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2011-08-15 00:42林桂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8期
关键词:脑外伤瞳孔颅脑

林桂兰

我院急诊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急诊脑外伤患者87例,对患者急救、病情观察、术前准备进行了全程护理,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5~73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车祸等撞击伤58例,高处坠落伤9例,钝器伤12例,房屋倒塌石块等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3例。颅脑损伤情况:单纯颅脑损伤61例,多发伤2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清创、缝合开放性伤口、头颅CT检查、急诊留观注意病情变化、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急诊手术治疗。

1.3 治疗结果 经过积极急救与精心治疗护理,完全康复出院者61例,占70.11%;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能自理,但尚遗留轻、中度残疾者9例,占14.75%;长期昏迷、植物性生存3例,占4.92%;外伤性痴呆 8例,占 13.11%;死亡 6例,占9.84%。

2 护理措施

2.1 急救护理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妥善处理伤口,是颅脑损伤早期最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我们的急救处理原则。

2.2 根据病情如无手术指征者,予以吸氧,根据医嘱用脱水剂、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病情,每1~2 h巡视1次,做好必要的看护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安慰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告知床位医生,责任护士,让家属在必要时能及时与他们联系,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

2.3 患者有急诊手术治疗指征者,积极配合急诊外科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如配血、导尿。剃头时尽量少搬动头部,防止增加颅内出血,忌损伤头皮,减少感染机会。

2.4 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脑损伤患者事发突然,患者往往处于高度紧张及恐惧之中,我们在采取措施,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注意安慰、体贴患者,向他们说明病情,减轻他们的恐惧,稳定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更好地取得患者的合作。

2.5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 通过患者睁眼、言语和运动的反应,了解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瞳孔的变化常能提示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状况。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变化。对有瞳孔改变的患者,要注意多次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了有效、及时、充足的证据。尤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低血压的患者,要及时全面检查患者是否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所致的出血性休克或四肢骨折等引发的创伤性休克,尽早查明原因以利于早期进一步治疗。

2.6 颅内血肿与脑疝的病情观察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脑损害。若血肿不断增大,未及时发现处理,就将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并进而危及患者生命。护理过程中观察到患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颅内血肿形成的重要依据;在观察中如出现脉搏缓慢有力(<60次/min),呼吸深慢,收缩压高而脉压大,则提示颅内血肿存在或继续增大。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处理,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如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意识改变,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昏睡,进一步发生频繁惊厥、瞳孔出现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或呼吸节律不整,是脑疝形成的早期标志[1]。

2.7 供氧及吸痰 脑外伤后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部血流的改变,颅内血肿及颅内高压的形成,再加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因素,极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加重患者脑细胞的继发性损害,影响预后。因此,应给予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吸痰前应充分给氧,每次吸痰时间<15 s,吸痰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

3 护理体会

急性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多端,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就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超扎实的护理技术,及时有效地配合医生救治。通过本研究得出,本组87例急诊脑外伤患者,根据不同的外伤情况,对患者急救、病情观察、术前准备进行了全程护理,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完全康复痊愈出院者61例,占70.11%。由此可见,尽早对脑外伤患者实施处理与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精心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

[1] 杨柳燕.颅脑外伤后中枢性低钠血症20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0,(12):63-63.

猜你喜欢
脑外伤瞳孔颅脑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瞳孔检查及常见瞳孔异常
瞳孔里的太阳
瞳孔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