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生产安全概论(五)

2011-08-15 00:42张书义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乳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生乳硝酸盐乳制品

文 / 张书义 全国畜牧总站

接本刊2011年第5期▲

6.3 其它类药物

6.3.1 非固醇类抗炎症药物与β—肾上腺兴奋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固醇类抗炎症药物(如二苯丁唑酮、氟胺烟酸葡胺和安乃近)被用于治疗牛乳房炎。在多数国家不允许对哺乳期奶畜使用这些药物,因为对其还存在食品安全争议。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亲脂类药物二苯丁唑酮的残留时间比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的残留时间长。

β—肾上腺兴奋剂是激素类促生长剂,最早是作为治疗牛马的支气管痉挛等特定疾病使用的,但现在已被滥用到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或增加肉畜的瘦肉含量等用途。它们也被用作营养再分配剂,因为使用这些药物能提高酮体中蛋白质的含量而减少脂肪的沉积。在养殖场使用β—肾上腺兴奋剂(如克喘素)之后,它们会沉积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及乳中,当浓度达到致毒剂量时可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过去,已有消费者在食用了含有这类药物的肝或肉之后而中毒的事件发生。

6.3.2 激素

激素在畜牧业中有许多用途,包括增加畜产品产量,治疗疾病和提高繁殖能力。影响畜产品产量的激素有促生长剂和同化代谢增强剂等。使用激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不过,必须指出的是,激素使用的前提是确保对消费者和动物没有潜在危害。

一些作为促生长剂的激素在一些国家已被批准使用。例如在美国和加拿大,天然甾类激素、雌二醇睾酮、孕酮、甲烯雌醇醋酸酯、群勃龙和玉米赤霉素被批准应用在肉用动物上。如果激素应用恰当,在乳中的残留是很小的。激素类药物的危害对于激素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使用目前众说不一。一些国家认为,可以适当使用,而另一些国家严禁使用,尤其是雌激素类。正常情况下,动物性食品的天然性激素含量很低,而且不稳定,加工、消毒、烹调过程中以及在消化道中会被破坏殆尽。在我国奶牛饲养中禁止使用任何激素。兽用激素残留限量各国不太统一,但对婴幼儿食品都不允许残留或使用。

6.3.3 正常生乳中的雌激素

正常生乳中至少有上百种化学成分。除了我们已经比较了解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外,还有酶类、有机酸、气体、细胞成分、无机微量成分、有机微量成分、激素类等。雌性激素就是乳中激素类物质的一部分。

类固醇激素中的雌激素和孕酮合称为雌性激素,其中雌激素主要包括雌酮、雌二醇和雌三醇等3 种。哺乳动物乳汁中的类固醇激素主要为睾酮、雌激素和孕酮及其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前体和中间体,它们对于幼仔的发育有重要意义,不少文献称之为“生长因子”。乳中存在多种游离态和结合态的雌二醇、雌酮、雌三醇。它们的活性比为100∶10∶3。雌二醇有2种形式,即17β-雌二醇、17α-雌二醇。

生乳中雌性激素的存在及其含量变化反应了妊娠期母牛的生理特征,它们在牛乳中的变化模式一般与血清含量呈正相关,在血液循环中通过血-乳屏障进入乳汁中,也可部分由乳腺合成。血浆中和乳汁中雌二醇浓度相似,但雌酮浓度则是血浆的4 倍。有研究表明,初乳中雌性激素含量较高,为常乳的10~20 倍。人的初乳中雌激素的浓度为:雌酮4~5 ng/mL、雌二醇0.54~5.00 ng/mL、雌三醇4~5 ng/mL,总量为牛初乳的4~5 倍。人初乳与牛初乳中雌激素活性之比约为5∶3。在分娩5 日后,乳汁中的雌激素含量会迅速下降,成为常乳。人乳常乳中,雌酮的含量为22~41 pg/mL,雌二醇为n.d.(不能捡出),雌三醇为3.4~345 pg/mL;牛乳常乳中,雌酮含量为12.7~31.1 pg/mL,雌二醇为24.8~41.1 pg/mL,雌三醇为15.0~23.6 pg/mL。

雌酮是牛乳中一种具有强力生长诱导作用的激素,主要以脂肪酸酯的形式存在。有报道称,它在牛乳天然浓度下对实验动物即表现出生长促进作用。牛乳中雌激素浓度恰到好处,其摄入量对于吸奶犊牛能够展示生理效应。雌酮对于婴幼儿生长的促进作用已经相当明确,但有待确定的是,这些效应在何种程度上受控于其中的雌酮,因为牛乳是一种优质营养素丰富、能量集中的天然食物。雌酮对雌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一般并无直接雌激素效应。雌激素摄入后将迅速被结合并排出体外,作为食物摄入的这些雌激素难有机会作用于目标组织。

另有研究报道,牛乳及其制品中的雌激素与摄入者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有关,但结果矛盾。有科学家通过二代繁殖试验研究了牛乳中雌激素样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雌性大鼠平均每天饮用牛奶约20 mL,每天约有8 000 pg的雌激素进入雌鼠体内,但并未发现对卵巢和子宫产生明显的影响;雄性大鼠长期(相当于人寿命的38 年),大量饮用牛奶,也未发现对生殖器官产生明显的影响。国外科学家就牛奶对雌雄大鼠亲代子代生殖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牛奶对两代生育力、生殖能力及生殖器官发育等方面均无明显损害,而且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牛奶对大鼠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加工过程对乳中的雌激素有影响。经过加工所获得的大多数乳制品中,雌激素的总量低于其对应的生乳。由于雌激素主要分布于脂肪中,因此脱脂会大幅度降低乳品中的游离态雌激素含量,一般可除去2/3。游离和酰化雌酮均能耐受微生物加工过程。雌激素结合物在反复的冻融过程中可保持稳定,但热处理对其有明显影响,普通喷雾干燥过程造成大约13%~15%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雌激素种类繁多,并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人们接触各种环境雌激素类物质(包括乳中雌性激素)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这些化合物综合作用的结果。美国病理学家认为,在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这种环境雌激素(指环境中存在的对人体内分泌功能具有雌激素样影响的物质,主要通过水、空气和食物作用于人体)作用的结果为零。

目前,CAC、EC、美国FDA等对牛奶生产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方法等都进行了逐一规定,而对牛奶中雌激素尚无明确规定。目前对于牛奶的安全性管理和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食品的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指标、农药及抗生素残留指标等方面,有关牛奶中激素安全性研究较少,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实常乳中的痕量雌激素对人体有害。

7 乳中主要有害物质

7.1 乳与乳制品生产中的消毒剂和杀菌剂

清洗和消毒是良好的食品生产规范的关键因素,也是乳业部门确保清除设备表面的细菌和残留乳的重要方法。在牧场和乳制品厂,清洗剂和灭菌剂或消毒剂可以残留到乳中,特别是在对设备和容器的清洗、灭菌、排水和漂洗程序实施不当的情况下。消毒剂对乳和乳制品的污染程度非常低,并且是间接和事故性的污染。

消毒剂对乳的污染可以经由2 种途径,例如乳头和皮肤消毒剂的使用和乳制品厂的消毒处理。在挤乳后用杀菌剂浸泡或喷洒乳头可能有助于控制乳房炎病原体。挤乳后对乳房的消毒对杀灭来自于感染了乳腺的病原体非常有用,而挤乳前对乳房的消毒对控制来自于环境的病原体更有效。此外,污染还可发生在乳与清洗和消过毒的设备表面的接触期间,或者是发生在乳制品厂里的一些表面接触期间。

最普遍使用的消毒剂是含碘试剂和含氯化合物,例如洗必泰和次氯酸盐、季铵化合物和过氧化氢。

一般来说,消毒剂很少造成严重的残留。许多消毒剂已经限定了具体的抗微生物的行为,因此可能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是低的。碘是一种最普遍使用的乳头消毒剂和最有效的抗微生物剂,高剂量会对健康造成潜在的伤害。通过使用含碘不超过0.5%的配方和浸泡后擦干乳头会极大地避免碘对乳的污染。

总的来说,有关食品中清洗剂和消毒剂的毒性和其残留的研究是有限的。因此,进行安全性评价比较困难。然而,如果按照奶牛良好农业规范(GAP)实施管理要求,这些化合物不可能在乳和乳制品中造成危害的残留,因此,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

7.2 来源于环境的污染物

乳和乳制品极易被环境所破坏,泌乳动物通过在草场上放牧和采食浓缩饲料而摄入环境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①自然存在于土壤中而后进入牧草里的有害物;②固有的植物性毒物;③来源于被真(霉)菌感染的植物中的真(霉)菌毒素;④来源于工业散发物的人为性化学物质。例如:二噁英(又称四氯二苯二噁英,dioxins)、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ophenyls,PCBs)和放射性落尘中的放射性核素等。

乳及乳制品在世界的许多地区消费量很高,婴幼儿群体单位体重比成人消费更多的乳。因此,在特定的人群中,受污染的乳及乳制品在他们的饮食中可能充当重要的污染源。

7.2.1 二噁英

二噁英是一类一系列相关的聚氯化双苯超二噁英(PCDDs)和聚氯化双苯唑呋喃(PCDFs)。在所有遇到的210 种不同的芳香物质中,只有17种被认为与毒理有关。在已证明的有毒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3,7,8-四氯双苯超二噁英(TCDD),通常简称为“二噁英”。

二噁英具有很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亲脂性较强。由于在环境中持续存在,通过食物链的生物累积,所以有时可在食品中发现微量的二噁英。

(1)对健康的影响

二噁英的毒性很强,四氯双苯超二噁英是最强的动物致癌物之一,并在1997年被认为是一种人类致癌物。除了致癌性以外,二噁英多种多样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得以证明,有些影响已经证明在人体中也有作用,例如对免疫系统、繁殖和生长以及神经行为变化的影响。

(2)分析

对二噁英的分析一般要求使用气相色谱法和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法(MS)对极低含量进行确定,但这样的分析既复杂且费用昂贵,只有一些特别的实验室应用。二噁英的检测鉴定现在仍处于从一个样品中测量总的二噁英活力,而不测定单个芳香物的数量的发展阶段。建立在免疫方法或细胞遗传学基础之上的分析鉴定,将使大规模的二噁英的检测总的分析时间加快,与已确定的质谱分析法相比,将降低每个样品的检测成本。

7.2.2 聚氯联苯

聚氯联苯是一类氯化烃化合物。总的来讲,209 种不同的芳香物在理论上都有存在的可能,其中36 种被认为与环境有关。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与二噁英相类似,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还有较高的亲脂性。它们也有较低的导电性、较高的沸点和较强的防燃性。这使得它们在多类工业中被广泛使用。

(1)来源

商业用的聚氯联苯是芳香类物质的混合物。它们因为一直含有0.8~5.0 mg/kg的聚氯化双苯唑呋喃而成为非单一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严格的环境控制降低了食品中的聚氯联苯的含量,继而降低了人体的受侵害机率。聚氯联苯在乳和动物脂肪中的标准,通常以一种脂肪为基础,为100 μg/kg以下。

(2)对健康的影响

聚氯联苯与健康有很大关系,并且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精确的科学估计,尤其在毒效方面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聚氯联苯只以复杂的混合物形式存在,并且常常与别的潜在毒物(如二噁英及含氯农药)结合在一起。聚氯联苯已经被归类为致癌因子。在动物研究中,聚氯联苯显示出了对动物繁殖、生长、免疫抗毒等方面的影响。

(3)分析

可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聚氯联苯。然而,由于不同的商业混合物产生的峰型不同,使得气相色谱鉴定可能会难以实现。传统鉴定和定量检测这些化合物的途径是使用气相色谱与电子俘获探测(ECD)相结合的“峰型图形对照”法。这是一种可选择的、费用高、耗时多的对二噁英类似物聚氯联苯进行分析的方法。

7.2.3 其它持续存在的卤化烃

还有其它存在于环境中,并能在生乳中检测到的卤化烃类物质,如多溴阻燃剂(多溴二苯醚)、杀菌粉(氯化硼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氯代烷烃和聚氯萘等。然而,这些物质的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只有有限的数据可以使用。通常认为这些化合物与二噁英和聚氯联苯相比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但由于这类物质存在潜在的危害,人们正在努力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存在指标。

7.2.4 重金属

(1)来源

重金属天然存在于环境中,也可能通过工农业生产活动污染环境。重金属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乳中。例如:金属元素铬和镍可通过与不锈钢加工设备直接接触进入到乳中。但除非偶然情况,人们不希望重金属(如镉、铅、汞、砷等)与乳和乳制品有任何接触。这些金属元素进入乳的主要途径是泌乳动物摄食了被污染的食物。

(2)对健康的影响

对人类有危害作用的金属中,重金属引起了特别关注。对成人而言,从生乳及乳制品中摄入的重金属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明显地增加膳食中重金属的总摄入量。但这种情形在婴幼儿中就不同了,因为婴幼儿单位体重的生乳消费量要高得多,对这类人群而言,从生乳中摄入的重金属可能对其健康构成危害。

(3)分析

以原子吸收光谱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检测。新的更快捷、更敏感的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法(ICP-MS)也得以开发,并应用于重金属分析。因为包含很低的绝对标准和在实验环境中重金属的出现,使得重金属分析极具挑战性。目前,关于生乳中的金属物形成知之甚少,现存的数据往往是表述所有金属的总量的。

7.2.5 植物毒素

蕨类植物中蕨类毒素的含量受地区和季节的影响变动很大,有时含量非常高(达到13 g/kg)。蕨类毒素以最低剂量被分泌到乳中。已有报道,摄入的蕨类毒素会有1.2%~8.6%可能被分泌到乳中,相当于每升乳中大约有0.10~0.22 mg的蕨类毒素。

(1)来源

食物中的毒素浓度很难确定,因为毒素的含量随季节的变化可能不相同,而且奶畜零散的摄食蕨类植物毒素含量也会不同。奶畜通常不吃蕨类植物,但在干旱时期,在过度放牧的草场蕨类仍然生长,或者在到处都长有蕨类的草场或收购掺杂的羊草、苜蓿,奶畜不得不采食蕨类植物。因此,降低人类中毒风险的首要策略是切实管理好奶畜饲草及饲料,严格遵守和执行奶牛良好农业规范(GAP)要求。

(2)对健康的影响

食用了大量蕨类植物的牲畜出现的疾病包括非反刍动物维生素B1的缺乏,急性出血,由于视黄醇的降解而出现的失明,还有膀胱癌及肠癌。也有流行病学资料表明,人类食用了蕨类产囊丝钩(未开放的幼叶)及用食用过蕨类植物的奶畜产的乳生产的乳制品之后癌症发病率上升。另外,采食了蕨类植物的牲畜分泌的乳已经被证实对鼠有致癌作用。

7.2.6 其它毒物

来自谷物、饲料的黄曲霉毒素、来自环境(如水等)的氟化物等有机物若残留于乳中,对人类也会造成极大危害。

7.3 源于生产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NO3-和NO2-是氮循环中的组成部分。硝酸盐中的氮处于稳定的氧化态(+5价),不具有反应活性。它可以被微生物或者在不同的人体组织中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中的氮处于不稳定的三价氧化态,因此,亚硝酸盐可以被进一步还原成各种化合物或者被氧化成硝酸盐。

7.3.1 来源

硝酸盐污染乳可能发生在泌乳期间或泌乳后。由于硝酸盐从饲料到乳的转移率非常低(口服剂量的0.1%),所以主要的污染途径在泌乳后。生产设备中硝酸清洗剂的残留、高硝酸盐含量的水的使用以及在干酪生产过程中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是使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原因。众所周知,高浓度的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对饲料和水的污染对健康有害。

一般来说,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乳和乳制品中的含量低于其它食品,如蔬菜、腌制肉和饮用水。在生乳中,大约有0.3~12.0 mg/kg的硝酸盐;在乳制品中硝酸盐的含量一般为3~27 mg/kg,亚硝酸盐的含量为0.2~1.7 mg/kg。硝酸盐仅仅被允许在硬质、半硬质和半软质干酪中作为食品添加剂,以防止后期干酪的产气。

7.3.2 对健康的影响

硝酸盐本身不是一种毒性物质,但一旦还原成亚硝酸盐就具有了毒性。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的值(硝酸钠5 mg/kg体重)指的是硝酸盐在体内转化成亚硝酸盐后的毒性。正常人的转化率是5%,危险人群(如婴儿)、高转化率人群的转化率为20%。毒性的作用与亚硝酸盐有关,包括胎儿高血红蛋白癌形成的可能以及在胃里与亚硝酸基化合物(例如食物中的仲胺、叔胺、氨基化合物)可能进行的反应。

7.3.3 分析

目前,已经很好地建立了测定乳和乳制品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的方法,国际乳品联合会(Internationa l Dairy Federation,IDF)和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SO)也为不同的乳制品建立了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共同的分析方法是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然后通过格雷斯反应产生发色基团进行光度测定。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二甲苯酚的亚硝化,并用气相色谱对反应产物进行测定。

7.4 可能的有害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惨痛的教训已经证明,除传统概念上的安全危害外,结合产业特点,我们必须还要特别关注人为蓄意因素所造成的安全问题,有时其产生的危害和安全问题远远超过传统性安全危害。因为其安全危害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可谓防不胜防,极具挑战性。

出于经济利益为目的,人为蓄意添加的有害物质多发生在生乳收购环节。对于这些有害物质,乳品企业有时很难进行充分识别和检验,所以客观上要求乳品企业除实施相应专项掺假检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生乳的生产、贮运的安全控制,也就是必须对自己所用的生乳有充分的管控措施。

常见人为蓄意添加的有害物质一般有食盐、蔗糖、尿素、人畜尿、碱、豆浆豆饼水、米汤淀粉类、洗衣粉、广告粉、白陶土、硝酸及亚硝酸盐、硫酸盐、明胶、甲醛、敌敌畏、可溶性钡盐、非乳蛋白类(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非乳脂肪类[棕榈油或植脂(酯)末等]、劣质乳粉,以及其它非法解抗物质(如金玉兰酶制剂、β-内酰胺酶)、非法抑菌物质和非法保鲜剂(如双氧水、硫氰酸钠)等。

国家已明确规定不得在生乳中添加任何物质。如何有效防止生乳掺假,是保证乳制品安全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从整个行业看,彻底杜绝生乳掺假,需要理顺的环节非常多,概括地说就是机制与秩序的问题。杜绝生乳掺假,涉及到整个产业链合理的结构调整,科学的区域布局,公平的生乳价格保障机制,奶牛的规模化饲养,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饲料饲草质量与数量的保证,奶站的规范管理与监督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些不是乳品企业单方面能够实现的,但是,保证乳制品安全的根本主体还是乳品企业。为此,企业必须从源头控制,防止生乳掺假。要鼓励乳品企业关注与支持奶源基地建设(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奶畜养殖基地),保证生乳供方合理的经济利益,完善生乳合格供方评价制度,从机制上确保生乳质量安全,真正实现奶畜养殖组织、乳品企业的共赢与发展。

在我国,已有许多地方乳品企业取得了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最可靠的安全保障就是生乳来自乳品企业自己的奶源基地,或由乳品企业入资参股、参与管理奶牛饲养组织。国内许多乳品企业,可谓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注重奶源基地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拥有自己规模化、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基地。基地具备完善的投入品管理与规范生产秩序(品种、饲料、防疫、兽药、饲养、挤奶、其它化学品),而且生乳的产量与自己的乳制品加工能力相匹配,形成区域性、高度紧密的奶产业链,并且牢固树立了“奶牛饲养及挤奶和储运是乳品企业第一生产车间”理念。这是有效控制乳与乳制品中有害物质的关键,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

我国的乳制品加工业要科学地发展,就应该充分考虑奶源区域性特点,必须合理布局和严格划分,绝不能盲目做大,而且更不能把乳制品加工业与奶畜饲养业完全割裂开来,不能违背整体奶业客观发展规律。

7.5 几种危险物质

7.5.1 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人造奶油中。反式脂肪酸不但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的浓度,而且会降低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称“好”胆固醇)的浓度。

人造油脂工业为了提高植物油的稳定度及可塑性,在加工过程中以氢化方式(Hydrogenate)处理液态的植物油,使其转为半固态的形式,如人造奶油及酥油。但若氢化作用不完全就会有双键存在(即部分氢化油),则可能会有微量反式脂肪酸的产生。美国自2004年1月已强制要求所有包装食品业者,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反式脂肪酸含量,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不得超过2%。目前,我国对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对反式脂肪酸进行相关检测。

7.5.2 脑白金

“脑白金”是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时髦用语,又称“深海鱼油”。高纯度的DHA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发育,改善人的记忆功能的作用。

所谓“脑白金”,其主要成分是褪黑素,虽可改善睡眠,但褪黑素是一种抗性腺激素,长期服用含有褪黑素的保健品,会影响到孩子的性腺发育,也会影响到成年人的性功能。此外,滥用激素也可能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7.5.3 β-内酰胺酶制剂(金玉兰酶制剂)

β-内酰胺酶制剂的主要作用为掩蔽抗生素,制造掺假“无抗生奶”。其危害是降解物仍残留在生乳中,饮用这种奶会危害人体健康,后患无穷。检测方法是液相色谱法,另有报道有快速检测方法。

理论上说,耐青霉素的细菌代谢时,可以产生苯底物,有可能使生乳中存在β-内酰胺酶。

7.5.4 皮革水解物

目前有些不法分子将皮革水解物添加到食品中,主要是乳与乳制品及含乳饮料中,作用是增加蛋白质含量。皮革水解物的检测难度比三聚氰胺更大。其危害在于皮革水解物主要成分是皮革水解蛋白,其含有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在体内无法分解,还会慢慢积累,可导致中毒,也可致癌。皮革水解蛋白还能使人关节疏松肿大,甚至造成儿童死亡。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L(-)-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检测时间6 h以上,最低检出限为1 mg/kg。目前已有快速检测方法。乳中的皮革水解物明确属于人为添加,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的真正罪魁祸首就是皮革水解物。

7.5.5 硫氰酸钠(保鲜剂)

生乳人为掺入硫氰酸钠后可抑菌,因此是不法分子的掺假物质之一。其危害在于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颠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黏膜常呈鲜红色,其它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有脑水肿和呼吸衰竭致死亡。检测方法是提取净化后,再用试剂鉴别。目前的检测速度很快,测量一个样品只需5 min左右,最低检出限为1 mg/kg。国际研究资料报道显示,正常生乳中因其过氧化物酶的存在,所以硫氰酸钠天然含量为2~7 mg/kg,所以检测时应予以甄别、判定与报告。■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生乳硝酸盐乳制品
硝酸盐并不致癌还或有益处
生乳农残限量新标准实施
香椿食用前需焯水
补血生乳颗粒对SD大鼠围产期毒性
2018年1~2月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8%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
通过乳制品源头控制提高原料奶品质的措施
短期水分胁迫影响巴旦杏植株对硝酸盐的吸收
黑龙江按季度发布生乳交易参考价
黑龙江省第4季度生乳收购价不低于2.94元/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