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364例分析

2011-08-06 01:46邱财荣马黎军许昌泰
医学综述 2011年16期
关键词:喹诺酮附件抗菌

邱财荣,马黎军,唐 莹,许昌泰

(1.解放军第三医院药剂科,陕西宝鸡721004;2.第四军医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神经解剖学杂志编辑部,西安710032)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随着ADR监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实施,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1-3]。为全面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和探讨ADR发生的易感因素,目前各医院都将ADR的监测纳入临床药学日常工作范畴。对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掌握ADR发生的特点,并不断完善和推广ADR监测工作,从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解放军第三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填写完整且符合ADR报告表要求的364例患者,男218例,女146例,年龄13~88岁,同时排除填写不完整或填写有误的病例。

1.2 方法 把收集的ADR报告患者所填项目中的主要项目进行整理、归类,即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ADR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类型等,最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相关药物 根据201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的分类方法,将所收集的364例ADR相关的药物进行统计分类,其中用抗菌类药物发生最多为196例(53.8%),其后依次是中药制剂 40例(11.0%),抗肿瘤药30例(8.2%),循环系统药26例(7.1%),解热镇痛药20例(5.5%),消化系统药18例(4.9%),免疫功能药10例(2.7%),生物制品12 例(3.3%),泌尿系统药8 例(2.2%),抗变态反应药 8 例(2.2%),激素类药6例(1.6%)。抗感染药物中又以喹诺酮类最多,为70 例(35.7%),其次是头孢菌素类 56例(28.6%),青霉素类 32例(16.3%),大环内酯类14例(7.1%),氨基糖苷类12例(6.1%),抗病毒类6例(3.1%)和抗真菌类6 例(3.1%)。

2.2 ADR涉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 药物所致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皮肤及附件(表1)。

表1 ADR涉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

2.3 ADR与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其他给药途径无明显差别。静脉滴注282 例(77.5%),静脉注射14 例(3.8%),肌内注射20 例(5.5%),口服给药32 例(8.8%),外用给药16 例(4.4%)。

2.4 ADR与患者性别和年龄 该研究中收集的364例ADR报告患者中,男 218例(59.9%),女146例(40.1%)。患者年龄分布为≤20岁26例(7.1%),21~30岁 60 例(16.5%),31~40 岁 46 例(12.6%),41~50岁50例(13.7%),51~60 岁 64 例(17.6%)和≥60岁118例(32.4%)。年龄越大发生ADR的概率越高。

3 讨论

ADR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一般分为A型和B型[4-6]。A型ADR又称为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一是,源自某种药物的主要药理学特性的反应,即来自药物治疗作用的过度放大;二是,源自某种药物次要药理学特性,也就是药物治疗作用以外的反应。B型ADR也称为特异体质型ADR,一般认为它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大小无直接关系。

3.1 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 该研究中中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 196例(53.8%),占各类药品的首位,这与目前大量使用抗菌类药物密切相关。在应用抗菌类药物中,普遍存在的是无明确的用药指征,多为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且用药剂量过大和疗程过长等,从而造成抗菌类药物滥用,引起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又称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它的产生是因为细菌受抗生素的刺激后,新陈代谢的酶系统逐渐适应起来从而能对付抗生素,这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6-8]。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产生MDR的最重要因素,这已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在抗菌类药物所致的ADR中,以喹诺酮类抗生素最多,达到70例(35.7%),这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抗菌谱广,用药前无需行皮内试验,以及使用方便,临床上应用广泛有关。据报道,喹诺酮类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位列各类抗菌药的第3位,仅次于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品因有相似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表现出许多共同之处。严重病例的不良反应表现按累及的器官-系统分类,以全身性损害、神经和精神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此外,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事件也相对较多[7-9]。因此,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防止ADR和MDR发生的重要环节。

3.2 皮肤及附件损害 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该研究中报道的ADR,皮疹、药疹、瘙痒、红肿为主的皮肤及附件损害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一致[1-3]。这类ADR表现一般比较轻,严重的皮肤损害仅占少数,主要表现包括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皮疹、光敏性皮炎等。研究表明,不同喹诺酮类药品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不同,其中以司帕沙星最为严重。在司帕沙星的严重病例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构成比可高达50%,光敏反应、剥脱性皮炎、皮疹和瘙痒等是常见的表现;其他喹诺酮类的ADR在7%~23%。最严重的ADR是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一般经积极抢救后患者均可恢复正常。

3.3 重视中药制剂的ADR 该项研究中,由中药制剂引发的ADR占有相当的构成比,共40例(11%)。中药制剂口服时起效缓慢,患者在长期服用过程中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如龙胆泻肝丸的积蓄性中毒可引起马兜铃酸肾病,可发生不可逆转的肾衰竭,从而危及生命[3,4]。一些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也较多,由于成分复杂,对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和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同时由于注射剂的制作工艺相对繁杂,中药成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微粒和纯度不高,大分子物质较多(如蛋白质、多糖、多肽等),这些大分子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某些变态反应[2,6-8]。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要有效控制质量还难以做到,因此中药注射剂使用时极易发生ADR。生产中药注射剂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药品制备过程中的纯度是减少ADR发生的重要途径。

3.4 合理静脉给药 静脉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报告的364例ADR中,以静脉注射方式给药的有282例(78.2%),虽然这与收集的病例以住院患者为主有关外,多数药物以静脉给药密切相关。静脉给药方式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当大量药物和液体进入血液循环时,血容量迅速增加,循环处于超负荷状态,可以导致患者心率加快、心慌、呼吸困难,甚至烦躁不安,有时还可引起静脉炎和局部水肿。静脉注射药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和内毒素等均可能是引发 ADR 的外源性因素[1,2,9-11]。在发达国家,静脉给药控制十分严格,患者的用药主要是口服给药,仅在急救或口服无效或困难的情况下才静脉给药。此外,静脉给药还必须操作正确,严格避免由于药物配伍不当、浓度过高,或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和输入速度过快等引发的ADR。

3.5 老年患者慎重给药 在该项研究的364例ADR患者中,50岁以上患者将近一半,为182例(49.5%),并且有随着年龄增加发生概率增高趋势。老年ADR发生率较高和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以及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功能降低。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部分药物敏感性增高,同时还由于老年因疾病原因用药多和营养欠佳等,这些因素均可能诱发ADR发生。因此,老年的用药应严格考虑其合理性,密切观察病理生理变化,并依据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药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以减少或防止ADR 发生[10-12]。

要严格掌握抗菌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要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关注老年用药。临床用药务必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才能降低ADR的发生率。药物的应用既要治愈疾病,又要防止潜在ADR的发生是临床治疗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药物适应证,做好临床用药监测,及早预防,这样才能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保障[9-11]。ADR监测中心应加强知识宣传,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进一步完善ADR监测制度,降低ADR漏报率。同时还要及时向临床及患者提供相关ADR信息,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 ADR 的发生[1-3]。

[1]El-Husseiny M,Patel S,MacFarlane RJ,et al.Biodegradable antibiotic delivery systems[J].J Bone Joint Surg Br,2011,93(2):151-157.

[2]Monaghan KN,Acierno MJ.Extracorporeal removal of drugs and toxins[J].Vet Clin North Am Small Anim Pract,2011,41(1):227-238.

[3]管玫,陈泽莲,潘晓欧.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4,15(7):428.

[4]常红军,齐晓涟,林晓兰,等.龙胆泻肝丸致马兜铃酸肾病[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1):42.

[5]苏红慧,苏会玲,秦越亮.药品不良反应检测的认知度调查[J].医学综述,2010,16(10):1596-1597.

[6]谢婷,冯璐璐,刘瑞媛,等.以P-糖蛋白为靶点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J].生命的化学,2010(5):699-703.

[7]代景莹,陈宝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7及其抑制剂[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0(11):821-824.

[8]李玉莹,马武开.中医药逆转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0):906-907.

[9]孙忠实,朱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1(1):6-14

[10]Brodniewicz T,Grynkiewicz G.Preclinical drug development[J].Acta Pol Pharm,2010,67(6):578-585.

[11]何春玲.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0):938-939.

[12]付萌,王燕妮,胡文辉,等.我院16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0,25(6):458-460.

猜你喜欢
喹诺酮附件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应关注哪些特殊的不良反应?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评价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新型武器及附件展呈
德国军队使用的手枪套及其附件
点点鼠标,论坛附件一把抓
数码相机附件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