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农村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2011-08-15 00:49熊子凌
中学语文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课外书课外阅读读书

熊子凌

一、另人扼腕长叹的课外阅读现状

从事多年的农村高中教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农村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读课外书。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大家都忙着应付试卷、应付升学,不要说家长担心读课外书误了孩子的前程,就是学校、教师也对读课外书是否有助于升学抱有不同看法。“升学才是硬道理”,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在如此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窄,学生的心境越来糟,学生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不明白人生的价值,甚至不明白生存、生活的目的。这是让人可叹可畏的。学生读书的目的难道真的就是为了考试?课外阅读真的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如何解决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

二、解除顾虑,立足发展,积极组织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读课外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借助阅读重塑学生的理想信念,借助阅读重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习、掌握各种读书方法,具备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多读,广泛读。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纵观古今,无数古圣先贤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针对农村学生,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读报栏、网络等平台,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范围的阅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特的阅读能力”。多读,首先阅读的品种要多,从语文的角度看,古诗词的神韵,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床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也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也有斗霜傲雪的一点红……诗歌中的韵律美、节奏美以及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让人回味幽长;散文中的词藻美、意趣美给人的精神愉悦;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给人的心灵以陶冶。凡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古今中外各种文体,各方面内容的报刊书籍都可让学生多读多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从而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二)读什么?如何让学生读到有益的书,这是一名指导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时代,各种读物林林总总,良莠不齐,深奥浅易,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精心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内容,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所读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难易适度。读的内容如:

1.按《新课程标准》所示开给学生阅读书目:《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等,让学生有计划的去阅读这些名著。

2.因势利导,结合课内课外,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导学生去读《水浒传》;学了《百年孤独》的节选内容,引导学生去阅读全书;学了《墙上的斑点》,引导学生去阅读伍尔夫的其它作品等,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激发学生阅读。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教师可以积极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如学了老舍先生的《养花》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林海》等。

(三)怎么读?怎样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书海茫茫,若没有目标,不讲方法,即便是“皓首穷经”,也难有所获,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做好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保证阅读时间 就目前的状况,很多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都要给学生有个长计划、短安排。有了阅读计划,才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结合现在高中学生的实情:时间方面,可以要求学生一天看半小时课外书,时间可根据自己的习惯灵活安排;数量方面,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不少于一万字;书籍方面,开书目给学生,每学期完成哪几部书,可以到阅览室读哪些杂志。

2.引导学生投入真情实感 读书时,能否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这是能不能读好书的关键,也是能否收到效率的一个标志。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每人准备一本摘录本,学会分类摘抄。如佳句分类,按句型可分比喻句、拟人句等;按内容可分写人物外貌、动物外形等;也可以根据爱好,直接摘录为“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我最喜欢的段落”、“本书值得讨论的要点”、“我配的插图”、“我为本书设计的广告语”等,摘录本可定期与同学换阅,相互促进。

(四)积极实施好激励机制,鼓励阅读先进,进而使课外阅读活动持之以恒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可以采取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定期开展评比活动 如优秀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评比活动。实施这些活动,不仅能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还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自信,培养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保证课外阅读交流的经常性 课外阅读交流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性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全班交流,分组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发言,或由发言者向其他同学提问,交流的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体会,说看法;让学生唱主角,交流读书心得与体会。

总之,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经常性地围绕课外阅读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从而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气质涵养。

猜你喜欢
课外书课外阅读读书
爱看课外书的我
我爱读书
课外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