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马铃薯晚疫病病因及防治技术

2011-08-15 00:48昭阳区植保植检站657000夏维敏袁盛敏
云南农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抗病品种晚疫病病株

□昭阳区植保植检站 657000 刘 萍 夏维敏 袁盛敏

马铃薯是昭阳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3万hm2左右。2008年以来,由于受气候条件、品种退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呈现发生范围广、流行快、程度重、损失大的特点。2008~2010年,结合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相关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初步找到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和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1 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等部分。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浸状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病斑边缘不明显,边缘处长出一圈白霉(孢囊梗),叶背上尤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病斑可扩至叶脉和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萎垂,发黑直至全株枯死。茎部受害后形成长短不等的褐色条斑,在潮湿条件下,茎部条斑上还可长出白色霉层,茎上病斑很脆弱,茎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

2 发生和流行特点

2.1 发生范围广、面积大

2008年马铃薯种植1.93万hm2,发生1.4万hm2;2009年种植3万hm2,发生2.13万 hm2;2010年种植 3万 hm2,发生 2.73万hm2,而且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受灾面积达到2万 hm2。

2.2 流行速度快、受害品种多、损失严重

据田间监测,2008年6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病株率32%,严重田块达73%,发生程度3~4级;2009年5月下旬始见中心病株,较2008年提早了20d,病株率40%,严重田块达100%,发生程度4级;2010年5月底始见中心病株,病株率58%,严重田块达100%,发生程度5级。三年共损失鲜薯15.88万t。

3 发生规律

2008~2010年以来,对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发生流行规律进行调查,大部分田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中心病株;6月中下旬随着雨季的到来,田间病株率呈分散状态,可达30%以上,大多数植株均出现病斑,部分不抗病品种出现枯死落塘;7月晚疫病呈扩散蔓延高峰,几乎全部田块发病,枯死田块大幅增加,绝收面积最高达30%。昭阳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分三个流行阶段,即田间呈现发病中心的中心病株出现阶段;从发病中心蔓延至整个田块的普遍蔓延阶段,一般在10~15d;植株枯死急剧增加的严重发病阶段。

4 发病因子

4.1 低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低温多雨,相对湿度大是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气温在10~15℃,阴雨、多雾、多露的天气极利于病菌的侵入、蔓延和病害的流行。据气象资料,近几年来我区5~6月气温回升很快,特别是2009年,雨季来临早,昼夜温差大,此期马铃薯正值现蕾开花期,生长旺盛,田间郁闭,湿度大,田间较早出现感病植株。山区温度略低于坝区,发病程度轻于坝区。

4.2 主栽品种抗性衰退,抗病品种选育滞后

会-2号、合作88、威芋3号等主栽品种在我区已种植近10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性降低。加之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滞后,抗病品种匮缺,还有部分区域有农民自留种习惯,无法选择抗病品种以满足生产需求。

4.3 田间病源菌积累量大

我区马铃薯晚疫病自2008年大发生以来,连续三年都呈现发病早,程度重,流行快、面积广等特点,与田间病源菌积累量大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病原菌随中耕除草或培土起垄,由土层深处被翻到土壤表面,然后接触到或被雨水溅到植株下部叶片上,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

4.4 农民防治意识差

昭阳区马铃薯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二半山区和山区,农民相对贫困,加之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马铃薯晚疫病几乎没有防治意识。再者,由于缺乏经费,宣传、培训力度不到位,部分农民对马铃薯晚疫病认识不够,未能及时防治,一爆发流行就难以控制,造成较大的损失。

5 综合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危害严重,防治时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做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

5.1 农业防治

5.1.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5.1.2 播前种薯处理。选择适合的药剂对薯块进行处理以减轻或延缓晚疫病的发生。

5.1.3 建立无病留种田。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田,可以极大地降低初侵染源,从而有效防止晚疫病的发生。此外,种薯出入窖时,应进行仔细挑选,严格剔除病薯,最大限度地减少初侵染源。

5.1.4 适时早播。适当提早播种,可避开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适期。我区马铃薯晚疫病多发生在6、7月份,因此选用一些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的发生期,从而减少损失。

5.1.5 健康栽培。实行配方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配合,增强马铃薯生长势,提高抗病性。

5.2 化学防治

播种前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洒种薯,晾干后再播种。在病害发病前,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雾。病害发生后,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并进行第1次喷药,以后视情况每隔7~10d喷药1次,连续防治1~2次。用药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68.75%银法利悬浮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50%烯酰吗啉水散粒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为了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猜你喜欢
抗病品种晚疫病病株
柑桔黄龙病株分布边缘效应的量化分析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
试论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三)三七新品种
药用植物DNA标记辅助育种(一):三七抗病品种选育研究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