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2b干扰素治疗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肝 80例

2011-07-12 08:29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科常州213001
陕西中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阻络肝郁证型

李 洪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科 (常州 213001)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肝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干扰素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公认的有效药物之一,具有广泛抗病毒、抗纤维化及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有效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本研究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分析,观察α-2b干扰素治疗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有 8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肝病科及感染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 55例,女 25例;年龄l7~49岁。西医诊断标准依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6个月以内未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HBV标志物:HBsAg及 HBeAg阳性超过 6个月,血清 HBV-DNA≥105拷贝 /m L;血清 ALT:2× ULN≤ ALT≤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TBIL)<2×ULN。中医辨证参照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分为 5个组: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

排除标准 排除 HCV、HDV、HIV阳性,失代偿肝病,由药物、酒精和其他因素所致的肝功能异常、血液病和有明显的心、肾、精神病、糖尿病以及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α-2b干扰素,皮下注射,500万 IU/d,连用8周后改为隔日 1次,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及耐受性适当调整剂量。疗程 48周,治疗期间每 12周检查肝功能、HBV-DNA,每 24周检查乙肝两对半。停药后第 24周跟踪随访。

疗效标准 以治疗结束及停药随访时 ALT≤1×U LN、HBeAg及 HBV-DNA阴转为治疗有效。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i2检验。

治疗结果 治疗脱落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共有4例因无法耐受干扰素而终止治疗,其中肝郁脾虚型 2例、湿热中阻及瘀血阻络型各1例。

α-2b干扰素对各组 ALT复常率的影响 表1可见,治疗24周,各组ALT复常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有较好的趋势;治疗48周及停药随访第24周,各组 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5),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及肝肾阴虚型疗效较好。

α-2b干扰素对各组 HBeAg及 HBV-DNA的阴转率的影响 治疗 24周、48周以及停药后 24周,各组HBeAg及 HBV-DNA的阴转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疗效最佳,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优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见表2。

表1 各组在不同时间 ALT复常率比较(例,%)

表2 各组 HBV-DNA和 HBe-Ag阴转比较(例,%)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 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变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进入人体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诱导合成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同时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从而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双向作用[3]。国内外观察结果表明,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通过抑制 HBV的复制,实现 HBeAg、HBV-DN A的阴转及 HBeAg/HBeAb的血清转换,改善临床症状,提高 ALT复常率,减少复发,有较好的疗效[4]。

虽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但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治疗,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性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医学认为,相同病因下,由于患者不同体质、所处环境不同及气候、起居、饮食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型和转归是不同的。由于各证型可能与慢性乙肝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因而不同的中医证型对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反应就可能各有差异。

从本研究的结果看,α-2b干扰素对肝郁脾虚型疗效最佳,对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亦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疗效则不理想。此结果提示,中医辨证分型对于慢性乙肝患者选择干扰素治疗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临床应用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不仅要根据血清学指标作为用药指征,还可参考中医辨证分型,对于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型患者,可考虑干扰素联合温补脾肾或活血通络中药复方治疗,以期取得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但由于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相关指标之间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各证型的特殊性,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慢性乙肝的中医本质。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J].中华内科杂志杂志,2006,45(2):162-170.

[2]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分型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 ,1992,(5):39-42.

[3] 吴健莹,谢 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再评价[J].医学与哲学,2010,8(31):39-40.

[4] 胡明煜.干扰素在乙肝病毒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7):1105-1106.

猜你喜欢
阻络肝郁证型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从肝郁论治失眠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