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1-08-15 00:42陈宇鹰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馆员利用文献

陈宇鹰

(南通职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通 226007)

1.当前的环境与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做到:读者得到想要的文献,文献能够真正为读者所用。也就是说,满足读者需求不能只停留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上,还应该保证文献能够被读者理解和利用。只有读者利用获得的文献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算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馆员需要面向读者,为促进读者认知和理解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建立起平衡的文献信息生态环境。

1.1 当前的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都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密切相关,图书馆也不例外。当前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向“信息技术”发生转移,很多文章的关注点都是知识创新,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如虚拟咨询平台、知识库和专家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等。信息、情报等是图书馆学者们使用频率较多的词汇,而图书馆学曾经十分重要的概念“图书”,目前已被取代,最基础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反而被忽视。实际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使之充分发挥效益仍然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里所说的文献,包括图书、声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等。

1.2 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提出问题是影响后来思想最有效的方式。[1]只要人们能够有意义地提出问题,那么探讨它们就是值得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在复杂的图书资料中,只要编排程序得当,利用计算机进入工作,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找出所需资料。这样在使用上,缩短了劳动时间,省去了查书目卡片的麻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倚重计算机技术,在现实情况中反而削弱了图书馆本身的专业性。其一,馆员如果无缘从事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面的工作,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因为行业性的专门知识单元只能主要依靠实践来积累和获得。[2]其二,馆员以前要对新书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类表,判断类别归属,要熟悉文献著录标准;文献分类标准;要协助检索;要跑库……如今,已被书商代工和自动化所取代,因此馆员们这方面的业务知识也生疏了。久而久之,馆员的业务素质就随之降低了。只有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拥有了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可能性,馆员们才会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书馆本身是依靠拨款的非营利性单位,图书馆对于书商来说又是具有很高效益的组织。图书馆利用组织的优势提供了使书商远程进行文献加工的现实。一般来讲文献加工是由出价最低的书商承包的,而书商是逐利的,肯定要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仅举一例:检索点选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充分性原则。“凡文献特征具有检索意义,都应该尽可能提供检索点,以满足书目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的需求”。[3]可是目前在分类排架时没有用著者号而是用分类种次号(流水号)的图书馆有不少,著作号比分类种次号更能方便读者检索,这是毋庸置疑的。如:I247.5(中国建国后的新体长篇、中篇小说)书,即使一般的学校图书馆也有四千来本,那么这四千来本就成为了一个类,等于不分类而著作号相对于流水号来说多了一个检索点,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因为同类性质的书不能两属。这在现实中也是时有发生的现象,图书馆必须有补偏救弊的措施才能保证质量。

浮伪之习,几乎一有新知识兴起,就会在图书馆方面文章上体现出来,诸如“数字图书馆”分析、诠释知识管理、布鲁克思情报学体系、图书馆知识创新等,不一而足,难脱“追风少年”“移植仿似”之嫌。我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只是停留在无穷知识层级的某一个层级上,就好比小学生知道5-3=2,而对3-5=?不明所以。因此像“中图法”这样有其严格的科学规范,是由图书馆的专家们缔造完毕的知识,馆员们一般不会撰写有关这方面的论文。

注重先进设备的使用,忽略基础性劳动,也是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我认为图书馆已步入多元时代,既有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等电脑网络的新技术,又有馆员协助读者到书库查找文献。读者有时在不经意的浏览中“意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有时一本书对某位读者的价值只有一页甚至几行字,只要看一下就够了。相当多的读者就喜欢这种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把整个阅览区旁当成大书房的氛围。有人对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认识过于褊狭,过于直观地看待“应用”,甚至将“应用”等同于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使用先进设备的馆员的价值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转移、淡化、磨灭。试想,如果每位馆员都向往使用先进设备的“高级”工作,那么谁来从事基本工作,这将会导引出负向的组织气氛。其实正是劳动者创造了价值,活字印刷这项划时代的技术,就是常常身穿蓝色布衣往返于工作坊的56岁的毕昇发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有着严厉的批判:“中国劳动者大多属于贫困阶层,没有基本的尊严,当一个民族对劳动者缺乏起码的尊重时,这个民族早晚会受到惩罚。”[4]中国一直就缺乏西欧从中世纪以来那种强大的上层劳动者,而正是这个阶层对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形态的科学技术其载体是文献,文献形态的科学知识技术具有抽象性,其只能是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直接成为使用状态,因此图书馆员的参考咨询和知识导航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馆员不仅要能够操作先进设备,为读者开发利用文献资料服务更是重要的专业技术。美国图书馆学家毕晓普(W.W.Bishop,1871—1955)对图书馆工作者霍普金斯能记住首批60万册书的每个书名而赞不绝口:“他说这种特殊才能有助于提供特殊价值的参考服务。”[5]难道霍普金斯不是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吗?哈伯德(Hubbard,E)说:“请不要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有用才是伟大的真正尺度。”[6]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就必须有尊重所有劳动、尊重所有劳动者的观念。

2.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2.1 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要做好图书馆工作,馆员们必须一致行动;而要一致行动,馆员必须对图书馆工作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目的。如果没有理念,那么图书馆的工作就会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

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观念力量的显现取决于诸多因素,但首先取决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观念源于现实,观念也可以改造现实。中国加速儒学社会化得益于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受惠于15世纪谷腾堡(J.G.Gutenberg,约1394—1468)改进后的活字印刷,快速传播观念的需要使得有线电、无线电、网络迅速产生并壮大。

观念在图书馆组织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图书馆在观念上达到什么水平,决定它在工作上可能达到的水平。每一个图书馆都要有一个立脚之本,找到一个基点,这就是提升咨询服务。

2.2 图书馆文献开发利用的观念。

探讨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观念首先要澄清:谁是开发和利用文献的主体?说到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很多人就认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方便读者利用,或者通过开发,实现文献价值的增值。有的图书馆学者认为,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多层次开发、深加工整理,把收藏在文献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其中有聚变性开发,即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内容和同一主题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发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一种新的文献信息产品,如专题目录、资料汇编、文摘索引等;有再发性开发,即对知识进行整理、统计、作图、编辑、分析、研究,以便整理加工知识,创新出新的知识,形成再生产品,如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等等。多年来听到的或看到的有关文献开发的书和文章都是这样宣讲,真是千人一脑、万人一腔。我认为这是对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极致理解,显然不切实际。用高不可攀的标尺来衡量鉴定相对事物的差异是将相对概念绝对化了。试想若把两米定为人类高矮的标尺,那么当今世上便没有多少人称得上“高个子”了。实际上,绝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也不是集合所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超人,而有价值的专业性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大可能做好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计算机等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

揭示性开发利用工作是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得最好的工作,即编制完善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而所谓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是一般(现实中的)图书馆和馆员所做不了的,因为馆员们通常达不到此专业专家的水准,难以做出有价值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的知识产品。如果做出了此类产品,也就是像当年的“大炼钢”,从不现实的假定出发,从而使图书馆的运作不能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图书馆馆员要树立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是点燃图书馆员自动自发认真工作的火种,它不但是奔向理想顶点的一盏指路明灯,而且是前进路上最有用的动力源泉。

3.制度建设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制度是确保图书馆服务品质的支撑。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酒店里的一位员工接到一位客人的电话,说自己不慎在酒店遗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时从祖坟上带来的泥土,这包泥土对于他来说非常珍贵。这位员工翻遍酒店所有的垃圾袋,最后找到了那包泥土。[7]

这个故事,意在突出员工的敬业精神。可是在正规酒店就绝不会发生需要翻遍所有垃圾袋才能找到一包泥土的事情。因为酒店有规定,在客人退房后,发现客人遗落的东西,一律要保存。

同样是对待客人遗落的物品的问题,两相比较,前面所讲的那家酒店员工的表现诚然让人感动,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管理并没有做到位。这个事情也能给图书馆的管理者一些很好的启示:第一,只有制度化,才有规范化和专业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到位和高效。第二,当问题出现时,如何快速解决?举例来说:对于书库图书膨胀问题,图书馆员考虑的,可能是现在如何解决它,是倒架抑或是下架;图书馆管理者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彻底解决它。做好测算规划,要根据书库的种类,是基本书库、辅助书库,还是特藏书库,合理配置书库面积和人员,彻底解决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让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因此,制度是保障服务品质的首要前提。

3.2 制度是促进总体馆员能力充分发挥,全面推进图书馆工作的保障。

任何认识主体,在某一具体时期,其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认识有限的客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化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呈现出日益分解的趋势。这一趋势是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加强的。整个工作过程已经不是单个劳动者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众多的劳动者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工人”来完成的。图书馆工作同样如此。蚁群能建造蚁山,然而单独一只蚂蚁却不能。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船行局(NASA)能将人类送到月球,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单独做到。这清楚地表明,系统层次的行为要比任何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更加复杂。十个人由于各自专门从事不同的工作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而一个人独自做每天只能生产几枚针。[8]

对一个图书馆来说,不能强调一部分功能,忽略另一部分功能,否则将导致图书馆的总体不平衡。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软件才是技术,这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偏见,日本的松下公司非常重视团体的凝聚力,每个员工在他工作的领域内被认为是“总裁”。[9]

团队的咨询与个体馆员的咨询是不一样的,个体咨询基于个人智慧,集体咨询靠合作、依靠团队。馆员如果只懂日语方面的知识,那么当读者需要财会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不能接受咨询了。但团队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一个团队里,既有馆员因为懂财会可接受读者财会方面的咨询,又有馆员因为懂计算机还可接受计算机方面的咨询;个体咨询是一种个人自然行为,团队咨询是在专门化、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个体咨询过程主要是“拍脑袋”,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团队咨询则要有科学的程序。

团队馆员就是有着互补技能的图书馆员为着共同的目的——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一系列现实的目标并通过共同努力而达成。团队合作可以使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达到比图书馆单个工作之和大的效率。

3.3 制度是图书馆员掌握知识与科技,提供支持的组织保证。

知识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自动更新与淘汰。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在成就和时间上具有难以预见性。技术则是有明确目的和严格的计划性。[10]美国科学家波拉尼(M.Polanyi)在《知识论》中指出知识分为可言明的知识和未可言明的知识,前者可以相互转达,是一种能直接记忆的,它是完全可分享的,因而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借用叔本华的比喻:这种知识不过是探索者留下的足迹而已。[11]因此,只要符合人们接受知识技术的客观规律,就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使大众都能掌握。

学习是最不容加以阻碍的事情,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条足够曲折与艰辛的路。首先,据苏格拉底的说法,真正的阅读是必须教才能会的,单单读过并不一定能体会书中的智慧。[12]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在自学中不理解的时候也常常会辗转牵附,最后自己认为通了,这种错误最容易犯也最隐蔽,叫做臆断附会,后来听了讲课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其次,馆员个人的学习往往受到局限,也就是说馆员个人能获取的关于图书馆新知识技能的范围十分有限,常常难以涵盖重要的信息。所以说,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识,一定要依靠制度来培训。

任何一个行业最核心的知识是它的方法与工具,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新设备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经分析过物化态技术,他认为:“机器、机车、铁路等,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人类意志驾驭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3]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截至2005年,企业花在员工培训的费用已达114亿美元。[14]科技越发达,对馆员劳动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我主张用组织的能力为图书馆的业务知识编码,目的是使图书馆这个机构的知识更容易被需要它的人——图书馆员、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就知识进行归类,如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知识、中图法知识等进行层层解析,步步示范使用过程,细化到每个操作动作,就一定能掌握,知识是最有活性的要素,用知识可以产生具有质的飞跃的服务层级。因此说,制度化的正规的培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专业化的图书馆职业包括三大活动领域:实践活动、研究和教育。[15]依靠团队合作、让图书馆研究者去丰富和发展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指导图书馆实践;让图书馆学教育者负责传授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行业精神;让图书馆员们专心地按照图书馆的业务标准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图书馆自身的更新促成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员的我们在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保障下都能平等地共享图书馆科技进步的福祉,都能与图书馆的发展保持一致,这便是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状态。

愿我们图书馆馆员们都拥有着更加崇高的责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掌握知识服务的理念,不断努力改进自己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1][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

[2]谭华军.知识分类:以文献分类为中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8.

[3]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1.

[4]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30.

[5]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85.

[6][美]哈伯德著.赵立光,艾柯译.致加西亚的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55.

[7]吴甘霖,邓小兰.制度比敬业更重要[J].报刊精粹,2011(4):9.(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做最好的中层》).

[8][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9.

[9]邢延国.卓越管理的88个黄金定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139.

[10]王文华.钱学森学术思想[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07:55.

[11]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2).

[12][法]卡里埃尔,[意]艾柯著.吴雅凌译.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M].桂林: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5.

[13]杨德才.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与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61-368.

[14][法]德普雷,肖维尔著.刘庆林译.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96.

[15]Eisenbeis K.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fession and discipline.ln:Pemberton JM, Prentice A ed.lnformation science: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text.New York:Nedl-Schuman,1990:154-170.

猜你喜欢
馆员利用文献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