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中的制约因素及破解策略

2011-08-15 00:48峨山县农广校653200杨宏伟
云南农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峨山劳动力农民

□峨山县农广校 653200 杨宏伟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输出方兴未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举措。通过多年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向既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是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峨山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县城距省会昆明市118km,国土面积1972km2,山区面积占96%,坝区占4%。全县共辖5镇3乡,76个村(居)委员会。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其中烤烟为主要收入来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

近年来,峨山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6528人,其中:国外转移5人,省外转移1660人,县外转移4521人,县内转移7013人,年劳务收入近1.3亿元。从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地点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看,峨山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转移方式以政府引导有序转移与农民自发转移相结合。峨山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劳动力培训输出服务网络。培训任务由县农广校、县职业高级中学、县农机化学校三个单位承担,开展订单培训,实现有组织、有规模地转移输出,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及培训服务网络。2004年开始实施中央阳光工程和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以来,已培训农村劳动力共9900人,有组织转移9357人。

第二是转移形式主要以就地转移、家庭经营性转移与向外转移相结合。目前,全县外出务工人员1.65万人,其中:男性1.22万人,占71.2%,主要集中在昆明、深圳、浙江义乌、福建莆田;务工时间2~15年的占68.7%;从事的职业以生产加工业比例最大,约为54%,建筑业占27%,商业占10%,年劳务收入近1.3亿。从返乡创业情况看,返乡创业人员逐年增加。

第三是转移规模上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逐年略有增加。截止2010年10月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行动计划”共组织培训1253人,完成市级下达培训任务1170人的107.1%,新增转移就业2306人(含未经培训自发转移人员),完成市级转移任务1450人的159.0%。其中:省外输出89人,县外输出374人,县内转移1843人。培训专业有农机驾驶、微耕机操作、计算机操作、农产品加工等。

第四是年龄结构上中青壮年占比重呈扩大之势,同时文化程度逐步走高。调查显示,在转移的劳动力中,45岁以下的占70.8%,其中25~45岁的占60.1%,对7570名劳动力调查后的数据汇总显示,转移的劳动力中在25~45岁的共有2797人,占这一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77.4%;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68.0%,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7.3%,2/3以上的是初中文化程度,并呈现逐步走高趋势。

近年来,峨山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明显。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劳动力价值,近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年均递增9.0%,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缓解了地少人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总的来看,峨山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比较顺利,成效较明显。

2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剖析

2.1 技术素质偏低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上来看,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在转移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68%,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7.3%,大专文化程度占0.9%,在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的岗位要求,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2.2 社会保障不到位

近年来,农民工的处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仍不容乐观,不少企业用工欠规范,存在劳动强度过高及劳动时间过长的现象,有的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据抽样调查显示,在转移劳动力中,农民工月平均工资830元左右,基本从事苦、脏、累工种,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3小时,其中52%的人没有休息天,42%的人日工作10小时以上,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时间,且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有63.2%未签订劳动合同,不少企业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劳动时间,增强劳动强度,部分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故意漏缴或少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进城务工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他们的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基本解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2.3 服务体系待完善

管理工作跟不上、服务不到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负效应产生和放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是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是目前政府的这种职能尚待完善。政府还不能比较完全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的基本情况;在公共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政府部门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措施,劳动力培训未形成一盘棋的局面,培训机构缺乏,专业设置雷同,缺乏办学特色,培训资源不够集约;在就业制度中,政府还没有完全把农民纳入劳动就业体系,导致农民工有组织外出的比例较低。尽管农村劳务输出人数的比例较高,但真正有组织转移的比例并不高,调查显示,有87.3%是零散型外出务工,正式经亲友介绍外出务工的、有组织的(包括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仅占12.7%,这就带来了工作人员跟踪管理服务缺位、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便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或信息不准以及盲目流动,徒劳往返,蒙受损失。

2.4 工作稳定性有待提高

许多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存在朝三暮四的现象,对新从事的职业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有其他条件的诱惑下,很容易跳槽到其他地方。

3 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工作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解决好教育培训的问题,关键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政府要肩负起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资金、设施上给予保障。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培训观念的创新、教育培训保障体制的创新和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

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不单单是在转移前,更应贯穿于转移的整个过程。国家应认真审视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所面临的困难,采取措施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使农民普遍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最终实现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条件,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长久稳定转移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健全培训体系。以现有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尽快构筑起适应峨山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各类培训机构和办学力量要依托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尽快办出特色,提高知名度。

其次,推进就业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实效为原则,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要突出就业指导培训、农民致富技术培训以及与当地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要与劳务输出相衔接,要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与劳动力市场挂钩,发展“订单”培训。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专培与代培相结合,实用培训与系统教育相结合,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再次,要确保培训质量,努力提高我县劳动力的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专业型、技能型转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力量。要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一批劳务培训和输出品牌。

3.2 规范用工管理,促进维权保障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当前存在农民就业同工不同酬、合法权益没保障的现象,制约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劳务输出中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和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力等问题,尽力搞好各项服务,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

改善进城农民就业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全面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提高签订率;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报酬的权利,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将进城的民工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等配套保障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方式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方针政策和典型事例,进一步加深社会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3 活跃就业形式,拓展转移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很多,必须千方百计活跃就业形式,不断开辟就业渠道。第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农民创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举措。劳务输出在短期内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是明显的,但非长久之计,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才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期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拓展就地转移空间。第二,努力开拓省外市场,加快对外输出的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挖掘各种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省外劳务市场的占有率。

[1]峨山年鉴[M].芒市:云南德宏民族出版社,2010,9.

猜你喜欢
峨山劳动力农民
耕牛和农民
有眼无珠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云南峨山县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
不同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
农民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