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011-08-15 00:42艾金枝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有效性历史探究

艾金枝

(汕头市金山中学,广东 汕头 515073)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1]基于多年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立有效探究任务

确立有效探究任务,指明探究目标,明确探究内容,是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确立探究任务时,务必注意如下几点。

1.依据教学目标确立探究任务。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教学目标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可以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理应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依据教学目标,遵循主体性、开放性、多样性、渐进性、生成性及激励性等原则,分析并确立探究任务,确定探究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探究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是实施有效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确立探究任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意义学习论的创始人奥苏贝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知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道:“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研究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具有的先备知识,配合之以设计教学,从而产生有效的学习。”[2]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离不开原有知识储备的支持。新知识只有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才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并接受。如果新的知识及探究任务,超出了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经验,则学生很难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极易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探究学习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探究活动很难坚持下去,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历史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确立探究任务,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探究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

随着高中生见识的不断增长及知识面的日益拓展,他们不再对所有的探究任务感兴趣。过于熟悉、没有新意的探究任务不仅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而且会使他们感到无聊乏味。相反,依据巴甫洛夫的观点,新异刺激、富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能够激起一个健康正常有机体(学生)的原始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引起他们本能的无条件的探究反射。这是有效探究学习的发生所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因此,确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颖性的探究任务,对于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非常关键的。

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布卢姆)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乔建中老师指出[3]:有效教学研究所面对的现实教学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主要成因不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行——即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学生的情绪状态不佳——即“愿不愿”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愿不愿”学习的问题始终是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和难点。“愿不愿”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而学习态度又与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因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使学生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绪,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探究欲望及探究兴趣。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感知和建构知识的探究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必修(II)《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及具体措施等,我先借助漫画《新政医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结合漫画的情景逐步提出以下问题:“漫画中的医生指谁?病人指什么?”“这幅漫画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新政医生(罗斯福总统),你有何良方?为什么?”结果,从看到漫画那一刻起,学生们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家竞相阐明自己的观点,部分独到的见解还博得大家的掌声。课后,大家一致反映这堂课学得很开心,很有收获。

当然,提出的问题要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要明确具体,切忌太大、太宽泛。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社会阅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有限,大而宽泛的探究问题不仅会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而且容易使学生不知所措。而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则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问题越具体,方向越明确,越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其次,问题要具有挑战性、新颖性,难易适度。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学习的任务如果适应学生的需要,切合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既不过难过深而够不着,又不缺乏挑战性、新颖性而使学习者感到乏味或疲惫,学习也才更为有效”[4]。随着高中生见识的增长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过于简单或者缺乏挑战性的问题难以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太难的问题又容易让学生产生退却的念头。而具有挑战性、新颖性的探究任务往往比较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创设历史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的过去性使我们无法直接地感知和体验历史。历史是无法单凭逻辑推理去理解的。缺乏细节的讲解,没有亲身体验的历史事件,更是让学生感到历史遥不可及、枯燥乏味,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狄尔泰说,体验是理解历史的关键。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生活情景,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让历史事件变得有血有肉,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2010上海世博会将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以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清晰再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繁华热闹的历史生活情景。在必修(II)《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该视频引入课堂,作为探究宋朝城市生活状况的历史生活情景。学生由此获得了丰富而真切的宋朝城市生活的情感体验,探究兴趣大增,高效完成了探究任务。

3.引入现实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将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悟历史,从而达到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而且赋予了学生探究活动一定的生活意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探究兴趣。因为儿童对切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且“儿童学得最好的是那些与解决实际问题有联系的东西,或者是那些同某种积极兴趣有关的东西”[5]。

2003年,美伊战争爆发,英国首相布莱尔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那一年,在学习必修(I)《渐进的制度创新》时,我将该事件及时引入课堂,作为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的现实生活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对于布莱尔的这一举动,内阁成员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2.如果女王反对,布莱尔会不会因此而撤兵?为什么?3.如果议会极力反对,结果又会怎样?”结果,由于该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本堂探究教学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建宽松的探究环境

创建宽松的探究环境,提供充分交流与表达的机会,是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只有学习者感到安全,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他们才会不怕‘露怯’,不怕‘幼稚’,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真问题,才会主动地参加讨论、探究或体验”[6],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活动。这样的探究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不同的探究小组或学习团队在宽松的探究环境中自由发表见解,充分表达意见,分享探究心得,相互倾听,相互质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利于学习的深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四、适当指引

思维能力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使高中生的探究活动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历史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指引,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1.方向引导。

教师除了要在进行教学之前确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目标引导,防止学生迷失方向,让学生始终有一个方向感,从而确保探究活动始终处在有效的范围之内。例如,2011年度上学期,在探究“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与中国内阁制区别”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明显地偏离了探究方向,将注意力集中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上,而忽视了对制度特点的比较,浪费了不少探究时间。在我的提醒下,他们才回归主题。这表明,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老师及时的方向引导是必要的,否则探究活动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方法指导。

由于探究经验不足,再加上不同类型探究问题的探究方法往往又不一样,因此,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例如,怎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怎样鉴别史料的真伪,怎样提取史料的有效信息,怎样评判史学观点,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虽然这些问题都是历史学科的常见问题,但是在学生掌握此类问题的正确探究方法之前,如果没有得到历史老师的指导,探究任务就很难在既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我经常遇到学生盲目探究或者探究时考虑问题不周的情况,其原因多半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不同探究类型问题的探究方法有关。

3.适时点拨。

高中生在知识经验及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一些困难。对此,历史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给学生一些启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既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将探究活动进行下去,又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及探究兴趣。

4.适度控制。

由于中学生的自制力有限,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新奇的或意外的事物分散注意力,以致浪费探究时间。因此,要保证探究活动的方向和效率,历史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控制。既不能让学生完全地放任自流,听任学生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又不能把学生控制得太死,使学生失去自主性而成为教师的配角。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基于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上述四点浅见,旨在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恳请各位专家指正。

[1]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35.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9.

[3]乔建中.知情交融:教学模式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5-7.

[4]何善亮.论有效教学的实践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0,(5):20-26.

[5][美]蔡斯著.李一平,陆忻译.课程设计:有代表性的模式[A].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00.

[6][美]Dale Scott Ridley,[美]Bill Walther著.沈湘秦译.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该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课题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索”(立项编号:2009tjk04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有效性历史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历史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