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成因分析

2011-08-15 00:45高颖刘京娟
大家 2011年9期
关键词:校园网道德大学生

高颖 刘京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成因分析

高颖 刘京娟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感染了大多数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据调查,网络使用者中大多数是青少年,网络在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同时,网络道德问题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1.道德认知产生冲突

和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在这一特殊的社会中,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但信息内容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反应,仍然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必然会产生矛盾,而且,随着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相互渗透,道德和价值方面的冲突必然形成道德生活中多重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大学生社会经验比较缺乏,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加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诱惑,进而导致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甚至还会把这种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产生排斥。

2.价值观念模糊,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挑战

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随意的放纵自己的言行。据调查,上网的大学生有一半以上在聊天,但网上聊天充满了欺骗和虚假的不道德行为,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有些大学生的网络昵称低级庸俗,千奇百怪。二,网聊内容低级趣味,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网络,所用语言令人不堪入目,大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三,网络使用过程中性别、年龄不确定,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才,此时他们的才能在网络中大有用武之地,但是上网受骗的人也是屡见不鲜,应有尽有。为什么大学生对于网络会如此痴迷,就其深层次原因,恐怕是情感寂寞或头脑空虚。

3.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形成心理障碍

网络以其及时性和高效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他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也拉大了人们心理的距离,很多学生对网络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课程的喜爱,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远离社会、家人和朋友,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对于处于自我发展期的大学生来说,一旦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形成反差,就很容易形成人格扭曲,形成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因为失恋和心理压力大而产生的犯罪案件一例接着一例,如马加爵杀人案、刘海洋用硫酸泼动物园内的狗熊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现在的网络教育进行反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网络规范约束力不强

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是一种“差叙结构”,是一个依据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只在私人关系中才会有价值。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际层面往往都比较窄,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道德的三个支柱: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一般都能够一同发挥作用,因此,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深刻,道德行为比较规范。然而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中,给人们提供的是一块公共的交流区,人们不需要暴露真实的身份,只需用几个简单的符号就能代替,不再受他人的监督,传统规范的约束力就会失去他原有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道德意识就会相对淡薄,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错误。这正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

2.不同道德观念的冲击

在特定的现实生活条件下,是一种道德主导的结构,其他道德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内容具有区域性,传播方式却是全球性的,这样,不同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内容就会发生矛盾或融合。文化差异在道德层面上容易形成一种相对主义,在同一种文化传统下,人们对同一种行为的道德判断都是有效的,但是在网络社会中,面对道德观念的矛盾很难对人们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评判。在网络社会中,还没有一种统一的道德标准,人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约束。网络社会是一种分散结构,网络行为没有统一性,因此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多元性。

三、应对网络道德问题的措施

1.构建校园网络,抢占网络教育阵地

一般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在投入和管理力度上不是很理想,要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全面为高校师生服务、深受师生喜爱的交流工具。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网页内容,开设学生喜欢的栏目,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信息,保证其健康成长。同时,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中来,这样更能体会学生的想法,把网站建成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学习阵营。另外,还要及时研发具有感染性的德育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渗入到形式多样的表现中去。相信在校园网的辅助下,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会有所约束。

2.加强网络监管,保证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大学生在心理上虽然日益成熟,但有时候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却无法抵抗,尤其是网络中的不健康信息、对他人的侮辱诽谤等,这些都是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行为不是依靠传统道德规范就能解决的,对于技术上的道德问题,必须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用更高的技术进行克服。如增加网络防火墙的设置,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过滤,清理网上环境等。建立网络行为监管机制,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监管,对违反监管机制的人进行处罚和教育,保证网络环境的净化。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B10VJY059)

高颖(1965-)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副教授,正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道德教育

刘京娟(1977-),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0)

高颖 刘京娟 保定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网道德大学生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中职学校校园网教育功能应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职院校校园网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安全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校园网贷 今生后世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