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葡萄(提子)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1-08-15 00:49姜翔鹤
浙江柑橘 2011年2期
关键词:提子常山县葡萄

姜翔鹤

(浙江省常山县同弓乡农技推广中心 324216)

2000年常山县开始引进葡萄种植,总面积不到2hm2,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发展,2006年同弓乡引进3个品种试种,取得成功,2009年发展面积25.3hm2,成为目前衢州市最大的葡萄(提子)避雨、促成栽培示范基地之一和小水果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县级重点现代农业精品园建设示范园。常山县葡萄(提子)产业虽然起步晚,但观念新、起点高(全面采用避雨等设施栽培),品种优、技术新,还有省内外已研究成熟可借鉴的种植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稳固广阔的市场,加之常山县的政策、气候、资源、环境等优势,葡萄(提子)产业作为常山县新的农业特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表明,我国鲜食葡萄(提子)产业在世界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我国鲜食葡萄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目前鲜食葡萄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区划滞后,发展盲目;标准化滞后、商品质量差;忽视产后环节,产业化程度低;葡萄种植者技术有待提高。发展我国鲜食葡萄产业应采取的对策;强化产品质量意识;充分认识和利用国内鲜食葡萄的生产优势;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葡萄产业标准;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国外对葡萄产业发展的研究起步早,特别是美国,日本等,他们研究范围广、内容细、水平高。把葡萄加工、采后延伸作为葡萄产业发展研究的重点方向,值得借鉴。

2 葡萄(提子)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分析

2.1 区域优势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毗邻闽、赣、皖三省,沪昆、黄衢南、杭新景高速公路,即将开工的衢九景铁路,205、320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优越。

2.2 资源优势

常山县为浙江省生态县,境内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电力充足,通讯设施完善,有年产生猪50万头,年种植食用菌8000万袋的种、养殖基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来源。

2.3 气候优势

常山县位于金衢盆地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7.3℃,无霜期245d左右,且又具有葡萄生长发育的低温期,光照充足,降雨丰沛,台风、冰雹、洪水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少,特殊的光温条件为高品质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气候基础。

2.4 品种优势

2.5 效益优势

葡萄投资期短,投资收益快,收益期长,具有高投入,高收益,持续增收能力强的特点。在正常管理情况下,第一年形成壮苗,第二年产量1000kg/667m2左右,管理水平高的园,可达1500~2000kg/667m2,按市场价8元/kg计算,盛产期每667m2收入可高达1.2~1.6万元,是实现“万元田”收益和理想的快速致富项目。

2.6 市场优势

常山位于浙江西部,与福建、江西、安徽三省毗邻,而这些省份的葡萄种植面积均不大,名优新品种少,市场基本依赖浙江省及北方各省的葡萄进入,北方产区与浙江省存在季节上差异,为常山县葡萄产业赢得了市场。便利的交通使得常山县至以上各省的主要城市均在6h以内到达,至广州、深圳也只有12~14h,为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市场基础。

2.7 政策优势

中央和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常山县也出台了补助政策(特色产业:葡萄种植补助200元/667m2,土地流转30元/667m2,设施补助300~1000元/667m2,还有节水设施等一系列),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

2.8 技术优势

以上海农科院及诸暨市葡萄实验所为依托,由2名高级农艺师、3名农艺师、8名高级农民技师组成的种植技术团队,他们中有从事多年葡萄技术研究、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专家,又有多年来从事葡萄、胡柚、西瓜、蔬菜等规模化基地生产管理及经营、销售的能手。同时,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摸索,结合常山县的实际,总结创新了多种栽培模式和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9 品牌优势

培育了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科星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并积极开展品牌宣传活动。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2009、2010年参加浙江省精品水果展销会,吸引了省内外一批客商的关注和青睐。野星牌葡萄获得2010年浙江省精品水果优质奖。

3 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规划滞后

缺少种植区基础设施、品种引进、品种布局、采后处理、市场开发等规划;政策支持力度小(同等种植补助只有蔬菜的1/5),且未列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和常山胡柚产业不同,葡萄(提子)产业才刚刚兴起,经营规模小,全县总面积不到66.7hm2。

3.2 基础设施差

设施简易、落后,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差;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低,小型耕作机械不配套;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机构不完善。

3.3 发展后劲不足

投资成本高,发展资金短缺;种植技术要求高,农民对葡萄的管理技术还很陌生,实际操作能力低,操作技术不规范;由于上述原因,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速度慢。

对白藜芦醇DPPC脂质粉雾剂进行的体外肺部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甘露醇与DPPC质量比为2∶1时,制备得到的粉雾剂具有优良的粉末性质,有助于药物在肺内不同部位的沉积。在60 L/min气流速度条件下,接收盘2~7级药物肺部沉积率为28.1%,明显优于原料药(13.3%)。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原料药多为晶体结构相互吸附,流动性欠佳,易于聚集。最优处方制备的白藜芦醇DPPC脂质粉雾剂更能满足吸入颗粒的要求,易沉积在肺深部。

4 几点建议

4.1 强化领导

4.1.1 组织领导。领导重视程度决定着一个新兴产业的成败。常山县素有“8任书记抓一只果(常山胡柚)的佳话”,与胡柚产业发展一样,葡萄作为本县的新的特色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特点,领导重视对政策的制定、产业规划、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它决定着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4.1.2 政策支持。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驱动和支持。县财政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基础设施、示范区建设、品种引进、技术创新推广、主体培育、市场开发等方面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农户联保和基地设施等抵押担保融资制度,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农户发展中的资金困难,提高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4.2 强化规划

4.2.1 区域与品种规划。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种,根据当地已有品种和栽培技术,发展种植,其中一是:205国道以西、同弓山村以东总面积400hm2的美人指、夏黑、等名优高新品种种植区。该片区设葡萄(提子)高新技术栽培示范区,避雨栽培种植基地300hm2。使之成为面积较大的美人指种植基地;二是新都园区的十五里、钳口、四都、中峰等村总面积133hm2的无核翡翠种植区;三是球川镇的后弄、沙湾、黄泥畈、九都等村,利用与江西相邻的优势,开拓江西市场,形成133hm2的巨峰、藤稔种植区;四是以天马、同弓、何家、球川四乡的低丘缓坡、废弃园地开发的丘陵山地为主,引进优新酿酒葡萄品种,试验种植,发展酿酒葡萄生产;五是天马镇的胡家圩、樊溪等村,引进榨汁葡萄新品种,形成33.3hm2果汁葡萄种植区。届时,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近1333hm2,产值近3亿元。

4.2.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修建园区机耕、操作道路,灌排系统;在同弓规划建设2000m33~5℃恒温冷藏库一座;建设供电线路6500m;连栋钢架大棚 100hm2,日光温室 20000m2,智能化、无土栽培、微喷灌、肥水同灌等设施建设;在近食用菌园区的天马镇鲁里村规划建设用于葡萄汁、葡萄酒等深加工基地。

4.3 强化创新

4.3.1 设施改良与提升。加大种植设施投入力度,创新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新材料,新结构,提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4.3.2 品种的引进与创新。建立引种、试验、创新实验基地,加大优新品种的引进,改善品种结构。创新和研究开发,引进、创新、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3.3 栽培技术创新。创新促成、避雨、延后栽培,大喷头弥雾施药、长条式涂膜纸套袋等技术,简易、省工的果、技培育方法,加快新技术应用,提高品质,延长果实市场供应期。

4.3.4 种植模式创新。创新果—菜、果—菌、果—禽、果—果、果—鱼等新型立体、错季等高效栽培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

4.3.5 农业机械运用创新。引进、试验、应用一批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4.3.6 采后处理技术创新。加强采后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环节的技术研究,延长市场供应及货架期,提升远距离市场开拓能力。

4.4 强化技术培训与推广

4.4.1 示范区建设。加强示范区建设,建立高标准、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的示范基地,让农民看有地方,学有场所、练有基地,以实物方式展示在农民的面前,对加快发展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4.4.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学习,要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引进、外地吸收先进的设施、技术、品种、模式,加以推广。建立健全县农业局、乡镇特产员、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为一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各项新技术加速运用。

4.4.3 培训设施建设。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加大技术推广、培训设施的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教师的素质,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加强技术培训,通过职校、农函大、科技下乡等形式,采用专家指导、生产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葡萄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4.5 强化品牌建设

4.5.1 强化质量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品质是产业生命的意识,着力提高品质,严格采收、上市销售的品质监管;加快实施绿色化、Y型架式促成、避雨、延后栽培、产量控制、测土配方施肥、水分定量控制、大喷头弥雾施药、长条式涂膜纸套袋等高品质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健全一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规范和管理体系;发展贮藏、保鲜、加工,强化果品采后处理。

4.5.2 提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果农进入市场的客观要求,积极培育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规模化、基地化、组织化程度。

4.5.3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周边省份的市场开发和开展农超对接,积极参与品牌推广,大力开发乡村采摘游,利用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农产品零关税政策,进一步开拓我国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市场,促进我县葡萄产业的更大发展。

4.6 强化抗灾减灾意识

强化产业抗灾减灾应对措施与技术研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覆盖面,提升产业设施化水平,提升产业抗灾减灾能力,促进产业的平稳发展。

[1]王海波,王孝娣,王宝亮等.中国设施葡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5):61~65

[2]刘旭宇,徐昌杰.金华葡萄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福建果树,2009,(1)

[3]宋仿根,曹佳杰,徐一明等.平湖市葡萄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策,浙江农业科技,2010,(1)

[4]王华新.南方鲜食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杨治元,杨付生.大棚葡萄双膜覆盖优越性及存在问题调查.中国南方果树,2010,(3):78~80

[6]徐小菊,陈青英,张启祥等.2004年“云娜”台风对温岭大棚葡萄的影响.中国南方果树,2005,(6):63

猜你喜欢
提子常山县葡萄
我最喜爱的水果
当葡萄成熟时
学生作品展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走进源丰提子园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常山县天马一小
我最喜爱的水果
“三八”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