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15 00:44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活动课目标情境

王 磊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江苏 镇江 212132)

0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1]。在语文教学中开设活动课,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看,活动课程是学生通过各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而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2]。实践证明,语文活动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造空间、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等方面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值得不断探索和发展推广。

1 语文活动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同学科课程一样,语文活动课也需要有相应的原则加以规范,具体包括:

1.1 主体性原则

就学生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为了创造,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而个体的创造,又离不开必要的实践活动[3]。通过实践活动,个体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并在其中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所以,语文活动课应把“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才是学生主体实践的活动,什么样的语文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

1.2 开放性原则

开放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开放[4]。就时间而言,过去语文活动课的时间大多为一节课,这显然束缚了活动课的发展空间。而实行开放以后,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自主安排,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天、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这样不仅保证了活动的质量,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就空间而言,过去活动课的地点往往局限于教室,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启。而今,活动课可以灵活安排地点,学生的自主性完全得到体现,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大大提高。

1.3 实效性原则

只有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并从中获取经验、形成能力的活动课才能不断吸引学生参加。所以,语文活动课在设计上应讲求实效[3],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将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诸如当地的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充分利用起来,构建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的语文活动框架。

1.4 渗透性原则

学科课程也讲渗透,只不过由于时间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各学科之间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渗透。而活动课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语文活动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语文与文学、语文与科学等方面的渗透上更加方便。

2 语文活动课程可拟订的目标

语文活动课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制定出细致明确的目标。因为不同的个体在活动中体验是不尽相同的,当活动内容确定后,个体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的选择或整合多种方式,主动参与活动。如果这样,同一次活动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相同结果往往其表达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语文活动课所拟订的目标往往是模糊的、阶段性的。一般说来,可拟订以下目标:1)过程目标。即在语文活动课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志品质、情感状态以及为完成活动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手段等。2)效果目标。即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掌握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能力等方面产生一定效果的目标。

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的提出和建立,对教师来说,有利于其摒弃“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以成败论英雄”的陈旧观念,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互助。

3 语文活动课的步骤

1)确定活动主题。每一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主题,只有当活动主题确定后,活动才有可能开展起来,学生才知道该做怎样的准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2)创设活动情境。情境即环境,就是指活动所需要的氛围。情境通常可分为自然情境和人为情境,活动组织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情境在语文活动课中对学生的活动具有十分明显的暗示和引导作用,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创造意识,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效果。

3)选择活动问题。就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而言,其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和阅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悟提出来的,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因势利导,要选择那些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究的问题作专门性的讲解,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构思答案,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同样的机会,使他们能在活动中体验到因成功而产生的快乐。

4)激励学生思考。问题不断被提出来,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寻找思维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学生们都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必然会由衷地体验到由此而带来的激动与快乐。

5)指导动手操作。教师在活动课中,应想方设法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鼓励他们在操作中要广开思路,要学会创造,要提高认识和能力。当然,学生由于本身的差异,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必然有高有低,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使活动能不断延伸,从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6)及时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使活动课在理论上有所提升,并为下一次活动积累宝贵经验。总结时,要针对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迫切期待下一次乃至更多的语文活动。

当然,就语文活动课的整个过程而言,以上6个环节总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了语文活动课的有机整体,确保了语文活动课的效果与质量。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它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书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4]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魏志英.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微探[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127.

[6]周正华.历史活动课程建设探究[M].长春:吉林教育杂志社,2010.

猜你喜欢
活动课目标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活动课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取经之路
感悟三角形的高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