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之关系探究

2011-08-15 00:45黄亚娟
大家 2011年9期
关键词:希腊人博爱亚里士多德

黄亚娟

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之关系探究

黄亚娟

一、友爱与博爱的承继关系

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希腊时期唯一一位探讨友爱或爱的问题的思想家,在他之前的恩培多克勒、柏拉图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并不是他个人的独创,它是属于他所生存的历史时代的。

只要我们稍微考察一下希腊的文化传统及历史,我们甚至会认为“友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流行话题。因为从早期的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各种神奇的友爱故事到荷马史诗中记述和歌颂的英雄之间的友爱故事,再到一些哲学家,如赫西阿德、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柏拉图等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探讨过这一问题。

如果不要孤立地看待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如果把它看成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共同财富的话,我们认为,这种注重“友爱”的社会大背景,为后来基督教宣传的博爱思想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如果没有希腊人之前重视“友爱”的习惯,基督教四海皆兄弟的博爱思想也很难受人欢迎。

二、友爱与博爱的差异

(一)爱的性质不同。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最根本的区别是:一个是属人的,一个是属神的。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或者更具体一点是希腊城邦中的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他那个时期的人甚至不把奴隶看作友爱的对象。因为在希腊时期,奴隶通常被看作自己主人的“财产”,是主人的所有物。作为所有物,他只是主人的工具,这与建立在相互关系上的友爱无关。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友爱作为一种德性,是人的一种品质,它不是自然(本性)在人身上造成的。因为由本性造就的东西是不可能由人的习惯而改变的(就像石头向下落),出于本性而按一种方式运动的事物都不可能被训练得以另一种方式运动。而德性是可以通过习惯养成(道德德性)或通过后天教导经过一定时间而形成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属人的友爱是由人的自由意志经过选择培养而成的,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解释的。而基督教的爱不是由人自己发出的,它是上帝(神)赋予人的一种恩赐。人的爱的行为是在遵守上帝爱的命令,或者是人在表现上帝(神)的爱。这种爱不是人通过向外界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甚至于即使你做善事,也不一定就领会了上帝之爱的涵义。基督教的爱需要信仰者在精神上与上帝沟通。它更注重爱的内在形式,因此,人们通常也称这种爱为灵爱。

(二)爱的动力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与基督教博爱的动力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是与慷慨地给予联系在一起的,而基督教的博爱是与仁慈的怜悯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与基督教爱的差异,更是代表了希腊人与基督教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所列举的希腊人的德性目录中,没有怜悯的地位,而这却是基督教的重要德目之一。希腊人欣赏的是凭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德性,而不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基督教的博爱是信仰者通过在内心深处与上帝进行精神交流之后,表现出来的具有明显超越现实性的上帝之爱。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友爱更在于去爱,而不是被爱。”[1]因为它更应该是爱者的德性而不是被爱者的,给予别人友爱就相当于给予别人荣誉。因此,给予者与被接受者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与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有根本的区别。

(三)爱的范围不同。尽管希腊人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养,但是他们的德性依然没能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即使在古典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最繁荣的雅典,它的民主制度听起来那么美妙,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国家。受这种时代背景的限制,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友爱也绝对不是面向所有希腊人的。

(四)爱的运动形式不同。按照古代的道德和世界观,爱具有运动方向。对希腊人而言,友爱观念的根本在爱,而爱是属于感性范围的,不是理性范围。因为希腊的友爱观念最早更多地是与性爱,尤其是成年男子对美少男的性爱相联系的。这在柏拉图的讨论中可以得到见证。因此,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爱之关系、婚姻、友情等等都分为“爱者”和“被爱者”,而被爱者总是处于较高贵、较完美的地位。柏拉图说:“假如我们是诸神,我们就不会去爱。”因为,在最完美的存在之中,任何“追求”、“需要”都再不可能存在,它们没有爱的必要。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在一切事物的最深处都有一种热望,一种渴求神性、渴求知性的祈求。这是因为“被爱者使爱者动起来”。所以希腊人爱的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追求,是由较低层次的缺陷对较高层次的完美,至善的趋附。

基督教的“爱”是源于上帝的、最高的神性道德。上帝之爱不仅是一种先于并高于理性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意向,这一精神意向打破并消除自然本能生命的一切正当性,使人进入另一全新的生活状态。与希腊人不同的是,基督教之爱的运动方向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上而下的俯就,表现为高贵者俯身倾顾贫穷者,美者俯身倾顾丑者,善人和圣人俯身倾顾恶人和庸人,救世主俯身倾顾税吏和罪人。而且与希腊人不同,他们并不害怕这种行为会有失身份,会变得不高贵,反而确信在这一“屈尊”行为之中,才能愈发与上帝的最高境界相似。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重点项目“亚里士多德友爱与基督教博爱思想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0738;

黄亚娟(1978—),女,陕西 宝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伦理思想史理论研究工作。

黄亚娟 宝鸡文理学院 哲学系

猜你喜欢
希腊人博爱亚里士多德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阿基与乌龟之被偷换的概念
简析形成希腊与罗马众神差异的成因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博爱之歌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漫画
古代希腊人的族群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