只能推广6 670 hm2左右。专家称: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让200多万hm2水稻田都用上这项技术至少需要300年。

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并不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使众多农业科研成果困在城市,荒在农村。因为缺少基层推广力量,一些好的农业技术只能停留在试验、示范点上,而无法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约48%,科研成果转化率约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因此,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重在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体制。

2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研经费紧张

中央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中,农业科技的投入又占着很大部分的比重。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8 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3亿元。并逐步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尽管国家财政增强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但国家财政资金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科研的需求。由于科研经费缺乏,许多农技站形同虚设,有的完全转化成了售卖农药、化肥、种子的代销店,科技服务已经流于形式。确实,农村区域广泛,土地辽阔,光依靠国家财政划拨的科研经费很难维持农村科技站的运转,但现阶段,科研经费筹措的市场化运作还很不成熟,农业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还是依赖国家,国家财政之外的资金来源渠道的开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2.2 农村科技人才缺乏

农村实用性科技人才是加速农村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科技服务范围广,工作条件艰苦,也使得科技服务工作者不愿下农村服务。据资料显示,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共有8 000多个,从业人员62万,约占事业单位人员总数的2%,这其中,农业科研机构只有1 144个,从业人员大约9.6万人。对于一个有着7亿农业人口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来说,这样数量的农技人才规模无疑是少了一些。今后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实用性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上。

2.3 科技成果转化难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靠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来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要把实用、先进的农用技术、技巧及经验,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与社会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目的。这就要求高校与农业科研单位在全面了解农业技术状况后,及时研究有针对性的先进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去,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生产水平。然而,由于有些农用科学技术适应性不强,农业科技体制也没有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一个很好的载体,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转化经费和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速度慢,而且成效低。

2.4 农村信息化水平低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同时,也为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据了解,湖南已获批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试点省。目前,城市的互联网已经密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手机、电脑、上网基本普及。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能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同时,宽带接入和费用也是农村地区购买电脑、使用网络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地区上网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对于占我国总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村来说,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并且迫在眉睫。

3 优化农村科技体制,为“科技下乡”创造良好条件

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尽全力、想办法、出点子,为农业生产与经营作贡献,开展“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医疗下乡”等活动,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措施,给农民以实惠,努力破解农村困局,以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么多措施中,其中最重要的又是“科技下乡”,因为只有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武装农民,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好风凭借力,“科技下乡”要凭借合适的农村科技体制。如何在体制上构建起一个传递农村科技进步的轨道,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3.1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是优化农村科技体制的根本

在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依靠其他方式取得的资金来源很少。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狭窄,很多好的农业科研项目不能启动,已经启动的项目有的也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搁浅。国家应当鼓励财政预算资金之外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研中来。

在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拨款,如日本,他们基于“政府管政府,企业管企业”的财政拨款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国立农林水产科研机构经费的98%来自农林水产省和其他如环保、能源等部门的预算;大学的农业科研经费来自政府、民间及其他方面;企业的农业研究经费主要是来源自身,少量来自政府,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投资比重很小,只占企业销售额的0.24%。

在我国,各种基金会等民间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数量、涉及的行业和掌握的资金也越来越来越多。农业也是一个弱势产业,不妨想办法作这样的尝试,引导基金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科研中来,变“捐资助学”为“捐资助研”,同时也可和私人企业签订“订单科研”,企业向科研单位提供科研经费,科研单位负责指定科研任务的研制。当然,要有严格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保证有限经费的高效使用。

3.2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是优化农村科技体制的关键

“科技下乡”要有“科技知识下乡”作铺垫。农民是科技知识的受体,如果农民对科技知识一窍不通,再好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派不上用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谁掌握了最新的科技知识,谁就能赢得时间和胜利。目前,由于新生的年轻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都是一些年龄相对偏大的老人和小孩,老年劳动力成为了农村种田的主要能手。而这些老年劳动力,由于年龄大、身体条件差,本身文化程度就不高,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差,先进的农用科技知识要灌输到这部分劳动力的大脑中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农技知识在农村的普及率低、科技知识下乡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年龄老化。但是,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科研机构应当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择优选拔一部分知识水平高,且能力比较强的农民,结对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对年龄比较大的这一部分农民,应当通过发宣传手册、开办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让他们受到基础科技知识的普及。第二,国家要加强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引导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一线,不断拓展培养领域和途径,建立健全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形成一支总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第三,国家应当鼓励新生代农民回乡创业,宣传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于回乡创业的农村青年,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甚至也可根据其项目性质为他们提供数额不等的创业基金、创业贷款,帮助他们树立创业信心。因为新一代农民文化程度高,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他们的科技知识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3.3 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是优化农村科技体制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结构大调整、体制深转换、社会深变革的新形势,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农村科技体制是否优化,要看这种体制是否能够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是否有利于农村科技体制的进一步优化。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导致农产品技术含量也低,农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非常缓慢。在国民经济的整个产业链中,怎样借鉴工业的经营思路与理念来经营农业,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是一个大难题,也是当前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

农村科技体制要为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作贡献。首先,农业科研机构要调查市场,把市场最需要的、最适用的技术送到农村,把农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让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产生农业生产效益。其次,农技人员要深入到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以技术为纽带,进行技术联村、联组、联户,切实做到把技术送到家,把技术服务送到家,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再次,农业相关企业也要发挥作用,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原材料的生产,让企业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保持密切联系。实际上,这就是“订单技术”与“订单农业”的有机结合,瞄准市场做技术,利用技术做产品,形成市场—技术—生产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最终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市场化的格局。

[1] 戴起伟,曹 静,凡 燕. 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的思考[J]. 农业展望,2010,(8):54-58.

[2] 于鸷隆,刘玉铭.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供给方式探析——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2011,(4):69-72.

[3] 程 遥,李丰伯,吴建辉. 加强山区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思考[J]. 黄山学院学报,2011,13(2):138-140.

猜你喜欢
科技知识科技体制科研经费
高端交流平台需要强化国家科技知识资源建设
自建企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与探索
高中学生新科技知识了解情况调查报告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