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工荒现状的探讨

2011-08-15 00:49张凌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民工荒闽南地区闽南

张凌燕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闽南民工荒现状的探讨

张凌燕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在2004年和2010年两次用工荒后,闽南地区企业的招工形势依然紧张。例如泉州地区有39.7%的民营企业面临缺工,员工的缺口率为28.5%。在新的环境下,民工荒还存在着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延续,农民工外出机会成本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替换和其他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等新的问题。文章从闽南民工荒出现的新特点出发,从制度和管理两方面对解决闽南民工荒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企业;民工荒;闽南

一、闽南民工荒新问题

2011年春节过后,晋江市劳动力市场招聘会的日子里前来应聘的人员寥寥无几。晋江华宇织造有限公司行政副总严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华宇织造老员工的返工率达到90%,但因为今年企业扩张,还需要招收100多名工人,按照华宇的规定,每个老员工带新员工入职就可得到1000元的现金奖励,但是即使如此,华宇仍然有超过百人的用工缺口。而闽南其他的民营企业同样遭遇了相同的问题。在经历了2004年和2010年两次用工荒后,虽然2011年情况有所改善,但是春节后泉州企业用工需求数量达160万人左右,用工缺口至少15万人,企业招工形势仍然紧张。在鞋业、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由于企业员工在行业内流动性较大,需补充的新员工仍占用工总数的60%以上。

为留住工人,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资待遇,降低学历、年龄限制等或招聘临时员工的手段,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大增。同时,企业缺工也给非法的“帮工队”可乘之机,一些无证经营的“帮工队”牵头人,通过组织几十、上百名老乡或工友给企业帮工,赚取高额加工费(正常加工费的3~8倍),更有甚者,还深入企业动员工人跳槽帮工。如此种种,都加剧了企业紧张的招工形势。

二、闽南民工荒的新特点

以泉州民营企业为首的闽南地区的企业在2011年春节后仍然遭遇民工荒的问题,根据泉州市工商联对服装、制鞋、包袋、陶瓷等泉州传统产业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泉州有39.7%的民营企业面临缺工,员工的缺口率为28.5%。这次的民工荒表现出了与前两次民工荒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延续

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从“供大于求”向“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发展的趋势。根据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与上年相比,农民工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

随着科技进步、产业转移和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劳动密集型逐渐被资本密集型替代,企业对于有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加大。然而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多数。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文化程度越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也越低,因此导致企业需要的农民工找不到,而大量的农民工无处就业或者只能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市场里。根据泉州市工商联的调查,泉州企业最缺的岗位是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缺工率分别为45.9%和28.8%。

(二)农民工外出机会成本增加

东部沿海城市是每年“用工荒”的重灾区。2011年春节过后,上海一些传统工业聚集区的部分加工企业,由于人力短缺导致生产线开工率不足一半。据调查,节后江浙沪企业月薪普涨10%-30%,部分岗位月薪涨到3000元甚至4000元,但招工仍不足一成。2009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就显示出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务工农民工数量在减少,而且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导致农民工不愿意到东部沿海城市就业的原因有几点。首先,东南沿海城市物价上涨,农民工生活成本增加,但其工资待遇提升跟不上物价上涨幅度。同时,西部地区收入增速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被拖欠工资或者在大城市常年被排斥导致农民工愿意回家乡或者往中西部转移。第二,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鼓励大企业往西部转移。如戴尔西进成都,惠普入重庆,富士康转战中西部。因为中西部拥有低廉的用工成本与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中西部地方政府加大了招商力度,对于大企业的入驻给出了相对优厚的条件,许多原本把东部沿海城市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往中西部发展。加上惠农政策吸引农民工在家务农创业,因此农民工不愿意再回到沿海城市打工。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替换

改革开放30年,农民工群体的年龄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更替,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种过地,没吃过苦,在就业观念、处事风格上与父辈们大不相同。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更多教育的同时,融入了更多追求自我的观念,职业期望值高。除了对工资福利有着较高要求外,他们更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和生活品质的追求。最后,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制约了他们。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认为,在城市定居下来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依次是“收入太低”、“住房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老人无法照料”、“子女教育问题”等。

因此,单纯加薪并不能很好地吸引新生代农民工,福利、工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良好的职业生涯和能够被肯定、被认可的环境更能吸引这些生力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也显示出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

(四)其他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

闽南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特别是泉州地区许多民营企业由外贸加工小企业已经转变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企业,因此每年都有许多农民工到闽南地区打工。但是面对来自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夹击,还有其他大中城市发展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出现用工缺口的问题。

首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企业规模也较大,对农民工的保障措施也较完善,而且交通便利,流动方便。虽然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务工农民工数量在减少,但是这两个地区整体对农民工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根据泉州工商联的调查,泉州企业受缺工影响最明显的是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越小,员工短缺比率越高。其次,中西部一些大城市积极采取加薪等措施留住本地工人,对比沿海地区的高生活成本,沿海地区的工资优势已不明显。再加上中西部城市频繁召开劳务供需洽谈会,使得许多农民工不愿意到闽南这个地区发展。

三、对解决闽南民工荒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从制度出发,结合自身优势,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闽南金三角地区包括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的厦门、泉州和漳州三个设区市及所辖县区,人口1400余万人,经济生产量占福建的四成。厦门市有着良好的金融、经济、旅游环境,泉州市的强大工业实力独占福建龙头位置,漳州市则有着强大的农业经济和原生态环境。虽然三个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各自自我发展,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必要的分工协作,区域整体发展态势难以形成,长期被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超越。

随着2011年福建省政府积极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工作方案,确定了2015年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并且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闽南地区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留住原有农民工,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创造条件。

首先,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为农民工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推进建设规范化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由政府或者商会等正规部门带头组织招工,并且通过和企业签订协议,给农民工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提供给农民工法律援助,建立维权新模式,为农民工在闽南地区打工提供保障。

其次,提升生活环境质量。通过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等措施提高闽南地区的生活环境质量。加上闽南地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较低的生活成本,更能吸引农民工到闽南地区生活和发展。

第三,消除农民工就业存在的歧视。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就业经常受到歧视。帮助农民工解决户籍政策问题,解决医疗、住房、子女入学和就业等问题,让农民工更快融入到城市建设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更关注“收入太低”、“住房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老人无法照料”、“子女教育问题”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从管理出发,了解农民工需求

面对民工荒这个问题,政府应该从制度的角度解决,企业也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解决,特别是面对新生农民工的问题。

首先,针对现在农民工“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延续”的问题,企业应该针对所聘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或者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培养新一代的技术工人。而针对新生农民工更关注职业前景,除了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应注意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发展上的诉求,给予农民工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其次,农民工的跳槽率一直居高不下。针对农民工留不住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收入不高、福利不好、工作环境差。因此,企业自身有必要权衡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减少管理层与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且避免大规模地裁员或者缩小招工规模,以免优秀技术人员外流。

最后,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但是也更有个性化的需求,比老一代农民工更难控制,因此要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闽南地区企业的规模较小,如何吸引和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值得探讨。

[1]马建新.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10):64-65.

F27

A

1673-0046(2011)10-0006-02

猜你喜欢
民工荒闽南地区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