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2011-08-15 00:42葛稳罡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李冰都江堰散文

葛稳罡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淮安 223300)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特点,学习对比手法应用。(知识)

二、把握作品构思,培养阅读散文能力。(能力)

三、体味语句含义,提升审美赏析素养。(素质)

四、学习李冰精魂,树立忠于职守观念。(德育)

教学重点:

学习对比手法的应用,体会本文的构思立意;

培养实践创新、忠于职守、服务人民的理念。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体味语句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手段:

借鉴中国画技法,以“勾、染”、“皴、擦”、“点、润”作为流程,以带问泛读品读讨论、发散思辨、启发点拨、师生探究等为方式,以多媒体应用作辅助。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勾、染”环节

(一)检查预习。(2分钟)

1.以问题来检查,触发学生初步感知都江堰及文化散文的特点。(问题制作于PPT1)

根据预习谈谈你对都江堰的认识?

大家预习后发现此文跟本单元其他散文有何不同?

(二)导入新课。(3分钟)

1.谈话导入:让一两位同学谈谈:你最喜欢的名胜古迹是什么?喜欢它的理由。

2.教师点拨: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它们身上负载着某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存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宗教虔诚的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传承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毁坏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3.展现都江堰图片,播放PPT2。

(三)展示目标(见PPT3),提示重、难点。 (2分钟)

(四)背景介绍。(3分钟)

1.作者简介,初步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播放PPT4)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前期主要从事戏剧理论、戏剧史、艺术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作散文,结集出版的有《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等。

余秋雨散文风格独特,影响巨大。这种独特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历史人物、自然、社会、理性与感性交融在一起。由于其散文大多是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反思,故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2.都江堰简介,初步感知都江堰。 (播放PPT5、6、7)

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此地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李冰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内外两江,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无火药情况下将山体凿出水流通道)流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分洪减灾了,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连续使用,至今仍发挥巨大的效益。每年都有不少中外游来此观光,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他们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物理学回旋流的理论。

二、“皴、擦”环节

(一)带问泛读(8分钟)。

1.泛读课文划出各部分中你认为最重要的语句。

2.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你划出的最重要的句子。

解决情况:(播放PPT8)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都江堰的水势

第三部分: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李冰父子的评价

第四部分: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李冰父子的影响

(二)品读讨论。(12分钟)

1.请同学们品读课文,通过讨论找出文中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的?

2.讨论:在众多方面的比较中,哪个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解决情况:(播放PPT9、10)

作者从修建时间、拥有规模、占据时空、社会功用、延伸举例、外观状况、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长城的修建劳民伤财,都江堰的修筑造福于民。这不仅因为其他诸方面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章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作铺垫。通过比照两大工程的社会功用,作者的见解得到了明确表达:“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补问: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是对都江堰的价值有力支撑?

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中国才有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像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3.品读关键词语,讨论分析都江堰水流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决情况(播放PPT11)

踊跃、喧嚣、比赛、飞奔、咆哮、恼怒、撒野……强悍的一面;

规矩、乖乖、驯顺、没有一滴水溅错方位、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驯顺的一面;

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点拨:

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目的:第二部分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4.文中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外,还有别的方面对比吗?都比出了什么?

解决情况(播放PPT12)

将李冰与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的人格魅力;

将长锸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对比,比出持长锸者的忠于职守;

将治水经验与厚厚的典籍作对比,比出治水经验的长久生命力。

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和李冰筑堰的指令对比,比出以民为本的价值。

5.重点品读:“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解决情况(播放PPT13)

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就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依赖。而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才能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显示李冰注重实践、脚踏实地、以民为本。

三、“点、润”环节

(一)发散思辨。 (10分钟)

1.从“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引发思考:李冰筑都江堰2000多年来一直守住了岷江水,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却没有守住大秦王朝,秦王朝很快就完了,你如何思考?

2.思辨“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地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这句话。

3.思辨“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句话。

(二)教师点拨。 (2分钟)

1.知识点拨:“守”是个会意字,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寸表示法度。合起来表示在屋里掌管法度,也就是官吏的职责,职守。李冰是太守,故曰:“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思维点拨:可联系《过秦论》、《阿房宫赋》思考。

预期:为民造福,“守”住民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

2.点拨:结合历史兴亡、战争侵略、自然灾害、生态环保等思考

预期: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3、点拨:结合自己的价值观、本职岗位等谈人生定位。

预期:守住自己的本职,服务于人民。

——职教的宗旨

(三)互动总结。 (板书设计)(2分钟)

文化散文%%多元透视%%发散思考%%文化内涵

对比作用%%对比鲜明%%全面深入%%彰显主旨

李冰精魂%%实践创新%%忠于职守%%造福于民

启示我辈%%爱岗敬业%%科学发展%%服务人民

四、布置作业

掌握文中新词汇;进一步品读文章,体悟含意隽永的语句;完成“阅读赏析训练四”。(1分钟)

猜你喜欢
李冰都江堰散文
李冰湜作品
拜水都江堰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千古奇观——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