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2011-08-15 00:43赵玉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本原冲动老子

赵玉玲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赵玉玲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宇宙形成的生成论模式。道本体的特性包括道生万物、道超越万物、道在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体现了一种以生命起源为本体的本体论。

老子;道本体 ;生命起源

《老子》一书五千言,囊括了社会、政治、哲学、人事等诸多方面丰富的哲理。在本体方面,老子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规律。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一个超越于万事万物之上并内在于万物的起始,老子把这个起始称作道、无。

一、道与本体论

关于世界的本源、本体的论述,老子有其自身的阐释。这个本源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老子》一书开篇就明确地讲,“道可道,非常道”,点明了道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道,而是具有特定涵义。《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于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显然,《老子》是从本体论出发,讲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老子》中又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由此可知,道在时间上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又为生化万物的“玄牝之门”,天地万物以道为根,由道所生。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原的道创生万物“天下母”的作用。那么,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老子》也作了具体的论述,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建构了一幅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模式,把“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最高本体的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

老子把道当做世界的本原,使道具有了创生万物的终极属性,他“道生万物”的哲学认识,界定了宇宙万物起源的生成概念。道本体宇宙起源的生成说与神学的创世说有明显的不同,创世说预先设定了一个人格神,作为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如基督教中的上帝、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等),两者虽然都表达出了对终极的无限超越和追求,但老子的道却上升到了抽象思维的哲学层面,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哲学思索。

二、道本体的特性

1.道生万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老子看来,道这个存在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是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道“可以为天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根源。当然道生万物的生不是指具体性的生出或产生,而是指万物生发有一个过程,这和《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不同的。刘笑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老子对世界万物生发过程所作的理论假说的一个抽象化的模式,反映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即共同的根源,这个共同的起始阶段或最初状态无法描述,也无法命名,只好勉强称之为‘道’,从这个‘道’所指代的那个阶段或状态逐步演化出宇宙最简单的存在形式,然后,从单一到繁多,从简朴到复杂,从浑浊到具体,逐步出现了我们所能看到或感觉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万物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两个对立的方面冲涌而和谐相生。所谓‘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中只不过是这一过程的抽象的图式化描述。‘三’只不过言其多而已,实不必把它讲死。”[1]因之,道作为万物之母,指的是万物依道生化发展的过程。

2.道超越万物。道作为万物之母生化万物有一个过程,而道本身作为万物之母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在老子看来,道生在天地之先,即在宇宙发生以前就有了。这种思想与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十分吻合,因为“星云”的意义是“迷雾、蒙雨、水气或浓厚空气之类的东西”。按照星云假说,星云是一种云状的大团,有时和烟雾形成的圆环一样。它在太阳系的物质尚未聚集成为紧密的天体以前,便很广泛地散播在空中。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正像这个扑朔迷离的“星云团”一样,是“混成”之物又是“先天地生”。因为,道可想象如一种“物”,而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所以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因为它“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这样一来,道便是超越时间的永久存在了。不但如此,道是不会因外来的任何影响而改变其本性或者被消灭的,它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道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因为它“周行而不殆”。由于这种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于是便产生了“天地万物”而为天下母。由此可知,作为“天下母”的道化生万物却超越了万物。

3.道在万物。《老子》第62章说,“道者,万物之奥”。作为万物本源的道既然生化万物,必然是万物生化发展的总根源,世间万物都是道生化发展的结果,道寓于万物之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创生万物的历程。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的功能并不是在万物产生之后就消失了,而是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依据。《老子》第39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这里的“一”即是道,说明了万物藉着道的作用而运行,道是万物发展的内在秩序,万物不能离开道而生长、发展。但道又是自然而然的发挥作用的。《老子》第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万物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万物的生长还要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过程和上帝造物是不同的。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道,而道却是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的,所谓“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成万物是出于自然,万物在道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的成长。

总之,老子为我们描绘的作为万物本原的道,虽然是先天地而生,生化万物,却是在道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挥着作用。道既是超越的,却又蕴涵于万物之中,它是万物存在的内在原因和总动力,万物恃道以生,由道而成,万物离不开道,道无所不在。

三、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老子把超越感知力而又切实存在的道看做世界万物的本原,建构了一个宇宙生成论模式。就是说,我们生活的宇宙有一个形成过程,有一个从无形的恍惚到有形的万物的发展过程。道生万物的历程可以看做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过程,道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冲动,因有了生命的冲动,才有了生成万物而又蕴含于万物的道。《老子》第2章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生命的冲动,使作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连绵不断地孕养万物。

无独有偶,在自然科学昌明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与老子可谓知音。柏格森把道称作“生命行动”,认为“生命冲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界永恒运动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物质的机械决定作用,也不是某个终极存在的预先设计,而是“生命冲动”的创造。对于这个难以名状的万物本原,柏格森有两个较为生动的比喻:生命冲动如同一条无底无岸的河流,它不停流动,是我们日常所见的河流所无法比拟的;生命如同一颗炮弹,它在炸成碎片之后,每个碎片又变成一颗新的炮弹。它不断地爆炸,不断地形成新的生命。可见,柏格森对万物本原的看法同老子有着惊人的相似——生命力的本原[2]。真正绵延不息的是我们直觉体验到的生命力,也可以说真正的实在即是生命,生命是一种本原的冲动力。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股可见的流,它连续而不可分割,它在每一生物之中世代延续而又时时更新。这种生命冲动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生生不息、推陈出新背后的最深刻根源,正是在生命的冲动下,作为万物之宗的道无边无际绵绵延续着生命的历程。

因为生命的冲动,孕育万物的道爆发形成了生命的流,道既是万物生命爆发的起点,又蕴含于万物中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茫茫宇宙,道是人们回首生命历程的道路,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的道体现的是一种以生命的起源为本体的本体论,《老子》关于本体存在的学说,实际上是一种生存哲学。

[1]刘笑敢.老子之道:关于世界之统一性的解释[A].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C].北京:三联书店,1999.

[2][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常和平]

B223.1

A

1671-6701(2011)01-0029-02

2010-11-29

赵玉玲(1975-),女,河南渑池人,博士,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本原冲动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冲动
智者老子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