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2011-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圣杯芬奇布朗

张 苏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丹·布朗(Dan Brown)是一个才华横溢、涉猎广泛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其多部小说涉及宗教领域,并成为畅销小说。他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Code)更是以广博精深的学科渗透性和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100多个星期之久,打破了美国小说多项销售纪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全球销量达2500万册。各种解读该小说的著作接踵而至,在全球掀起一股解读“达·芬奇密码”的热潮。小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在于作者对小说创作风格及手法的娴熟运用。《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自《哈利·波特》出版之后,还没有一位作者设下这样的圈套哄骗读者,诱使他们屏住呼吸来追逐情节,并罪大恶极地公然以此为乐。众多的难解之谜,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令人着迷的神话。”

一、后现代主义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阐述中。到了70年代,“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才被一些欧洲文艺理论家接受。发展至今,“后现代主义”成了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种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术语,它包括艺术、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通信、科技以时装等。

伊哈布·哈桑提出了11个文学意义上的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借用了大众/传统叙述方式,如传奇、侦探、科幻小说的叙述模式,同时又不止于此,形式上有革新,意图或态度不同以往,其结果是成为兼具通俗性与后现代性的作品。”[2]丹·布朗曾说,他在创作《达·芬奇密码》前,曾特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相关的资料和各方面的知识,这才有可能将侦探、悬疑、谋杀、恐怖等诸多因素都融合到《达·芬奇密码》这一本小说中,完成这一次诸类题材有机结合的尝试。

二、游戏性

后现代派小说家认为:“写作 (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3]P50丹·布朗深明这一理论。他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符号意义,得心应手地运用符号和密码,智慧性地大玩语言游戏、文字游戏、字母游戏和密码游戏,充分调动读者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可写性。

丹·布朗还精通双关词,他一直为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设置文字性谜题,让读者参与到小说主人公的一次次的解谜中,让读者流连在作者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字谜迷宫内,着迷其中,从而对小说爱不释手。“语言游戏的主角是读者”[3]。丹·布朗正是利用语言游戏来刺激读者的神经,利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的不确定性、歧义性和隐喻性诱引读者加入到阅读的游戏中去。

三、虚实融合

作者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并将这些“历史真实”与作家自身的虚构想象加以融合,从而完成对其进行“颠覆性”的解读。丹·布朗先是借小说人物之口提出《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惊人的相似,指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画家肖像,实际上都是“雌雄同体”。名画《最后的晚餐》被诠释为十二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圣母玛丽亚·抹大拉)的画像,而不是通常的十三个男人。甚至连耶稣基督也从“神”转化为“人”,结过婚并留下了后代。秘密异教组织峋山隐修会是西方社会中保存和发扬女神宗教传统的主角。作者一开始就注明该组织绝非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现实感,体现了小说的传统性。

在阅读《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读者总是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丹·布朗娴熟地把历史事实和虚构融为一体,以至于这部作品在一些国家被列为禁书。小说内容的逼真性使得读者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所讲的是真实的。而就这一点看,丹·布朗和其他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有点不同,因为他自称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所以读者们没法怀疑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在开篇部分,丹·布朗就宣称小说中所提及的艺术作品、建筑、文献和一些秘密仪式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事实确实如此。如文章中出现的真实的地名:巴黎卢浮宫、圣叙尔比斯教堂、罗斯林教堂等;真实存在的组织:郇山隐修会、天主工事会、圣殿骑士团等;真实存在的人物:桑德罗·波提切利、里奥纳多·达·芬奇、艾萨克·牛顿、维克多·雨果等。把真实置于虚构之中,丹·布朗从一开始就旨在建立一个虚构的真实,让读者相信所读到的是真实的。他用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时间,以及真实存在的艺术作品,使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达·芬奇密码》巧妙地把历史和小说结合在一起,充满变化,同时又对历史进行消解和颠覆,让真实的事件由虚构的人物来进行阐释和讨论。丹·布朗认为文中人物所讨论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而读者应该探寻这些人物的观点并且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开放性结尾

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另一重要叙事特点,就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被消解的后现代式结尾。在第一百零五章中,兰登再三追问索菲的祖母玛丽·肖维尔圣杯的所在,而肖维尔给了一个模糊却高深的解读:“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圣杯本身,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4]P422“而等你醒悟过来时,我相信所有像你这样的人,都会将它的秘密藏在心底。”[4]P425在最后的尾声中,兰登似乎终于领悟到了这个秘密:“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古老的智慧之语……”[4]P432这本是一个不清不楚的结局,但从小说的发展上来看,这个结局巧妙地回答了千年的难题,同时回避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作者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结尾与前面跌宕起伏的情节进行对比,使作品由此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白,使读者自己进一步体悟小说的主旨。

正如文学评论家们所言,后现代主义特征是相互作用的。语言的不确定性让丹·布朗过足了文字游戏的瘾,而人物的不确定性让读者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这些不确定因素又引出了后现代作家提倡的开放式结尾。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没有所指只有能指。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只有以多元形式出现的真相,而没有绝对存在的唯一真相;没有不正确的东西,只有另一些真相的问题。比起给读者一个固定结局,后现代主义作家更喜欢给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还留有很多神秘事件没有给读者解释清楚。整个故事都在揭露2000年前的一个大阴谋,但是这个阴谋究竟是什么,作者没有给予揭露。小说关心的另一个话题是圣杯意义的追寻,到作品的最后作者也没有给个确切的答案。读者只在最后部分看到这样的描述:“寻找圣杯之旅,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坟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是想在这位被放逐者脚下祈祷的探索之旅。”[4]P431另外,郇山隐修会保守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索菲和兰登约定在佛罗伦萨见面,他们会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吗?索菲的父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作品中的阴谋家,那位神秘的导师居然是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富有幽默感而且热心肠的残疾人雷爵士,而他仅仅是一个宗教狂热者。值得探讨的一点是那个神秘导师非常希望所谓的秘密永远不为人所知,而我们认识的提彬却想要这个秘密公之于世。可不可能真正的罪犯另有其人呢?丹·布朗认为直接揭露秘密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小说采用开放结尾是为了给读者打开一扇探险之门,他们可以自己去寻求答案,也可以再次点燃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可见,丹·布朗并不打算给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任何确切的看法,因为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议由来已久,毕竟这是对宗教信仰和历史文献提出的挑战。

当然,上述所提及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是不够全面的。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还可以发现其他写作技巧,如戏仿、互文性、侦探性质、闪回等。正是由于诸多元素的巧妙结合,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达·芬奇密码》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来阅读。丹·布朗成功地把后现代主义技巧融入到传统小说中去,完成了这部雅俗共赏的后现代小说,使一些不经常看小说的人也爱不释手,创造了一个现代小说出版量的奇迹。

[1]伊哈布·哈桑著.王岳川译.何谓后现代主义[C].后现代转折.哥伦布: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社,1978.

[2]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3,3.

[3]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4]丹·布朗著.朱振武,吴晟,周元晓译.达·芬奇密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卢晚晴.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6]石静.传统与后现代的巧妙融合——《达·芬奇密码》的成功解读[J].韶关学院学报,2006,10.

猜你喜欢
圣杯芬奇布朗
达·芬奇 下
你好,我是布朗熊
到中国寻找生命“圣杯”,那个英国男孩得救了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论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生态人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