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应用

2011-06-27 02:10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姜张木
地理教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上虞乡土教学内容

浙江省上虞中学(312300)姜张木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尝试

1.缺少选择,利用的时令性不佳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和乡土实际,运用乡土的素材,如果缺少必要的选择,就会使应用的时令性不佳。

【案例呈现】2010年10月下旬,我校教师在准备2010年绍兴市优质课比武,参评的课题是《常见的天气系统》。试教时,该教师利用乡土气象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说明冷锋、暖锋天气系统过境后的天气特点,辅助教学的效果欠佳。

【原因分析】冷锋、暖锋是影响天气变化的的常见天气系统,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冷锋与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点。教师选用的乡土气象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可以说明过境后的天气特点,但缺少前后的比较,学生往往印象不深,特别是没有抓住当时正是冷锋影响时机,辅助教学的时令性不佳。

【改进设计】根据试教的反馈,改用自己学校学生气象观测记录的数据(下表所示,摘自课件),如果要学生分析比较10月21~25日上虞天气变化的特点,并预报27日的天气,就不难了。经改进设计,我校教师在10月26日的正式比赛的课堂教学中,抓住当时正是冷锋影响的有利教学时机,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较好,并最终获得了优质课比武一等奖。

天气预报日志

2.缺少典型,素材的乡土性不强

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往往会选用乡土素材,去充实教学内容。如果素材缺少一定的典型性,就会使素材的乡土性不强,辅助教学的效果欠佳。

【案例呈现】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Ⅱ§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和选修Ⅳ§3.3《城镇总体布局》时,教材中都有“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的教学内容。我为了说明城郊农业的生产经历:粮食作物→瓜果蔬菜、乳肉禽蛋→花卉园艺→观光农业等,选用了一般的城郊农业结构的调整材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一般化的。

【原因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变化较大。城郊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大。上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上虞市区周围城郊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在课堂上选用的素材是一般的城郊农业结构的调整材料,素材缺少典型性,辅助教学的乡土性不强。

【改进设计】根据教学实际,改用我平时收集的数据(下表),说明上虞市城郊农业的布局类型和生产结构,在2006~2008年三年的教学应用,辅助教学的效果较好。2009年以来,上虞市政府着力打造“浙东新商都——上虞”,着力推介“四季鲜果之旅”品牌。我顺应形势发展,及时改用鲜果采摘、农业观光旅游的材料、照片、视频MTV等乡土素材辅助教学。因选用的素材的时效性强、乡土性典型,辅助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4年上虞市城郊效益农业基地概况(部分)

(说明:浙江省使用湘教版新教材始于2006年9月,本表为当时收集的资料)

视频MTV歌词:“2月草莓分外俏、4月香甜樱桃艳、6月酸甜杨梅鲜、7月葡萄满园香、8月黄梨压枝弯、10月柿子串串红、11月板栗之乡打板栗”。

3. 缺少体验,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往往会结合教学内容,选用乡土的图片、文字素材,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体验,就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

【案例呈现】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Ⅰ§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其中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内容,我为了加深学生对冰川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选用《绍兴晚报》、《上虞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上虞覆卮山上的“石河”、 冰臼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文字、图片等报道材料,存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原因分析】因上虞地处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只有冬季有少量的降雪和短时的积雪,目前没有冰川分布和冰川作用。学生对冰川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选用文字、图片等报道材料的乡土素材,辅助教学的效果欠佳。

【改进设计】要组织学生去上虞覆卮山实地野外考察,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有较大的难度。为提高学生对冰川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感性认识,在其他班级及其后的教学中,我改用的乡土素材是2010年暑假自己去覆卮山实地野外考察拍摄的照片,辅助教学的效果就相对较好,并在课后建议家在上虞南部覆卮山附近的学生,结伴去覆卮山实地野外考察体验。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

结合自己20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本人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总结和提出了以下实践策略。

1.乡土素材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选择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乡土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材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欲望。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Ⅰ§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以设问虞籍乡贤、我国著名科学家(气象学家、物候学家)竺可桢对气象学的重要贡献是什么来引入,然后教师补充介绍竺可桢的主要科学成就之一—根据我国古代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绘出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通过这一材料导入,一是选择的人物是学生熟悉的虞籍乡贤,亲切感强,二是人物的成就本身就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一,导入的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乡土实例设疑,运用原理解释

教师有效地选择学生感知的、时令性的、带有疑惑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的设疑实例,让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去解释。如每年9、10月份,高一年级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Ⅰ§2.3《大气环境》、高三年级复习《大气环境(含“天气与气候”)》时,学校所在地上虞“秋高气爽”,以晴朗天气为主,气温日较差较大,有谚语“早夜风凉,晴到重阳(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让学生分析、解释,理解其原因主要是这段时间天气晴朗、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少、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弱,气温日较差较大,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通过解释时令性的乡土实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原理。通过该类乡土实例的课堂设疑、解释,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体现“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3.乡土案例教学,凸显学科特色

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乡土案例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分析材料,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凸显地理学科的乡土性特色。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学校所在地城镇功能分区(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城镇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城镇用地规模、劳动力就业结构等)变化、城镇发展带来的城市化问题(环境质量、交通和居住条件、就业状况等)等的有关数据、图片、实地照片等,作为教学素材。教师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地方成就展示,培养爱乡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去关注家乡的建设、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适时地选择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成就作为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去家乡建设、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如上面提到的上虞市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城北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学生感知明显。特别是在2009年5月初,我在复习高三《旅游地理》自选模块时,课堂上介绍了上虞“四季鲜果(草莓、樱桃、桑葚、杨梅、葡萄等水果)之旅”旅游品牌、“五一”节刚开发的岭南覆卮山漂流等,以此来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的优势条件与不利条件,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效果好。通过展示家乡建设、发展成就,激发了青年学生学业完成后参与家乡建设、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5.乡土题材探究,拓展学习能力

新课程实验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选择一些生活化、乡土化的情景案例,开放、延伸、拓展课堂,要组织学生开展以乡土题材为探究内容的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如2006年以来,我们教研组教师组织指导的学生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上虞市生态效益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及今后发展建议”、“上虞市城北新区高档住宅小区开发初探”、“透过灯光看节能——节能灯在上虞”等乡土题材为探究对象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乡土地理问题,增强地理问题意识,拓展了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6.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

2008年新课程高考省区的地理试题共同的突出亮点是,设置的不少试题通过提供虚拟的情景载体,取材来源于生活化的情景,考查地理学科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探究方法,试题的开放性、情景性、探究性更为突出。如海南地理23题的高速公路选线方案优缺点比较、宁夏文综36题(2)小题丙村不同方向居民点扩建条件的差异比较等。在平时的练习检测中,我们教师能以乡土内容为命题素材,设计命制试题来考查学科知识,试题的亲切感强,检测的公平性高,检测效果往往较好。如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我命制了以下考题:

上虞市形成崧厦伞件、汤浦童装等“一镇一品”的特色块状经济,反映了我市( )

A.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区域工业化格局

B.“一镇一品”加剧竞争,经济效益较低

C.发展的特色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D.“一镇一品”特色经济产业科技含量高

如高三年级平时检测中我命制了以下考题:

下图为2005年和2010年(预计)上虞市户籍(常住)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1)~(2)题。

(1)2005年到2010年上虞市户籍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是( )

A.低年龄(0—14岁)组人群减少

B.老龄化进程日益趋缓

C.劳动力人口(15—64岁)逐渐减少

D.人口平均年龄逐年下降

(2)下列对上虞市户籍人口年龄构成变化的原因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不大

B.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变化是保持较高计划生育率的结果

C.劳动力人口(15—64岁)数量变化减小社会就业压力

D.20—35岁青年组人口数量变化是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

通过对这些学生熟悉的乡土题材的检测,既考查了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也在引导学生去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论证探讨现实问题的能力。以乡土内容命题,考查学科知识,凸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上虞乡土教学内容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