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剖学会第五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学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论文汇编

2011-08-15 00:42
关键词:胚胎学组织学精品课程

2011年7月25日—29日

宁夏 银川

PBL教学改革中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设置探讨 周劲松1,臧伟进2,田宏1,霍涌玮1,路明1,张晓田1,李明1,王丽蓉1(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2药理学系 陕西西安710061) 近年来,我院先后邀请美国UCLA和国内兄弟院校有关专家多次为教师和学生举办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讲座,并和台湾阳明大学密切合作,派出多批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台湾阳明大学学习PBL教学改革经验。经过精心准备,我院从08级临床专业八年制开始实施PBL教学改革。学生入校后首先用两年时间集中学习通识类课程,然后进入医学院用一年半时间学习生物医学阶段课程(基础医学)。为配合 PBL教学改革,除部分不便整合的课程仍单独开课外,我们将大部分基础医学课程学时适当压缩后,以器官和系统为模块分拆整合到十一个区段内讲授。以组织学与胚胎学为例,我们将组织学总论和胚胎学总论这两部分整合到生物医学绪论区段,将胚胎学中颜面和四肢发生以及畸形学部分整合到生长和发育区段,其余各章节则分别整合到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内分泌和代谢、宿主与防御、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区段内讲授,而肌和运动区段则无组织学与胚胎学内容。除生物医学绪论区段外,其余每个区段中加入1-2个PBL案例。区段负责人参考案例内容调整该区段内各学科理论课内容的增减、整合、教学组织和考试,实验教学和考核小组负责并汇同各教学实验中心组织区段各学科实验课考试,最终给出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区段成绩,在整个生物医学阶段结束时再汇总成学科成绩。从运行近一年的情况来看,PBL教学改革虽然动用了很多教学资源,但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动力,并为以后PBL教学区段课程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经验。

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点滴体会 邓成国(湖北医药学院组胚教研室湖北十堰442000)近几年,精品课程建设正在全国高等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课程改革和优化,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对某一课程进行的教学思想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以下几点的重要性:①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要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②教学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优秀的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同样,一门精品课程,决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只有组织起一支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③重视教材建设。除规划教材外,我们教研室根据本专业的特色自行出版了相关方面的教材,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④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良好的创意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课程特点灵活的方法实施教学,如采用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考试方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完善精品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教案、习题、实验(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等网上资源的建设,方便学生在网络中的自主学习,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⑤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作为精品课程的展示平台,网页设计效果好会给评审专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网站浏览的速度更是致命因素,不管前面工作做得如何,如果速度太慢,就会前功尽弃。虽然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它不仅需要教务部门的领导、教师和技术人员的投入,还需要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

数字化组织切片库的建设和共享 钟近洁1,张国栋2,沈岳良3,汤纬民3,盛弘强3,来茂德3(1新疆医科大学;2浙江中医药大学;3浙江大学) 数字化组织切片是指将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于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数字化在医学领域发展得较快的是在影像学方面,包括CT、MRI等。而在组织切片方面的应用发展较慢,以往采用的是CCD+显微镜的方法对组织切片图像进行单张采集,采集的静态图片信息有限。随着技术的进步,应用组织切片扫描技术可以对整张切片进行扫描,转化为电脑图片保存下来,还能对图像进行多倍放大,有了这项技术,大大改善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便,推进教学技术的改革和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在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的资助下,购置了自动组织切片扫描仪器,可批量对组织切片和病理切片进行数字化,将切片信息以图像信息保存在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中。已将膀胱变移上皮、胆囊、甲状腺、间皮、疏松结缔组织、网状纤维、弹性软骨、骨、血涂片、骨骼肌、心肌、突触、神经原纤维、环层小体、运动终板、有髓神经纤维、中等动静脉、淋巴结、脾脏、胸腺、手指皮、头皮、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胰腺、肝小叶、肝脏、毛细胆管、支气管、肺、肾、膀胱变移上皮、睾丸、卵巢、子宫内膜增生期、角膜、视网膜、眼球壁、内耳等近100张正常组织切片进行了数字化扫描。每张组织切片数字化后,文件约500M大小,还需要构建网络系统,以方便教师和学生能检索和游览。这方面工作包括了数据服务器、数字切片的网络接口协议、网络实时传送数据优化、网络切片图片游览和标识等多个环节。在浙大信息中心的配合和技术支持下,现已实现数字切片的远程共享。

现代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体系的可能构建 钟近洁(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 我国现行医学课程体系主要形成于50年代初,大多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和课程模式,主框架仍然以20世纪初的课程体系为主,逐渐完善固定形成了目前的统一模式。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行的课程体系无法及时更新,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因而如何优化和整合形成新型课程体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基础医学重要课程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目前由两门课程组成,即人体组织学与人体胚胎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体会到组织学与病理学的紧密联系,以及胚胎学与解剖学的不可分割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几门课程分别在不同学期完成,知识的衔接性被中断,知识记忆的周期被拉长,同时人体胚胎学的教学很少被重视,特别是其实验教学被弱化,形成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而在以系统为中心教学法的西方医学教育体系中,组织学已有机地与病理学结合起来在相关系统中完成教学,形成从正常结构到异常结构的连续性思维方式,解剖学学完后每一系统以胚胎发育为起点开始讲述,但这样的课程体系不适用于我国教学科研型大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学工作量大、实验教学设备不尽完善的现状。根据现行医学教育现状及特点,笔者提出可以将人体组织学与人体胚胎学两门课程分开设立,基于很多学校已经提出开设医学形态学课程的必要,组织学与病理学可合二为一成为真正的医学形态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正常与异常结构前后对照,既减少了课时量,又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衔接相关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而人体胚胎学可单独开设,六或九个教学周完成,我校已为中亚留学生开设两学年,效果良好,教师和学生都开始重视人体胚胎学的教学与学习,也可与人体解剖学课程、妇产科学等同步进行,为将来的临床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合适的课程体系不仅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引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达到质的改变。

猜你喜欢
胚胎学组织学精品课程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