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学理念下政治教学问题的设置

2011-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良性冲突设置

李 菁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中能够获得什么。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有效教学,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切合学习实际的并且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条件。如今,教师组织学生、指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已经成为“时尚”,但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设置,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应是教师首先思考的。为此,我对课堂问题设置的体会如下。

1.问题设置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去追求“轰动”效应。

在课堂探究中,有些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脱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考虑问题设置的“价值”,或者只是考虑能否“一石击起千层浪”。例如:某老师在组织初二学生学习有关见义勇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章节,选择了某位司机在制服抢劫乘客的歹徒过程中,使数名乘客受伤,歹徒也逃脱,事后受伤的乘客要求司机赔偿医疗费的材料为背景,设置了两个问题:A.司机的行为是不是见义勇为的行为?B.司机是否应该赔偿医疗费?课堂讨论热烈,甚至争论不休。这个问题确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但与教学目标要求甚远。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义,以及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显然,上述师生的讨论脱离教学目标,并占据大量教学时间,影响了任务的完成。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教学目标,组织和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置过程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先考虑其他方面的“轰动效应”。

2.问题设置需要创设一个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借鉴书上的事例,有时就会缺乏与学生讨论的契机,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意识。如:高二哲学常识《事物发展的原因》一课中,我曾经用鸡蛋孵小鸡的例子来创设情境,但结果并不理想,因为没有学生见过鸡蛋孵小鸡的过程。其实我们可用的现实中的事例很多,例如“神舟”七号试飞成功的原因,就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内因当然离不开国内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科技人员与宇航员的共同努力;外因就是美国、前苏联已经在上个世纪完成了宇宙飞船的试飞,可见世界各国加快了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和利用,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所以,政治教学也要与实际相符与时代共进。

3.问题设置时可发挥良性冲突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建设性作用。

良性冲突(亦称建设性冲突),是指一种探究目的一致而手段或者途径不同的冲突,是建立在合作交流基础上的冲突。因此良性冲突可以营造平等交流、坦诚相见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师生的思维创新碰撞和思维创新,激发学生开展良性竞争,提高综合素质。为了有意识地形成良性冲突,合理利用好良性冲突,不妨尝试几种做法。

(1)求同存异

善于求同,就能够为良性冲突的发生和合理地运用良性冲突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和基础。而求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沟通,通过真诚的沟通,了解对方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目标倾向等,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拉近双方距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更多的会产生彼此间的欣赏和承认,双方会为同一个目标而奋进。

允许求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心世界、内在感受,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方式和结果、思维方式和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政治教师要努力营造鼓励冲突的氛围,尊重不同的观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表达不同意见、提出不同方案的权利。对有关问题的探讨和解答,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创性的思考角度,允许学生存疑,允许学生争论。对于冲突过程中出现的少数人的意见、观点不要轻易地否定批判、指责埋怨甚至讽刺挖苦,要用欣赏的心态和眼光去对待,并注意分析和思考学生间引起冲突的原因,而后加以引导转化。

(2)竞争

有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沙丁鱼不爱活动,被放入鱼槽后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很少有人能把沙丁鱼活着运进港口,因而利润很低。然而有一名渔夫却总能带着大量活鱼回到港口,这引起人们的好奇。原来,这名渔夫采用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他在载有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几条鲶鱼。鲶鱼以鱼贝为食,四处游动,进入鱼槽后,就逼迫沙丁鱼游动,使其不易缺氧死亡。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鲶鱼效应”,其实就是要注重竞争的作用。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是一场辩论赛,在设计好合理的规则范围内,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如在一堂政治课中讲到劳动保障制度的建设的问题时,我就其措施让学生进行讨论,很多同学就现实中的例子发表了观点,并且就例子进行辩论,讲出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方法。

4.启发学生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中一般都是由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套路”去探究。但我认为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设置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设置问题,是课堂互动的需要。没有课堂互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但课堂互动应该包括师生互相启动,除了教师要设置问题启动学生思考分析外,学生也要作为启动的一方,学着询问、反问,启动教师和其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设置问题,有利于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以往的课堂中形成的固定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只练就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更加不可能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许多学生没问题,学习效果很差。

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敢于提出问题以后,又常常会碰到“难点”而“卡壳”。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卡壳”现象?教师不妨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告诉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信心去克服思考中的障碍。另外,教师不能以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为满足,应当进一步诱导他们升华、提高,既肯定他们积极思维的长处,又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有效地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课堂探究的主要活动。让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让学生回答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这时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进入了新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思考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能“主动出击”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这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全面发挥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思维分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都与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有紧密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探究中,要非常重视用新的理念指导问题的设置,将问题设置作为贯彻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良性冲突设置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