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

2011-08-15 00:45杨昌勇
大家 2011年9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市场经济

杨昌勇

新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

杨昌勇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P1)是我党历来一贯倡导和奉行的教育战略指导思想,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作为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师资人才的高等师范教育,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与用工或用人主体吸纳就业直接通过招考与应考、招聘与应聘等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实现的新形势下,如何适应这一需要,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战略选择。

一、转变观念,建立“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教育是以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为目的的,突出“师范性”,以“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是师范教育的显著特点。师范教育的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满足国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所需的师资总量与质量,从而影响国民教育的发展,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形成“师范教育→国民教育→国民素质→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连锁互动效应。因此,重视师范教育,保持和巩固师范教育的“师范”本体与内核,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功能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不可动摇的教育发展战略重点。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

1.使师范生充分认识练就“一专多能”在社会需要中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感、压力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推动其主能力——教师能力与其他社会需求能力的综合、全面提高。使之走向社会,既能胜任教师职务,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2.刺激师范教育教师为适应该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需要,在强化自身师范专业学科内功的练就过程中,必须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社会急需的实用性非师范专业学科的修养,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3.为基础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培养和造就相应的素质型或多能型师资。素质教育最终要取代应试教育,这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是使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然选择。

二、拓展发展空间,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非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办学体系

在大学生就业社会化、市场化背景下,教师就业岗位已不是师范教育大学生的专属权利,非师范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平等竞争进入教师行列,成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生力军。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非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办学体系,做大做强非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办学板块,直接参与非师范教育专业领域的就业市场竞争,使非师范教育专业与师范教育专业在师范院校总体办学体系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助推师范院校综合办学实力的增强。

师范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非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办学体系,必须要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1.大力引进、培养和培训非师范教育专业师资,优化、整合和升级原有教师资源,以更好地适应非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需要。

2.科学设置非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配置要突出前瞻性、差异性、实用性、特色性,能最佳提高非师范教育专业大学生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综合能力。

3.加大对非师范教育专业实验设施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先进的、功能完备的现代实验室或现代实验基地,以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操作能力。

4.定期组织人力和物力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哪些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同时与用工用人单位做好定单委培工作,以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按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来确定专业设置,确定招生计划,保证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

三、发挥优势,为社会培训急需的职业技术管理人才

市场经济建设的快与慢、好与坏,主要决定于市场经济主体素质的高低。在市场经济主体体系中,劳动者是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其他主体如经济组织等只有通过劳动者的作用,才能产生功效。因此,提高市场经济主体的整体素质,必须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前提。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对劳动者普及职业技术管理教育,这种举措:

1.能及时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训各种急需的职业技术管理人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2.使师范院校的人力资本、财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效益率和人才产出率。

3.有利于我国职业技术管理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促进我国职业技术管理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2010年12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这次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4]在新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适时转变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战略调整、战略选择,不仅符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有关目标要求,而且是高等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杨昌勇(1963—),男,苗族,贵州望谟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兼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杨昌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市场经济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