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深处有美学

2011-08-15 00:49陈远书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层面意境美学

陈远书

何以把一篇课文上得深入,把文本理解得新而且深。经过多年来的学习、感悟,我认为:要超越教参书,把文本理解得新颖深入,一定得依靠哲学理念作支撑。

在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课堂上,常对一些篇章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较深层次的哲理探析,一方面使教师的观点显得新颖、深刻,从而吸引、打动学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的思想多一分理性,多一分智慧。于是,我从如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引用“意境”美,深化诗歌教学的感染力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范畴。意境指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感、理想、意趣与富于形象性的生活图景交融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美学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无穷韵味的“诗意”空间。其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力从作品中的“形象词语怎样表现情感”的审美角度去引导学生欣赏,让学生从文本表现出来的意境中得到美的陶冶,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老师可进行总体赏析:“秋季的黄昏,一阵新雨过后,青绿的山越发显得幽静,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月光如水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浣纱的少女们归来;莲叶摇动处,是那顺流划动的渔舟。春天的芬芳虽说早已逝去,而闲情的人啊还是陶醉在这美丽的秋色中,可以自由地欣赏、长留。”中学生的感性强于理性,当他们被诗情画意的描绘感染后,教师接着引导赏析:诗的开头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浣女”、“渔夫”是活动的画面。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唯美创作风格。

从意境美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讲解,不但让学生明了诗歌的美在于情与景的统一,在于创造意境,而且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的精妙奠定了基础。

二、吸纳接受美学,拓宽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教师和文本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学得好。这种观点极大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今,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从“重教”转移到“重学”上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文学美学家姚斯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以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教师、学生不是外在的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文本的传递过程,更是创新与开发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观点出发,教师要不断建构、提升文本内涵,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科书不是学生的整个世界,学生才是教师最重要的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理解作品,将经验和情感渗透进作品,用各自领悟的“意蕴”去充实作品。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作品的“未定点”。

如对《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解读,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封建礼教;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社会底层女子的不幸;也有人从她身上读出了勤劳刚烈;还有人从她遭遇立春时丈夫短命、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迎春时凄惨死去中,读出她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这种充分利用“未知和空白”来获得真正意义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的思维方法,确实提升了阅读的内涵,使文章的意义得到开拓和建构,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教学《项链》一文,有学生认为路瓦栽夫人遭此结局是由她爱慕虚荣,想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不切现实的幻想造成的,令人可怜又可气;有学生认为玛蒂尔德在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丢失后,能够自强忍耐,锲而不舍,恪守诺言,维护自尊,用十年的辛劳赢得了品格的完善,她的人格、精神,令人敬重;还有的学生对路瓦栽夫妇在困境中风雨同舟,对他们之间有坚贞的爱情而表示赞赏;还有的学生提出“劳动改造人的观点”。这正如接受美学大家伽达默尔所说:“凡有理解,就有不同”。

除了多角度解读文本主旨外,自然还可以就文本的遣词、手法、内容逻辑等进行不同的解读。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学生提出:“四句诗有两个‘山’、两个‘春’,这是重复了,可以改为‘日出惊栖鸟,时鸣幽涧中’”。

人人都是带着各自的“局限”阅读文学作品的,因此,读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理解出不同的作品意义是必然的,然而学生们在阅读中都有了创造,而且有的还表现出了很出色的个性阅读的创造。故此,接受美学的思维方式的确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立足美学高度,深解文本主旨

语文教育要走向深刻,必须借助哲学的思想资源。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是深层“解读”。“解读”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是博大精深的形而上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意义描述了庐山的绚丽多彩,风姿各异景观;象征意义表示要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出处世待人不要偏执于一端。除了这些,有学者指出,此诗还有更高的神秘意义层面——暗指偏滞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诗中充满了一种空灵的、人宇一体的显示东方智慧的禅宗美学思想。这种理解当然显得超越文本文学层面而深入得多了。

又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般理解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乡愁之诗。但当代文学家曹文轩却深层次地解读为: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的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避风遮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而贵州师院的美学教授吴俊则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似是在对人的终极归属发问,崔颢也许不是沉浸在曹文轩所说的“对家的温暖的回忆中”,而是面对存在的“虚无”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的“空”字,何止是写古人远去不复返的情形,而是道出了人(个体的、群体的)存在的短暂的无奈:“人在世间只是匆匆的过客,无论是古人、今人都将逃不出驾鹤仙去的命运。”这样的解读自然是美学的高处作出的见解了,让读者自然感悟出一种深沉、厚重之感了。

总之,面对文本,只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作文学层面的解读,虽然也能得到文本作者和文学层面的基本意义,但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而是要学会用教材“教”,要“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出新意,教出深意,就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探析文本,去探析出文本深处的美学意韵。

猜你喜欢
层面意境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外婆的美学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纯白美学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妆”饰美学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