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

2011-08-15 00:50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困难毕业生

房 利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

房 利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群体则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并从政府、高校、毕业生本身及用人单位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其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使得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动。具体到已是大众化的高校毕业生,其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见,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家庭和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已演化成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受社会、个人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是高校在就业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困难群体。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界定及其类型分析

当前,随着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特别是那些处在就业劣势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所谓就业困难群体,一般是指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就业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1]那么具体到大学生,我们如何来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呢?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结合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受社会、家庭、个人、专业等因素的影响,那些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都较弱,在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根据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障碍型就业困难群体。这里主要指那些就业观念落后和就业心理不成熟的毕业生。就业观念,就是就业者的择业价值观。就业观念落后实质上就业价值观的落后,不能根据自身条件实事求是择业。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准确的把握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和现实之间有巨大的反差,导致错失良机,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高要求就业地域和行业性质。在就业地域上过于偏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趋于白热化,欠发达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的恶性循环。在行业性质上,偏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基层单位、私企不感兴趣。这些价值观的落后,导致部分毕业生择业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充分就业。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心理不成熟,从而影响其就业。就业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这几种:⑴自卑心理。这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条件评价过低,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择业信心不足,严重影响其择业。⑵依赖心理。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自主择业意识,不能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把就业寄托在学校和家庭。这种依赖心理,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⑶攀比和盲从心理。部分毕业生不能客观分析自己,在就业时,总是以别人的标准来定位自己,与他人在求职方面进行盲目攀比,没有主见,最终导致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岗位。[2]

2.综合素质相对欠缺型就业困难群体。部分毕业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较差,专业成绩不好,而专业成绩和技能的好与差、高与低是社会招聘毕业生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另外,个人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这些素质都是用人单位考核毕业生的重要砝码。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毕业生,他们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就业相对来说较困难。

3.经济困难型就业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多来至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他们平时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在就业阶段尤为明显。一方面,求职过程中,求职成本费用较大,而一些必要的成本开支可以提升相应的就业竞争力。如,制作个人简历费、车票费、置装费等。另一方面,困难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普通家庭要高,他们希望尽快落实工作,减轻家庭负担。而这往往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

4.学历和专业原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逐年猛增,导致低学历难于就业,而有些用人单位只需要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技工人才,导致高学历也不好就业;另外,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范围和就业竞争力,现在社会上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就是依据社会需求程度来划分的。“热门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冷门专业”主要指那些由于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或者从事的研究比较“冷”,而得到很少关注的专业。由于专业需求不平衡,从而导致很多冷门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很大。

5.性别和外貌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及岗位的性质,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优秀也一概拒收。[3]因此高校女生在就业中处于明显劣势。现今,许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过于考虑自身利益对于一些比较优秀但外貌外形不佳、有缺陷的毕业生拒之门外。他们认为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不方便,担心影响单位形象和对单位未来可能带来不可预期的麻烦。而这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缺乏自信,顾虑重重,担心受排挤和歧视,所以这部分毕业生求职困难重重。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指导的对策建议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4]因此,我们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本人要积极应对,求真务实,采取多方措施,做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力求使他们成功就业。

1.发挥政府职能,构建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⑴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推进大学生就业根本上依靠经济的发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增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国家和政府要努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扩大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当下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复苏,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增强现代政府的公信力,扩大其政治合法性和执政基础,推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实施。最终,实现政府职能定位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5]

⑵拓宽就业渠道,倡导多元化就业

一是要充分发挥国有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要主动承担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的社会责任,要研究制订吸引、培养、使用、储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办法和措施,把这一群体就业同企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从人才战略高度,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二是要鼓励困难群体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消除影响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和限制,使他们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在落户、档案保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方面享有公正、平等的服务。对接收这些困难群体就业的企业和公司,政府应给予一定奖励政策。三是要继续促进和开发高校毕业生公益性就业岗位。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以及针对毕业生的国家项目,大力开发农技推广、社区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对符合条件、在公益性岗位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机关、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可优先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享受公益性岗位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同等优惠政策。

⑶完善就业政策和制度,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保障措施,创造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通过法律严惩就业歧视,保障就业者合法权利。另外,建立“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保障制度,实施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各相关部门要适时对未就业的“困难群体”进行造册登记,实施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时,民政部门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救助。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毕业生考试费和体检费。对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就业指导、免费培训,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就业、公共岗位安置等就业援助政策。

2.发挥高校就业主导职能,构建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服务和指导体系

⑴加强调查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如果说毕业生是学校最终“产品”的话,那么必须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的适销对路。高校要组织人员对毕业生分专业进行跟踪调查,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工作适应程度、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表现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献计献策。按照市场需要与社会需要设置专业和配备师资,加大社会急需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设置,适当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并对非适应性、重复性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开展社会联系并对师资进行相应的定期培训和再教育,增加学生到社会的实习的时间,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反馈,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随着就业变化和知识发展,不断调整专业方向;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创业和创新的活力;将学科调整到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进方向,实现教育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互动发展。通过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改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6]

⑵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据调查,毕业生认为面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就业信息不足的占48.4%,所学专业不足的占40.55%,个人能力不足的占40.2%,缺乏求职技巧的占34.5%,缺乏合理职业规划占20.45%。[7]因此,他们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就业指导与服务。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我们要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职业培训系统、就业远程面试等为基础的就业服务系统,确保就业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困难群体毕业生。我们还要建立对外联络平台,宣传困难毕业生的情况,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另外,学校要对困难毕业生进行动态管理,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和支持。为他们建立信息档案,通过档案有针对性进行辅导和培训,提升其就业力。我们对于家庭困难毕业生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以资助,解决其后顾之忧。我们还要根据困难群体的个人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其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⑶加强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增强就业指导实效性

与就业顺利的学生相比较,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就业阶段又是其心理问题高发时期。因而,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对困难群体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如焦虑型、抑郁型和虚荣型等)困难群体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难”(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二是注意提高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困难群体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互动性。三是帮助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服务指导的有机结合。通过学科整合、方法整合,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方式并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工作的实效性[8]。

3.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要结合实际发挥主体作用

作为高校毕业生,首先要培养自身的就业主体意识,积极更新观念,努力参与到就业中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就业信息服务,给自己确定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人生,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困难群体毕业生要正视当前就业形势,敢于到基层和私企去就业,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突破自身,主动适应环境。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困难群体应积极参加学校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使自己主动参与社会人际交往中去,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全面协调自身的个性发展、专业素质和人文能力素质,提升就业实力和竞争力。

4.用人单位要科学构建以人为本用人机制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为单位服务为目的。建立合理的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就是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淡化学历和身份的合理用人、选人标准,避免歧视某一类型劳动力现象的发生,实现人力资源合理的配置。高校毕业生是单位的未来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的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应与高校建立互动就业和实习制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1]王毅平.山东省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J].理论学刊,2004,(6):125.

[2]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6):75.

[3]潘瑞,杨桦.浅议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33.

[4]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5]杜鹏.政府职能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构建[J].商情,2010,(11):98.

[6]张扬,应若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

[7]宋丽贞,曹宁宁.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

[8]刘凤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EB/OL].http://www.bjshjs.gov.cn,2010-09-29.

On the Service and Guidance of the Disadvantaged College Graduates in Finding Work

Fang L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en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at present.When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the problem of the disadvantaged college graduates in finding work should be given the top priority.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efined the disadvantaged college graduates in finding work and analysis the type of it.Finally,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four level which the government,college,and employers should also keep a watchful eye on the problem of the disadvantaged college graduates in finding work besides the graduates themselves.

University graduate;difficult groups;employment service and guidance

G641

A

1672-0547(2011)03-0116-03

2011-04-11

房 利(1977-),男,安徽枞阳人,铜陵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硕士,国家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学生工作与就业、农业科技发展。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号:2009sk277zd)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困难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择困难症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