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2011-08-15 00:51杨文广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3期
关键词:学会育人德育

◆杨文广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十三中学校)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杨文广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二十三中学校)

“教书育人”,是每一所学校的内在天职;“传道授业”,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但让孩子们先“成人”,后“成才”,已成为当今社会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呼声。作为一所学校,只有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模式,才能真正地培养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建设者,才能更好地实现“以德治国”的人才培养战略。

德育 工作模式 教育 科学发展

我校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育人理念,努力践行“以教育者影响为主导,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经历教育为主线,以环境育人为助力,以管理育人为保障”的育人新模式,进而更好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以人育人,榜样的力量无穷

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且动辄“我行我素”时代,教育学生成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倍感十分头痛的事情。“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说不说,都是一个样……”简直就是牢骚满腹,束手无策。此时此刻,学校提出了“逆向育人”的想法,育人先育己,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做起,要求学生不做的,自身绝对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身一定要努力做到。这里所提到的“人”即指一切与学校教育有关的人员:从上至下,每一个人都慎言慎行,真正把“为人师表”的内涵展现在众人的面前,全体教职工每天都要迎着朝阳,穿着整洁的校服步入校门;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便接受其他师生的监督。领导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了,老师们课堂上手机暂关;女老师们也都“淡妆出镜”;班主任带领学生们一起参加劳动,走廊内偶尔有废袋破纸,科任教师路过时也能主动地把它投入到一旁的垃圾箱内。家长会后,麻将场上少了家长们的身影,“粗话、脏话”也脱离了家长们的嘴边……教育者们变了,孩子们也变了。老师们精神饱满,学生们力争上游,不仅是从旁观者的眼中变了,就是每一位当事者也都感到自身在传递着某种说不出的涌动。言传加身教,却有实效,学生们的自律意识加强了,叛逆行为大大减少了,学业成绩也都在逐步提高。难怪,大家都感叹道: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呀!

二、教学育人,课堂主渠道入耳入心

课堂教育,才是硬道理。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推动下,我们全体教师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结合本学科及本节课内容的实际,明确制定出德育渗透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培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切入点,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地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思品课堂首先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领域,而相关的德育渗透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等,教师则重在点明:学语文,先学做人的道理。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要牢记过去,不忘历史,开创未来,以振兴民族为己任。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不断强化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正确追求。对于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艺术类科目,我们的广大教师更是身体力行,把美好的情操渐渐融入到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之中,让青春的梦想挂上有力的风帆,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之中。我们老师创作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校歌,并在音乐课上传唱,在激扬的乐曲中,抒发了学生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父母及老师们的感恩。我们自编的校本课程“少年童谣”,极大地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

三、经历教育,贯穿课堂内外,牵动着孩子们“我要高飞”的梦想

“活泼好动,展示自我”是任何一个时代的少男少女们天性。他们敢于张显个性,挑战他人,超越自我。为此,我们遵循了“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认知法则,在课堂内外组织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体验教育活动。在理、化、生的实验室内,我们相继开展了实验技能操作比赛活动;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组织了“课本剧”展演及配乐诗朗诵活动;在美术课堂上,我们开展了“书法、绘画、手工艺品”的创作活动;在体育课堂上,“篮球争霸赛”则是学生们百玩不厌的项目。此外,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及纪念日的到来,学校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在“控流宣传月”中举行集体“读书上进光荣,辍学失志可耻”签名仪式;开展校园手抄报展评活动;组织“德育故事会”及读书征文演讲活动;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及“永远跟党走”等文艺汇演;借助特别升旗仪式,举行新、老团员入团仪式及重温入团誓词活动;组织校园“手拉手”爱心帮扶活动;进行交通、地震、消防等安全自救演练活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组织“班级拔河对抗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全体同学都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学校也都对他们每次出色的表现给予了表彰与奖励。在如此不断地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沟通与合作,学会了自信与包容,学会了坚强与忍耐,学会了思考与创造。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在他们身上悄悄的浸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他们身上不断地开花结果。

四、环境育人,锦上添花,此地无声胜有声

环境即指校园的绿化、美化与净化。虽说校园文化是有形无声,但它对学生们的教育和影响往往却能胜过有声的说教。一个人最大的潜能,往往都要靠精神的力量去开掘。有特色的校园首先就应该是一座催人奋进的精神殿堂,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生活在这样环境的孩子们,身心势必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校首先联合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加强了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还给了校园一片宁静。“校门文化”中值得一提的是,刻有“少年强则国强”的“门右铭”,全体师生每天跨入校门时,都会不由自主的对自己说:今天,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教,我为什么而学呢。聆听着广播里流动着的轻音乐,目视着楼端写有校训、教风、学风的几行醒目大字,操场上空又平添了几许书香气息。“廊道文化”的主题是:有中外名人画像相伴的“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祖国,孝心献父母,关心献他人,爱心献社会,信心留自己。“班级文化”创建意在突出五个同音字,即“静、净、竟、敬、竞”。“寝室文化”的创意侧重在“我爱我家”,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融入这个集体,如何去呵护这些特殊的家人。

总之,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将是我们教育者不懈的追求,只有不断开创适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才能让他们在崇高人生理想的引招下,越飞越高,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1]屠瑞恒.谈学校隐形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影响[J].才智,2008,(15).

猜你喜欢
学会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