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猝死41例临床分析

2011-08-15 00:53陈彩云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6期
关键词:剧烈运动劳累诱因

陈彩云

河南省南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死亡。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 h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在6h内死亡者。也有人将发病后24 h内死亡者归为猝死之列。猝死是现代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院前经常遇到的一种最为严重的急症。由于发病突然、预测性低、病死率高,故分析院前猝死发病特点,对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加强防范,降低院前猝死率意义重大。现将2003年1月~201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接诊的41例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急诊救治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猝死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平均年龄38.9岁;20岁以下3例,最小15岁;20~35岁5例,36~45岁33例。有高血压病史11例,肥胖高血脂病史12例,糖尿病史2例,有明确冠心病史者5例,无明确原发病史者18例。

1.2 发病诱因

20岁以下3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在剧烈运动后,1例无明确诱因;20~35岁5例患者中,1例发生在剧烈运动后,2例大量饮酒后,1例劳累后,1例无明确诱因;36~45岁33例患者中大量饮酒11例,过度劳累10例,剧烈运动后2例,情绪激动1例,9例无明确诱因。

1.3 先兆症状

多数无明显先兆症状。仅有11例(26.8%)患者发病前有轻重不等的胸闷、气促、心前区不适、上腹痛、呕吐、头痛、四肢麻木、抽搐等症状。

2 结果

起病与救治情况:全部患者均于院外起病,其中运动起病30例(73%),休息或睡眠起病11例(17%)。“120”接到求助电话后8~15 min到达现场,发现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瞳孔散大、心电活动消失者有36例(88%), 5例发现有不规则微弱呼吸,心电图提示室颤或缓慢心电活动,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室颤者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至少40 min以上均未复苏成功。起病后1 h内死亡者31例(76%),6 h内死亡者5例(12%),其余5例患者具体起病至猝死时间不确定。

3 讨论

3.1 本组青年猝死患者的特点

本资料显示青年猝死有如下特点:①发病突然,预测性低,病情进展迅速,多在发病几分钟到1 h内死亡(占75%)。②发病原因不明确,起病前多无先兆,生前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基础病,由于患者年轻,且平时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③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9︰2。④起病诱因与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生气,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⑤活动后发病率高于休息状态发病率。

3.2 青年猝死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在沉重的工作及生活压力下,青年猝死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青年人忽视自身保健,不注重对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等心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控制与预防,在不良生活方式如过量酗酒、过度熬夜、劳累、剧烈运动等刺激下导致机体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致猝死。造成猝死的原因比较复杂,据报道,目前发生猝死的人80%~90%都有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致心电不稳定是引起猝死的基本原因[1]。在心功能较好时,心室颤动可由缺血诱发[2]。本研究结果显示过量饮酒是青年猝死的常见诱发因素,研究发现,高浓度的酒精能使心肌细胞线粒体磷脂酶合成减少,干扰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影响心肌细胞钠-钾泵功能;另一方面,大量饮酒还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心肌的损伤而致心律失常,发生猝死[3]。大量研究发现,剧烈运动是猝死的诱发因素,其可能机制是:人体在进行剧烈运动时机体需氧量急剧增加,代谢速度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发生[4]。本研究结果显示有5例猝死患者发生在剧烈运动后。值得关注的是,青年猝死绝大多数平时身体健康,发病前无明显先兆症状,而猝死于夜间睡眠中,本资料显示休息或睡眠起病11例(17%),可能与过度劳累、生活压力过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还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此外,有报道中青年心脏性猝死也与遗传有关,例如先天性Q-T综合征、肥厚性梗阻性心脏病、Brugada综合征以及家族性青年人猝死等,但并不常见。

3.3 青年猝死的预防

青年猝死事件多发生于院外,本研究41例患者均发生在院前。猝死发生最初表现为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尽早除颤、尽早实施有效的CPR。有资料表明,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如小于4 min,存活率为4%~50%,8 min者仅16.9%,大于10 min者无一例生还[5]。本研究41例患者由于院外报警及120到达现场实施抢救时间均在起病后10 min以上,复苏无一例成功,与文献报道一致。所以,提高全民急救意识与能力,大力普及培训心肺复苏术,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全民化,才能有效提高院前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成功率[6-7]。另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猝死发生的根本措施。青年人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酗酒等不良嗜好,控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等,保持良好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提高自身保健意识,及时避免和防范猝死高危因素,可有效降低青年猝死发生率。

[1]朱德其.心性猝死的诊断与处理[J].山东医药,2001,21(16):36.

[2]郭清林.冠心病猝死机理及预防概念[J].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2005,18(3):132.

[3]曹春波,宫延荣.冠心病猝死38例诱因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6(6):745.

[4]潘志军.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88.

[5]汤楷.56例中青年猝死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2003,8(15):40.

[6]陈凤娥,刘娟.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8):168-169.

[7]凌如芳.60例中青年猝死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6,28(6):905-906.

猜你喜欢
剧烈运动劳累诱因
跳出摩天轮
珍贵的礼物
为什么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刻坐下休息?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剧烈运动的热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运动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