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设计应注意的小细节

2011-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鸡肋导语诗经

刘 创

导语是课堂设计的第一环节。它只占课堂很小的一部分时间,但导语的设计得好,对课堂的成功却非常重要,尤其对初上讲台的新老师而言。

一个新老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而这第一印象,往往从跨上讲台就开始形成。上了讲台时要怎么讲,就成了新老师要考虑的问题了。如果从一开始就讲单调的课文内容,没有任何的延伸拓展,学生便觉寡然无味,对新老师的好感会顿减三分。那么,要怎样设计导语,设计怎样的导语才能更吸引学生呢?我总结了以下的几点。

第一,联系性。即导语的设计应当与课文有紧密的联系。与课文没有联系的导语,再精彩,再有趣,都显得喧宾夺主,脱离了根本。上《<诗经>三首》的第一课时,我原先的设计是想要把“《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知识点通过导语的形式告诉学生,就引用了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想通过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去引出“最早”这一时间概念。虽然自己也觉得这一导语过于抽象繁琐,且与《诗经》的关系不太,但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就只好将就着。一直到拿出来和别的老师讨论时,他们都觉得太牵强,也很难懂,我才下定决心要改导语。可以想象,如果沿用之前的导语,会给学生造成多大的困扰。

成功的经验则是在上《错误》时体现出来的。《错误》是一首关于等待的诗,所以我就在设计导语时做了这样的安排:先引用一句彩铃的广告词“让等待浪漫起来”,然后提问设问“等待是否真的会浪漫起来”;第二步引用古诗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我提示学生,这样的等待让人望穿秋水,令人肠断,让人一次次的失望。那么,还有怎么样的等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错误》,来领略别样的等待的味道。这一导语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第二,启发性。也就是说导语除了要与课文有联系外,还应当使学生从导语里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样是《<诗经>三首》的第一课时。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莫文蔚的一首歌《爱情》,《卫风·氓》是讲爱情的,于是我从歌词入手,设计了这样一个等式:爱情=鸡肋。“鸡肋”的特殊含义,学生早在初中就了解了的。所以等式一出来,学生都百思不得其解:爱情怎么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呢?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我赶紧趁热打铁“有些爱情就是鸡肋,当爱情变成鸡肋时,我们应当怎么做呢?”学生齐声回答“丢掉它。”“大家都非常明智,但是早在近一千年前,就有一个女人和你们一样明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明智的女孩对爱情的态度。”于是我就顺其自然地板书《卫风·氓》的标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很好了。

第三,趣味性。趣味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加专心地去关注课文。有一位老师上《孔雀东南风》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蝴蝶是什么变的吗?生:毛毛虫。老师继续说“对,但这只是生物学上的说法,从文学上来说,蝴蝶是由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生笑。老师又继续提问:那你们又知道鸳鸯是什么变得吗?生:不知道。老师就顺其自然地说:今天我们学习了《孔雀东南飞》后,大家就知道了。这样的导语,操作起来灵活自如,通俗易懂,趣味性又强,特别能吸引学生。

第四,广阔性。这里的广阔性指的是导语设计时应尽可能的涉及到其他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中学到更好的知识。这一广阔性并不是独立出来的,而是贯穿在其他三个要点中的。毕竟,让学生懂得更多是老师的最大追求。

导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或许许多人都会把它省略掉,但往往,它却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就像那些能“引玉”的“砖”一样,“砖”抛得好,引出的玉自然更晶莹剔透。

给学生多一份惊喜与轻松,别让导语成为课堂的“鸡肋”。

猜你喜欢
鸡肋导语诗经
导语
阳光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