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

2011-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1年2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历史

李 娜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广东 广州 511400)

自2004年秋新课改实行开始到现在已经摸索、实践了七年,在七年的改革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教材的编排、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运用新课改相关理论做好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究竟变了什么?

此次新课改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同样面临诸多改变,主要包括课程方案、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

(一)课程方案: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在旧的高中课程体系中,指导教材编写的基础性文件主要就是《历史教学大纲》,而大纲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教学的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要求,二是对教学的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①在这种严格的课程规划限制下,教材的编写不仅千篇一律按大纲来,而且严重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变成了照本宣科、按大纲亦步亦趋的“木偶”。而新课改实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则极大地放宽了对教材版本的限制,真正实现了“一标多本”,现行的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都可以根据新课标要求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和各取所需的具体安排,这就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教材:从编年体通史到专题形式的教材编排方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编年体通史的形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有利的一面是时间线索清晰、便于记忆,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容易导致师生的唯“背”是从,再加上详尽的大纲知识点要求,教师只能是每课讲明知识点、点到为止。现行的教材则打破了这一传统,大胆借鉴国外的专题形式的教材编排方式,其中高中基础年级教学涉及两大专题即必修一政治制度史和必修二经济制度史,而每个专题中又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纵向线索中涵盖了中国古代早四个有显著特征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从横向上第二单元紧接着就以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做到了类比,截取具有代表性的古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罗马法。

(三)教育理念: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处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而现行的新课改突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 “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讲授者、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同时学生由原来的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寻者、积极学习的状态。

(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授—接受”到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传统历史教学大纲的限制下,教师多采用的是“讲授—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新课改强调转化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行的诸多教学模式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较多地被应用于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中,这种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是教育改革时代性的体现之一。

(五)评价机制:由单纯的成绩评价到多元化评价机制。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学生的法宝”这一句俗语相信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经历过的学生应该都很熟悉,这恰恰反映了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一个悲哀所在——成绩成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何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二、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教学面临如上所述的诸多变化,下一步将如何应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一)认真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高中基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时及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最好采取一定的形式(如学情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学情了解。如开学时可以针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情况、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期待等多方面进行调查,从而在今后的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而在高一学生入学后半个月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接受度及意见建议进行调查,以便及时了解高一新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适应情况,更有利于自身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师生的双边良性进步。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转换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阅读杂志、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动态,广泛涉猎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认真研读新课标精神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珍惜每一次教研、参加教学比赛、听课、讨论的机会,可采用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札记等多种形式积累教学经验;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做到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轻松驾驭课堂。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特殊转型期特点,教师可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以有利于高一学生的学习。

(三)明确师生角色定位,还课堂于学生。

新课改强调一个核心教育理念就是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转变传统的角色定位观念,改变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但也需要注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实现有效教学,如我们在采用问题探究模式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因为“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教学资源。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渗透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如在高一历史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讲授中,我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讲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目时,在教学资源上我采用了文字史料、历史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即:“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什么形势?”然后让学生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结论,由此引出基本史实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目的。而在接下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上,我采用的是学案教学,由于课前发了预习学案,针对内容一块我在课堂上检查学习情况及重点解释重点概念即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灵活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我认为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引导教育改革的方向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之所以师生如此重视分数,这和传统的评价机制密不可分。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定性评价的唯一标准,这当然会引导学校教育的方向会偏向对学生考试成绩。而现行的新课改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了突出地位,在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仅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历史制作等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参考中,这不仅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在积极地努力,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正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学生们学习得更加主动了,教学也不再那么单调,但与此同时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基础年级历史教学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课改存在被“形式化”的现象。

自2004年新课改推进以来,各地区学校也在不同程度地倡导新课改精神,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学校间重视程度不同等)造成新课改在一些学校演变成一种形式化教学,存在“课堂教学‘穿新鞋,走老路’……广大教师在观念与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之间有落差,教师只模仿新学习方式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④的现象。

(二)基础年级教学面临一定课程安排上的限制。

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对高一的历史教学任务要求是完成必修一、必修二两本书的学习,实际上这个教学任务是比较重的,因为高一学生原有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较为抽象、知识点较为多的必修一、二实际上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左右为难”,一方面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留点时间给学生,另一方面面临着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一些教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的老路上去。

(三)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非常陌生,一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高一历史学习阶段大大降低学习难度,甚至重点抓住一课的几个知识点讲解而已,而与此同时一些老师也认为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一课内容又拓展了很多,造成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我认为对高一的学生而言,在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上不宜要求过高,应该在以基础知识为重的同时,渗透一些学法指导,如如何分析史料,如何解答历史材料题、选择题,等等。

总之,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认清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基础年级教学的变化,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新课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好高中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是新课改时代性的要求。在这种大时代的背景下,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这场划时代的教育改革。

注 释:

①高凌飚,陈冀平,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9.

②高凌飚,陈冀平,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55.

③凌菊珍.浅议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2、3.

④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9).7.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凌飚,陈冀平,黄牧航.历史教学与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编.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袁兆桐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历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凌菊珍.浅议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2、3.

[6]吴永军.我国新课改反思:成绩、局限、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9).7.

[7]王万斌.浅谈新课程中师生角色转变.才智,2009,9.

[8]范从华.高中历史“问题一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1、2.

[9]荀瑾.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评价机制的探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新课改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