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驻在《妈妈,再喂我一次》雕塑前

2011-06-22 03:33王依群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灾难母爱雕塑

文/王依群

(作者为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

这是一尊最美的人间雕塑:雕塑中的年轻母亲,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没有了呼吸,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在那一刻,支持她的是一股强大的坚不可摧的信念力量;在那一刻,她将人性的光芒绽放到了极致。在天摇地撼、惊天轰鸣的大地震面前,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世上最伟大的母爱。面对骨肉亲人受到生命威胁,这位坚强的女人,伟大的母亲,在自己生命之灯即将熄灭之际,即使钢筋水泥压弯自己的背脊,她也要用全部的力量去保卫自己的儿女。

转眼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那场惊天灾难带走了太多美好,留下了无数思考。此次到映秀博物馆参观,停驻在《妈妈,再喂我一次》雕塑前,我依然难掩震撼,不觉泪湿眼眶,“罹难母亲,临终前喂儿最后一口奶,大爱无边,感动中国哭声一片。”

这位英雄母亲,是那场灾难中千千万万舍生忘死母亲们的代表,她们是世界上最平凡,也是最伟大的群体。这座标志性铜像所具有的深层次意义,也许早已超过了它的故事本身。

雕塑中,母亲怀里的女婴稚嫩的小手紧贴着母亲的乳房,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丝毫没有灾难来临的恐惧。母亲正用尽全身力量支撑着即将垮塌的墙壁,母爱的伟大,迸发出对生存的无限渴望。

“512”的发生,使全中国上下的人们都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是中华民族的一场集体精神洗礼,因为在这个民族的历史上,实在有太少对生命的集体敬畏和尊重;与朝代更替、皇室兴衰、社稷大业乃至国家利益相比,生命每每显得无足轻重。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汶川地震全国哀悼仪式上,当中国最高领导人和普通人一起为死难同胞低头默哀,当国旗第一次为苍生而降时,这个民族集体心灵的深层正发生着一些深刻而长远的变化,我们开始敬畏生命:生的,逝去的。

人,身上必有一样东西,即使死去也不能带走:人格和灵魂。在历经千百年来无数次灾变之后,中国人终于将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还给了个体生命本身。

大地震开启的集体精神洗礼召唤回了中华民族久违的人性之美、大爱之光。灾难突降,地动山摇,在顷刻间将无数生命化为乌有,将无数家庭拖入悲痛,又将全体中国人拖入集体的悲痛、哀伤之中。在这场灾难持续的日日夜夜里,没有人不流眼泪,没有人不时刻关注电视报道,关心灾区救援进展,没有人不愿解囊,即使自己的力量是如此微薄。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个平日间对许多周围事情颇为冷漠的人,在那几天里却突然变得纯净甚至崇高,就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其中的逻辑;也许有人会觉得,当灾区救援进入正规,灾情渐渐舒缓之后,许多人又回到原先琐碎、平庸的生活之中,“512”之后的那种激情、人性和崇高似乎又荡然无存,其间的演变奇怪得连他自己也无法辨认。

其实,这一切都十分自然。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和恶两个方面,只不过许多时候,天使隐藏得很深,而魔鬼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倒是经常东窜西跳。然而,在“512”大地震的那顷刻间,再世俗的人,其内心也会感受到天使的声音,回归人性的美丽。灾难过后恢复平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一个人和民族,都不可能长久沉浸在集体哀伤之中。平静而普通的万家灯火,有时候恰恰是人生的常态。但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一场心灵的集体洗涤之后,如果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天使不再隐藏得像以往那么深,魔鬼也少一点以往的东窜西跳,恐怕就是“512”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了。

雕塑中的母亲,瘦弱的身躯已被两块巨大的石板压弯了,但只要她还有一丝力气,都会全力将幼儿护在怀中。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华夏民族悠远的记忆中,始终伴随着一段段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痛。在圆明园被烧焦的废墟上,我看见的祖国是一团火;在南京大屠杀的残垣上,我看见的祖国是一滩血;在无数的屈辱条款上,我看见的祖国是一汪泪……但是祖国母亲没有沉沦,在历史长河中,她用宽厚的臂膀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墙修复着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谷糠喂养着饥饿的生活。她拖着满目疮痕的躯体带着儿女们卧薪尝胆、奋发自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一个崭新的民族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思绪回转,面对眼前的这尊雕塑,有太多的感动和震撼。母亲临终喂子甘甜乳汁的姿势,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吗?永恒的生命丰碑,美丽的人性光芒,她用生命的永恒诠释了所有母亲最伟岸的形象。敬畏生命,延续生命,心系一脉,联手兴邦。让伟大的母爱点燃生命的火焰,照亮前方。

猜你喜欢
灾难母爱雕塑
雷击灾难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阅读母爱这本书
写实雕塑
母爱的另一面
母爱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