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京华烟云》中木兰与素云两个迥异的形象

2011-08-15 00:42马雯娜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曾家京华烟云林语堂

马雯娜

(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个性鲜明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散发着长久的艺术魅力。凡是阅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无不为语堂先生的魅力、能力所折服。小说描写了90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女性形象方面。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里,这些女性因社会、家庭、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各自走着不同的人生道路,演绎着不同的人生命运。本文着力分析小说中两个有着密切联系却又在性格和命运上有着很大差别的人物:姚木兰和牛素云。木兰和素云都是富贵之身:木兰生于北京城有名的商贾之家,素云的父亲则是官场上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两人又同为势力显赫的曾家儿媳。然而通读《京华烟云》后,读者无不喟叹两者的命运差别之大:木兰在曾家受到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喜爱和敬重,而素云则最终落得被逐出曾家的命运;木兰在民族危难之际大义凌然,所作所为令人心生敬佩,而素云则制售鸦片、助纣为虐,最终在木兰的帮助和感召之下才幡然醒悟。下面从多个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教育

虽然木兰和素云同为富贵之身,娘家都有万贯家财,但是两者所受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

木兰深受父亲的影响。其父姚思安有着仙风道骨,待人接物都很超脱。他可以把家族的生意完全交给他的内兄冯舅爷去打理;对待自己手中所持有的无上至宝——甲骨文,他可以轻松地将其送给木兰当做陪嫁,并告诉爱女任何宝贵的东西都不会永远只属于某一个人,要超脱;在木兰的母亲去世后,姚思安毅然选择云游四方,把万贯家财都抛在脑后。父亲的这种道家修为深深地影响了木兰,使木兰终生富贵却不为钱财所羁绊,虽有富足的大家族生活却更愿意寄情于山水,荆钗布衣,粗茶淡饭。正是因为木兰从父亲那里获得了这种对待钱财的超然态度,她才能够在待人接物时不以财富为标准,平易近人,可爱可亲。父亲给了木兰道家的风骨,母亲则给了她世俗的智慧。木兰的母亲姚太太是贤妻良母,正是在她的严格教育下,木兰具备传统女性的主要美德——“德、言、容、工”样样赢人:她做的花生羹是曾家老太太最喜欢吃的,“入口即化”;她的刺绣和绘的鞋样漂亮精致,连曼娘都不能及;她为人温顺善良、知书达理、处事精干睿智。作为女儿、儿媳,她孝敬父母、公婆;作为妻子,她宽宏大量、从不嫉妒;作为大家庭的成员,她对上对下谦谦有礼,与人和睦相处。家庭的教育让木兰成为了一个人人心中完美的女性,连林语堂先生都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素云虽同样是富贵之家出身,所受家庭教育却要次于木兰许多。其父牛思道买官,最终得以官拜支度大臣,在北京城是出了名的媚上欺下、鱼肉百姓的贪官。其母马祖婆是一个善于算计、野心勃勃的女人,正是在她的帮助之下,牛思道才得以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在这种家庭环境的浸淫中成长起来的牛素云成了一个趋炎附势、尖酸刻薄的人。在第一次与木兰相遇时她刻意地卖弄自己与达官贵人相熟,以显示自己也是高贵之人:“我昨天在谭侍郎公馆里,谭家大小姐也是不裹脚的,她说军训总部徐公办的女儿也是不裹脚的。”后来木兰出嫁时父亲给她准备嫁妆的大手笔也引起了素云的嫉妒,素云总是寻找时机讽刺木兰,这一行径将她尖酸刻薄的性格暴露无遗。在素云眼中,像曼娘及其母这样的贫穷之人是卑微的、低贱的。

二、博大的爱和自私的爱

正是在上述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和素云对待周围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木兰具有“深情厚爱”,她能够爱。她对祖母、父母、公婆有着晚辈应有的孝顺和敬爱,对荪亚有着贤妻式温柔的爱,对立夫有着情人间炽烈的爱,对儿女她有着不输于任何一个母亲的慈爱,对莫愁、曼娘、红玉、暗香有着姐妹间深厚的爱,对逃难中的孤儿有着悲天悯人的爱,甚至在素云落难时,她也不惜破费一大笔钱来拯救这个人人唾弃的毒贩……她爱自己,爱别人,一句话,她是一个博爱的人。这种“大爱”中,饱含着她对任何一个生命的热爱和尊重。木兰的这种态度和胸怀让任何一个读者对其油然而生敬意。

相反,素云却是一个狭隘、自私的人。她自恃父亲是当朝支度大臣,对待周围的人总是冷眼相看。嫁入曾家后总是将自己摆在千金小姐的位子上,希望人人都能像众星捧月样宠爱着她。对于出身寒微的曼娘,她根本不屑一顾;对于高贵大方的木兰,她又心生妒忌;对于丈夫平亚,她做不到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是颐指气使、脾性乖张。在被曾家一纸休书与其解除关系后,她非但不闭门思过,反而是灯红酒绿、自暴自弃。由此可见,素云确实是一个狭隘、自私甚至是愚昧的人,她不仅不爱家人、丈夫,甚至该如何疼爱自己都是稀里糊涂的。

三、感情与婚姻

木兰和素云在感情和婚姻上虽然都不是一帆风顺,但由于两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花样年华的木兰结识了才华横溢、英姿勃发的青年才俊孔立夫,两个人志同道合、心心相印。但是为了答谢曾文璞的救命之恩,木兰顺从父命嫁给了曾家老三曾荪亚。这种感情上的挫折并没有让木兰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也没有对她和荪亚的婚姻生活造成破坏。她把对立夫的感情放在心灵的一个角落,发乎情,止乎礼,不破坏它的美好,也不让它成为现实生活的障碍。能处理到这种境界,非木兰而不能为也。中年的曾荪亚有过一段婚外情,对待这个一般妇人都会丧失理智,木兰仍然选择了理智对待。她没有歇斯底里地与荪亚争执、吵闹,而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看到木兰对待自己的感情和对待丈夫的婚外恋情的态度和解决方式,我们由衷地对这个奇女子赞叹佩服。

然而素云对待自己感情的处理方式却让读者不敢苟同。同样以千金之躯嫁入曾家,素云不能和老实本分的经亚恩爱度日,总是要求丈夫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和家庭中的其他人关系交恶也使得丈夫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最终,素云不能安分地呆在曾家,而曾家也不能容忍这样一个在外抛头露面、作风张扬的儿媳,一纸休书,使素云成了当时上流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婆家逐出门外是一个奇耻大辱。然而,素云非但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放荡不羁、自暴自弃,与莺莺之流混迹灯红酒绿的风月场所。素云由一个大家闺秀最终沦落为被人鄙夷耻笑的对象,正是因为她对待自己的感情婚姻没有明智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自暴自弃的行径更是令人惋惜。

四、民族大义

在民族大义上,素云和木兰相比也是有着天壤之别。毒品横行之际,木兰及其家人对这种毒害中国人的东西深恶痛绝,强烈抵制。然而素云却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在日本人的胁迫下干起了制售毒品的勾当。虽然被木兰的弟弟阿菲抓获后,素云受到姚曾两家人的教育和感召,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最终以一死来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但她的最终形象只是止于停止犯罪、幡然醒悟,停止为日本人做小卒而已。某种程度上,木兰和她之间仍然是救赎和被救赎的关系。

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中华民族经受的磨难与日俱增。面对家国危难,木兰的视野不断扩大。她由一个原来只是关注大宅门内如何修身、如何养性的普通妇人逐渐转变为以国家危亡为己任的战士。虽然木兰不曾上战场扛枪打仗,她却在自己的位置上尽最大的努力。大女儿阿满已为国家牺牲,家中唯一的儿子也被木兰送上了战场。虽然也曾经担忧一旦儿子丧命,自己将会无法承受再次失去孩子的悲痛,但木兰最终战胜了小我,甚至在后来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不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誓不停战!”在由杭州迁往内地的路上,木兰拿出食物接济孤苦无依的孩子,照顾路边即将生产的孕妇,并且帮助她养育刚刚生下的孩子。在后来的行程中,木兰又接连收养了许多孩子,让他们不受寒冷饥饿的侵袭。这样的善举让木兰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一个普通的母亲,而是一个有着无疆大爱的人。在民族危难之际,木兰用自己的行为感召着周围的人。正如同行的车夫所说:“全中国若都像您这样,日本对咱就无可奈何了……”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先生塑造了木兰和素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儒雅大方,一个尖酸刻薄;一个心怀大爱,一个自私狭隘;一个聪明睿智,一个糊涂愚昧;一个义薄云天,一个助纣为虐。可敬可爱的木兰让读者佩服赞叹,可恨可惜的素云让读者叹息扼腕。

[1]林语堂.京华烟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M].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

[3]林语堂.八十自叙[M].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90.

[4]林淑娴.从姚木兰看林语堂的女性观[J].台州师专学报,1999,21,(2):24-26.

[5]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曾家京华烟云林语堂
曾国藩的“愚笨”
曾家山秋日行
湖南锈才的诗
探访林语堂故里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