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寯园林史学思想探讨

2011-08-15 00:53叶仲涛沈守云廖秋林
绿色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造园花木江南

叶仲涛 ,沈守云,廖秋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20世纪20年代至今,在园林历史研究方面,出现了以童寯、刘敦桢、周维权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者。

童寯(1900-1983),满族,字伯潜,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一位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1]。其最负盛名的园林著述,当属《江南园林志》和《造园史纲》。

2 《江南园林志》简析

抗日战争前,著名建筑专家、建筑师、建筑教育家童寯先生有感于“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2],因此,“以工作余暇,遍访江南园林”,“虑传统艺术行有澌减之虞,发愤而为此书”。作者在抗日战争前遍访江南名园,进行实地考察和测绘摄影,分析论述,以多年研究心得,于1937年写成这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图册。因抗战开始,原稿几乎毁失,于1963年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再版。

《江南园林志》共分文字和图片两大部分。文字部分共造园、假山、沿革、现况和杂识5章,从泛论我国传统的造园技术和艺术的一般原则入手,有重点地介绍了苏、扬、沪、宁、杭、嘉、湖一带著名园林的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兴衰演变过程及1937年前的概况,间有品评和议论,寄托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观点,处处流露出其独到和不凡,并大量引用我国有关园林方面的志乘、野史、笔记、丛谈等文史资料,收集整理了共340余帧各种园林的版画、图画、照片和平面图。再版时还加进了作者发表于1980年《建筑师》第3期的《随园考》一文。

学术界公认《江南园林志》是近代园林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著名学者黄裳曾评誉到:“为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开山经典著作”。该书完成后即经建筑营造学社建筑学家刘敦桢介绍出版,梁思成看后在致童寯信中说“拜读之余,不胜钦佩”[3]。

3 园林史学思想

3.1 对古典园林保护的担忧

著者在原序中写到:“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表现了古文人之情趣。园林艺术既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是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时代变迁所产生的矛盾,如何进行调节,既能保留文人情趣的传统,又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成为造园艺术的重要主题。

作者以当时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原序中道:“造园之艺,已随其它国粹渐归淘汰。自水泥推广,而铺地迭山,石多假造。自玻璃普遍,而菱花柳叶,不入装折。自公园风行,而宅隙空庭,但植草地。加以市政更张,地产增价,交通日繁,世变益亟。”其结论则是:“天然人为之摧残,实无时不促园林之寿命矣。”现今一直提及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化城市”,皆为对先生担忧问题的调和,也是现代城市与园林文化传统的有效结合。

童先生在70多年前,见传统国粹之窘境,于序尾叹道:“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著者每入名园,低回歔欷,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吾人当其衰末之期,惟有爱护一草一椽,庶勿使为时代狂澜,一朝尽捲以去也。”先生多年前的感言,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声音,而是对后来者的一声忠告。

3.2 对造园艺法的见解

作者以建筑师职业,不但对造园技法十分熟悉,好吟咏,而且能由表及里,自造园境界进而对诗文书画与园林的关系进行讲述、评论。著者于“造园”开篇即提到:“明末计成著园冶一书,现身说法,独辟一蹊,为吾国造园学中唯一文献,斯艺乃赖以发扬。造园一事,见于他书者,如癸辛杂识、笠翁偶集、浮生六记、履园丛话等,类皆断锦孤云,不成系统。”由此即表明,童寯对造园之法,不但查阅了众多的典籍,而且充分吸纳了历代园林艺术家和园林文献作者的观点,自成一家之言。他指出,除《园冶》一书能成我国造园学中文献外,其它相关书籍,皆因理论不成系统,而无法与之相比。

童寯认为:“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其形象的用图解“園”字的方法,对园之布局进行诠注:“園之布局,虽变换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衤’在前似石似树。”如此通俗易懂的对“园”进行描述,可见先生心中已自成一“園”。

同时又写道:“盖为园有3境界,评定起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眼前有景。”为此,作者先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园周及入门处,回廊曲桥,紧而不挤。远香堂北,山池开朗,展高下之姿,兼屏障之势。疏中有密,密中有疏,驰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随后又指出:“如南浔数园,大而多水,有一览无余之憾”。

3.3 对花木的重视

“园林之胜,言者乐道亭台,以草木名者盖鲜。三卷园冶无花木专篇,殆亦‘桃李不言,似通津信’者欤?自来文人为记,每详于山池楼阁,而略于花丛树荫”。以此看出,古时文人,包括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书籍“园冶”,也对园中花木不甚关注。各类文书游记,均以描写山池楼阁为重点,却将极为重要的花木遗漏。

而童寯对园林中花木是非常重视的。在“造园”篇中,论及造园要素,“一为花木草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并强调,“园林无花木则无生气”,可见,园林花木之于先生是何等重要。其后说明道:“园林兴造,高台大榭,转瞬可成,乔木参天,辄需时日。苟非旧园改葺,则屋宇苍古,绿阴掩映,均不可立期”,“眉公论园,亦曰:‘老树难’”。由此,不但只说明花木的重要,还点出了所以然——建筑易成,而枝繁叶茂、青苔铺路则是难事。如此,更是体现出先生看重花木之要点。先提及花木为园林的重要要素,后详细解答之所以.童先生的理念,为植物景观在园林中标明了重要性。

3.4 对古园的喜好——苍古

童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了解和喜爱,不仅仅停留外在的表现,更体现在对古典园林神韵的把握。在“现况”篇中,作者评价拙政园时写道:“今虽狐鼠穿屋,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爱拙政园者,遂宁保其半老风姿,不期其重修翻造”。明确的表现了作者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而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留给我们的神韵。黄裳先生读到这里,不禁拍案道:“这些话实在说得太尽情了,读了未免觉得有些笃旧,然实有至理”,“今天已经已经成为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共识”[4]。

谈及狮子林时,作者指出“惜屋宇金碧,失之工整”,“除大部分假山外,殆皆新建”,让其不无感叹。论及无锡诸园,先生叹道“太湖诸园”,“皆由邑人成自近岁,续有增补”,“除渔庄外,多参杂西式,混以水泥,殊可惜也”。不难看出,作者对古园维护后的东、西参杂,以及水泥新建后的部分,皆十分的不喜。童寯对园林的欣赏,已经形成了一种“古趣”,而且是在七十多年前的时代,提出了现代文物保护界倡导的“整旧如旧”的思想。

3.5 中国园林的意境与西方园林不同

“王元美语陈眉公云:‘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喧也,惟园居在季孟闻耳。’盖人之造园,初以岩穴本性,未能全失,城市山林,壶中天地,人世之外,别辟幻境;妙在善用条件,模拟自然。惟雅俗之间,工拙立见。或人力太胜,或真假悬殊。论者每病中国园林,过于造作,不若西洋公园富天然之美。惟吾国园林,多依人巧天工,有如绘画之于摄影,小说之于史实。李笠嗡所云‘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是也。岂中国园林之道,其造诣为较高耶非耶?然数千年来东西因文化之不同,哲学观点之悬殊,加以生活习惯之差异,吾国旧式园林与诗文书画,有密切之关系,而自成一系统,固不可与另一系统,作不伦之比拟也。”

先生先引用陈眉公之言,点出人之所以造园,是因未全部遗忘最原始的穴居本性,所以选择另辟空间造之。随后笔锋一转,借外界评论者对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所提出的“诟病”——不若西洋园林天然之美,指出由于千年来,东、西文化间的差异,哲学观点的不同,生活习惯的迥异,造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造园体系。作者结合前人的见解,以中国园林艺术本身所富含的艺术特色,“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吾国旧式园林与诗文书画,有密切之关系”,自然与西方造园艺术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用两种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产生的不同造园体系来比较,并不是很适合。

4 结语

《江南园林志》作为不可多得的鸿篇巨著,其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为当时已日渐凋敝的江南园林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今天,当我们用一系列器具测绘这些园林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童寯当年独自用步测画出的平面图竟然如此精确!当我们拘泥于太多数据和边框时,我们又发现:童寯所画的园林平面图,不仅有精确的实地测绘,更有提炼的抽象思考,书中的图解模式思考,犹如《图解思考》一书。童先生之大家思想和精辟理念见解,当属吾辈深究及学习,在此,仅以《江南园林志》细读后的一知半解,对童寯园林史学思想进行浅析。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童 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童 寯.童寯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黄 裳.读《江南园林志》[J].瞭望,1988(4):11~ 13.

猜你喜欢
造园花木江南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花木笺
唠叨的妈妈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