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澄鉴寺咏十二绝》的继承与创新

2011-08-15 00:42杨晓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歌咏小品竹子

⊙杨晓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论《澄鉴寺咏十二绝》的继承与创新

⊙杨晓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晚明名士陈继儒,著作丰富,工诗善文。他的诗歌既有因袭,也有开创。最大的独特个性就是切近日常生活,呈现世俗化情趣,少有道学说教意味,读之可亲。

陈继儒诗歌 《澄鉴寺咏十二绝》

随着20世纪中后期晚明小品的研究热潮,陈继儒的小品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在文学创作领域,由于眉公小品广泛流传,具有很高的艺术生命力,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他作为一个小品作家。事实上,他“志尚高雅,博学多通”①,涉猎十分广泛,特别是他的诗歌,研究现状与他“工诗善文”②的情况是很不相符的。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人,其诗作见于《眉公诗钞》《陈眉公先生全集》《晚香堂小品》《陈眉公集》中。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中将陈眉公的诗歌特点归纳为“古淡、率真”,陈眉公自己也在《读书镜》中说:“由浅而达,由达而老,由老而化,而绚烂生焉。”但是陈眉公作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作家”③,在晚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即使以诗人的眼光来描摹现实生活,也往往含世俗化情趣于其中。

诗歌被文人视为正统,历来就有“诗可以兴观群怨”,“诗庄词媚”之说。眉公却能以平常心辩证地看待之,一方面他推崇气骨高迈的汉魏六朝三唐诗,“若夫诗,则汉魏六朝三唐”④;另一方面,他说“诗者,英雄男子之唾余,非千秋物也”⑤。所以和其他人的诗歌相比,眉公之诗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独特个性就是切近日常生活,呈现出世俗化情趣,少有道学说教意味,读之可亲。这一特点在《澄鉴寺咏十二绝》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一组关于梅花和竹子的诗作。

自古以来,花卉植物便常常出现在文人笔下,其中梅花和竹子以其独特的个性受到青睐,歌咏梅、竹的传统源远流长。《诗·召南· 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很明显,梅花在先秦的时候更多被关注的是它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竹子虽然在先秦就已经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但是关于竹简、丝竹的记载更加不胜枚举,所以它们是被作为对现实生活直接有裨益的事物来歌咏的。特别是梅花,虽然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直到三国魏晋也没能真正进入文人的视野,《四库全书总目》云:“《离骚》,遍撷芳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魏晋时陶渊明对竹的歌咏已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会,但并没有形成风气。在南北朝时代,咏物诗得到很大的发展,梅花已脱去先秦时实用的形象,作为一种被喜爱的观赏性植物出现在文人笔下,如“偏疑粉蝶散,乍似雪花开”(江总《梅花落·三首之二》)。总之直到南北朝末期,梅花和竹都没有“人格化”,既可以被歌咏,也可以赏玩或送人。唐朝是诗歌极盛的时代,歌咏梅花、竹的诗歌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竹子的高洁气质继续被诗人吟咏,如“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而且也有与淳朴生活相联系的篇章,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梅花充满生机、独自在寒风冰雪中绽放,清新朝气的形象也在这时被树立起来。不仅如此,在晚唐,梅花形象甚至隐约出现了诗人自我性格的写照,如李商隐《忆梅》。但毕竟唐人甚爱牡丹,歌咏梅花和竹子的诗歌在唐诗中并不是地位显著的。宋人尚理,咏物说理风气高涨,歌咏梅花和竹子的诗歌数量惊人,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梅花还是竹子在这一时期都开始人格化了,具有了品格美的精神价值。歌咏梅花,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了;对竹子有特别偏爱的,则首推“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于潜僧绿筠轩》)的苏轼。元朝诗歌作品数量相对较少,手法多因袭,因外族统治之故,所以诗中多有隐逸之思,如王冕《墨梅》。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王冕的画梅和题诗了,他开创了梅花画题诗的风气。

从上文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梅花和竹子的歌咏也慢慢展开和改变,在南宋发展至顶峰之后,便渐渐失去了新鲜的色彩,要有新的开创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眉公《澄鉴寺咏十二绝》的继承与开创才让人难以忽视。陈眉公继承了前人将梅竹人格化的写作习惯,比如《落梅》,诗中的“竹”是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从上例可以看出,诗中的竹子虽然还是高洁隐逸的,但已经不再清冷孤傲了,《澄鉴寺咏十二绝》更是以新颖的视角,将眉公诗中的生活趣味充分表现出来。

陈眉公一生除了“取儒衣冠焚弃之”⑥之外,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所以他的诗歌也就没有风格内容上大转变的分界点。加之他“平生不喜留草,随作随逸”⑦,所以他的诗歌很难确定具体的创作时间。《眉公府君年谱》云:“澄鉴寺居泖上众刹之中,孤臣客卿旅人罕到。府君自丁未二月泊舟夜访”、“是岁,始留憩焉”。可见眉公在五十三岁这一年,曾在泖桥寺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且还写有《重修泖桥澄鉴寺记》。所以《澄鉴寺咏十二绝》有很大的可能是眉公居住在寺里的这一段时间写作的。诗前有序“九月过泖桥僧舍,移竹里梅花种之小阁前”,直接说明了写作缘起。接下来第一首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要将竹里梅花移植出来:“竹压梅花鹤不来,呼童锄出傍僧台。”并且写出了自己的愿望:“花神若解移花意,好向小春先借开。”眉公这组诗的别出心裁,从第二首开始充分表现出来。《竹留梅花》:“莫教荷锸入林来,留取疏花香满台。别后情知无百步,迢迢如隔陇头开。”诗人本是好意,想把梅花移植出来,但诗人笔下的竹子却不是孤高自赏的君子了,而是需要朋友相伴的普通人。他希望梅花不要离开,“莫教”、“迢迢”二词,写出了竹对梅花的挽留之情。接下来两首《梅花答竹》。《梅花别竹》是梅花对竹子的挽留所做出的回应。《梅花答竹》中他化用了“望乡馆”的典故,说明与竹子的感情非常深厚,并表达了以后常常书信往来的美好愿望。《梅花别竹》先是对竹进行了赞美,然后用“子猷”的典故,叮嘱道“不是子猷休浪开”,殷殷嘱咐表达了梅花的依依惜别之情。看到梅花非走不可,竹只好表达自己的送别之意,《竹送梅花》:“清风送汝出林来,独领群芳最上台。汝有素心侬有节,晚香珍重岁寒开。”浓浓的依依惜别之情尽在一声“珍重”里。但对于梅花的说走就走,竹还是有所不满的。第六首《竹怨梅花》正表达了竹的这种情绪,分开之后,两地相望,各个只能寂寞的开落,缺少知音,难免会落寞自伤。老朋友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情绪低落,梅花只好继续劝解,《梅花答竹》:“有日弹琴修竹里,为君弦上落迁开。”但宽解之词似乎并没有缓解竹的不满,第九首《竹嘲梅花》,这里反用梅花“美人”形象,讥嘲之意,不言而喻。

至此,梅花和竹的对话结束,两者各执己见,梅花一定要离开,竹对此却不能完全理解,于是寺僧和眉公便出面调解了。一方面,寺僧帮梅花解释,《僧为梅解》:“梅有暗香吹不断,何曾与竹两分开。”一方面,眉公宽解竹子,《眉公为竹解》:“笑将梅竹小参来,非色非空共一台。竹影不辞总月冷,先生帐底有花开。”最后一首《眉公又为梅竹解》,不仅一笑泯恩怨,而且又有了增添新朋友的喜悦:“更添长松十万树,雪里明月相对开。”这一段公案,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综上所述,陈眉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居中度过,梅、竹等植物自然而然就成了他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他又与其他诗人不同,整日与梅竹“相看两不厌”,于是梅竹在他的眼中慢慢由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逸士高人,转变成为可以互相倾诉的老朋友。梅花和竹子融入到了眉公的日常生活里,被赋予了一种可以亲近的人间烟火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①②⑥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47.

③ 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④⑦ 陈继儒.陈眉公集[M].续修四库全书本.

⑤ 陈继儒.晚香堂小品[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作 者:杨晓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歌咏小品竹子
高理红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张全枝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滇池」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