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深度追问的策略优化

2011-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双喜交流文本

李 光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日益明显,运用追问进而展开深度对话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交往方式。大到国与国卓有成效的对话,小到人与人推心置腹的交流,乃至人类个体的心灵叩问,“追问”无处不在。在语文教育领域,当阅读教学从单一、被动的交流,转向互动、主动交流的时候,课堂追问也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并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课堂追问的现状透视:缺失、随意、不当

什么是课堂追问呢?课堂追问即课堂对话的有效后续,是“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进而能帮助他们理解被自己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的问题。”①这里所讨论的“学习者”仅限于学生,追问也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追问。这样看来,课堂追问的最大意义在于丰富活动、深化交流、陶冶精神。然而,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忽视深度对话,淡化情感交流,不少课堂或问题浅显,无须追问,或随意而问,实为无问,或引而无“掘”,深度流失,或初始清晰,继而混沌。这其中,追问不当较为突出的是:

1.引而无“掘”,深度流失

课堂对话常常是你问我答、再问再答、三问三答,穷追不舍,循环往复。在反复问话与反复应答中,新思考不断涌现,新思维不断完善。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不可能上得深刻。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主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运用想象联想,领会文本意境,揣摩心绪变化,体会思想感情。当学生的表述片面肤浅,甚至出现错误的时候,应是教师引导追问、深度对话的最佳时机。反之,如果教师不评判指正,不因势利导、追问交流,定会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肤浅和僵化了。

2.初始清晰,继而混沌

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应该围绕着一个话题或专项问题,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产生一个解决一个,解决了这个或又派生另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内容愈加丰富,认识愈加深刻。然而,现实情况常常怎样呢?一位教师在进行《三颗枸杞豆》的整体感知环节时,一会儿要学生回答 “三叔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会儿又跳到描写手法上去,硬要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自己的设计中,让学生跟着老师转,整个对话没了中心,像没头的苍蝇,学生听得是云里雾里,忙碌却不见成效。

二、课堂追问的优化策略:促进学生入文、入情、入心灵

课堂追问作为对话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过程是建立在主问题明确、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大致经历学生初始回答→专项提问与应答→走向共识与理解、完成知识建构、习得能力精神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如若能运用有效追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使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深刻,久而久之,使精神更充实、心灵更纯美。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追问,帮助学生入文、入情、入心灵呢?试以一位教师讲授《社戏》的完整教学过程为借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更周密连贯的阐述。

1.设计主问题: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先生在诗句中所表露的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精神,给我们深刻的启迪。筛选出高质量的主问题,是课堂追问的重要前提。余映潮老师曾说:“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②在备课中,教师要找到有心得的主问题,必须要潜心研读教材,体察实际可能,反复斟酌比较,非“问”到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不可。

一位教师在设计《社戏》教案时,对主问题的设计经历了这么一个冥思苦想的过程:

“我喃喃自语:作者为何一反常态,用温和慈祥的语调叙述童年看戏的经历,作者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儿童的事情,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我能不能也尝试抓住儿童的心理,以儿童的眼光和口吻,叙述儿童的事情,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呢?……猛然间,一个‘吃’字跃入脑海。对呀!孩子是喜欢吃的,童年所有的乐趣,大多在吃与游戏上。我随即再度进入文本,去寻找小说中的‘吃’的细节,品这些‘吃’,照样能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于是,我将主问题设计为:说说‘吃’背后的故事……

于是,这位教师扣一“吃”字设计教学,从找“吃”句、品“吃”句,到揣摩写作心绪、挖掘文本的核心,直至最后,写自己“吃”的经历,整个过程一线串珠、一脉贯通、一气呵成。我们为他能以“吃”字为切入口,逐层深入而啧啧称奇。

2.预设“备选”:万里乾坤掌握中

主问题确定以后,这位教师还设计了一组 “追问题”:

追问题一:阅读课文,圈画‘吃’的句子;

追问题二:分析词语,讲述‘吃’背后的故事……

追问题三:试问作者,为何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这一个个‘吃’的故事呢?

不仅如此,他还对三个“追问题”,预设出学生回答的种种备选。如“追问题三”,教师分别罗列了以下几种可能:

·让我们看到了阿发的率真无私、双喜的坦诚热忱以及一群农村孩子淳朴可爱;

·让“我”感受到了故乡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乡民;

·传递出友谊的珍贵和童年的美好,让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先生瞬间还童返乡;

·作者想排遣内心的苦闷、孤独和沉郁,追寻永远失落了的美好的童年。

须提醒的是,这仅仅是教师的单方“预案”,决不是课堂交流的“现实版”。教师也决不能千方百计地牵引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万里乾坤掌握中”,教师将学生的种种可能了然于胸,让对话有备而来,相机引导和深化在教学中。

3.适当示范:也向云霄渐学飞

仍是《社戏》的教学设计。教师拿着这份教案,怎样调动学生良好的思维情绪、掀起对话的高潮呢?下面是这位教师上课的实录片段及点评:

师:请大家来品析词语,分析这“吃”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我给大家做个示范:“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句中的“照例”,指按照惯例,可以看出淳朴好客的村风民俗。

“花间小燕随风去,也向云霄渐学飞”。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处于品析欣赏的初级阶段,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经常给学生做示范,放低思维难度的“门槛”,让学生渐学渐飞、跳能摘“桃”。事实也正是这样,学生依照示范,也纷纷争着发言……

4.教师不“抢”:信手拈来自有神

生1:“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中的“也”字,强调了“少吃”,说明我对社戏的向往,加重了苦闷消沉的情绪。

师:同时为下文双喜热情援助、让故事出现转机做好铺垫。

生2:“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中的“疲倦”,可以看出这戏并不好看。

师:这“疲倦”后还有什么故事。

生3:所以双喜他们才提前走,去偷豆吃。

生4:还有,这句中的“托”,看出桂生待人很诚实,没买到豆浆,还问他喝不喝水。

……

既然学生乐于表达,就应让学生多“说”。教师的点拨和提炼,一般不要牵扯太多、离话题太远,更不能把学生“晾”在一边,自己说个不停。这种絮叨不止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仍屡见不鲜。许多教师动辄“抢话头”,学生说话一正中自己下怀,就打断学生的讲述,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此刻,教师是神彩飞扬,学生却沉默无语;教师是情绪激昂,学生是群情低落。为了让学生神思飞扬、滔滔不绝,关键是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说”,让学生在交流中有“成就感”,情绪兴奋,才有可能掀起对话的高潮。当然,教师不“抢”,不等于教师不“接”,更不是让教师沉默不语;相反,教师恰到好处地点化,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5.深度追问:俱怀逸兴壮思飞

教师不“抢”,固然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但是,学生所“言”,常浮于浅表。教育心理学家邵志芳指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到了高二年级,思维趋向成熟。”③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大多乐于阅读、敢于表达。但由于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相对较弱,容易出现思维的跳跃和认识的偏差,单凭一己之力,很难深刻挖掘文本核心。每当这时,教师必须站出来,领着学生作重点品析,进行研习交流。请看这位教师在学生“言”后,是怎样引领他们深刻地品析。

师:同学们,有一句话需细细品味:“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生1:可见双喜灵活、机智。

师:(追问)你能找到依据吗?

生1:因为大人担心他们晚上去,双喜的这席话就是要打消大人的顾虑,叫她们放心。

师:(追问)双喜能打消大人的顾虑吗?请大家读课文,找出理由。

生2:双喜打了包票。

师:包票不是乱打的,搞不好要吃官司的;(学生笑)可见双喜的热心和诚意(板书);(继续追问)可是,光有包票还不行,不能逞匹夫之勇呀?

生3:双喜还说了船大、迅哥儿不乱跑、我们都是弄潮的好手……

师:(追问)三句话,为何用分号而不用逗号呢?(学生兴趣盎然,思索,举手)

生4:三句话表达的意思之间各有区别、各有侧重:船大,安全系数就大;迅哥儿不乱跑,不会落水;我们都识水性,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突发事件。

师:说得好;(见学生纷纷点头,再追问)那么,这三句能否调换位置呢?(学生举手,争先恐后发言)

生5:不能;双喜话说得很周详而且层层递进:船大安全;迅哥儿不乱跑,就更安全;万一落水,还有我们——一个个弄潮的好手;等于上了三保险。(赢得所有同学的喝彩)

师:好,好!可见双喜的智慧和勇敢(板书),能说会道有主见,绝对是位小英雄。(见学生热烈交流,停了片刻,进一步追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两个“!”,请大家读读,怎样读出双喜的自信坚定、热情真诚呢?我们试试——

……

围绕双喜的一句话,短短几分钟,教师六次追问,揣摩双喜的神态、心理和思想,即使是标点也不放过。通过细致入微的品析,终于使学生感受到双喜的至诚、至勇和至智。而此时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情绪被充分的张扬,创造力也被深度的激发,试读、比读声此起彼伏,每人脸上像绽放的花朵,领悟其中,陶醉其中。

当然,笔者所举的《社戏》教学,只属个别案例,实际教学可能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但课堂追问就像是“助推器”,只要运用合理,它就能激发学生豪迈超逸的兴致,推动学生一步步地走向解读文本的至高境界。

注释:

①【美】Marylou Dantonio&Paul C.Beisenherz著,宋玲译:《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②余映潮:《何谓懂得语文教学》,《中学语文》,2011年第1期。

③邵志芳:《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猜你喜欢
双喜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山中送别
羊跑羔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