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角度分析《潜伏》中主要人物余则成的性格

2011-08-15 00:45刘陈艳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关键词:潜伏听者准则

徐 虹 刘陈艳(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从语用角度分析《潜伏》中主要人物余则成的性格

徐 虹 刘陈艳(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红色谍战剧《潜伏》在全国创造了高收视率,其成功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此从语用角度对《潜伏》中的对话片段进行了分析,其中运用了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理论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从而反应了《潜伏》中主要人物余则成的性格特点。

语用学;潜伏;主要人物性格

哲学家维特斯格斯坦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语言使用者只有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才能“玩好这种游戏”。语用学就是把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和它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研究这些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交际价值。在语用学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也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常常体现出的理论原则:会话含义理论及关联理论(The Relevance Theory)。红色谍战剧《潜伏》让人久久回味,原因之一就是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主人公余则成在剧中对语言的“把玩”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此从语用角度对主人公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进而反应出主人公余则成鲜明的性格特征。

一、会话含义理论及关联理论(The Relevance Theory)

(一)会话含义理论

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有Grice的合作原则及Levinson会话含义三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具体来说,合作原则是要求每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是方向。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的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质量准则(Qualitymaxim):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的词语及歧义,说话要简约有条理。这四条中前三条与人们在交谈时“说什么”这个问题有关,第四条与“怎么说”有关。但这四条准则毕竟是几条约定俗成的规约,不同于严格的语言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有时候说话人面临着一种冲突,就必然会违反其中的某条准则。[1]

Levinson认为会话含义的理解和推导可以根据三条原则:数量原则:对说话人而言,自己陈述的信息不能弱于自己所知道的程度,除非陈述与信息原则相抵触;信息原则:对说话人而言,说得要尽量少,也就是只提供实现交际所需要的最少的语言信息;方式原则:对说话人而言,不要无故使用冗长隐晦或有标记的表达。[2]

量的准则是在Grice讨论合作原则的过程提出的四个准则之一,也是Levinson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根据量的准则,说话者应该为了当前的交流需要而提供与必需等量的信息,也就是说,要不多也不少地提供所需的信息,这是人们正常说话和思考的方式,所以当说话者故意跨越量的准则的边界,此时的信息就会成为有标志性,而引起听者进一步思考背后的原因,比如,说话人公然地不执行某一条准则,也就是说说话人知道自己违反了一条准则,同时他还想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一条准则。Grice把这种违反称为对此准则的“藐视”(flouting)。当说话人“藐视”一条准则时,听话人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是认为说话人在说谎,或认为说话人说了些不相干的话,总之,他可以认为说话人没有遵循合作原则,因而他也没有义务遵循合作原则,最终导致交际中断。[3]

(二)关联理论(The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是1986年由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交际的角度提出的。关联原则是由两个笼统的原则组成: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从认知原则来看,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以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关联原则来看,任何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其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话语本身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使听者对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作出合理的推理,从而达到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与反应。关联理论之所以可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综合现存的所有假设而积极地进行猜测和推理,因此如果出现不恰当或多余的联系,就会使听者或读者觉得奇怪,而这种看起来无法理解的奇怪感觉却可能表达了说话者希望听者可以超越原本的语言表层,从正常的逻辑思维单去体会其背后的隐含之意。[3]

关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它相对于语境、依赖于语境,也因为它依赖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所以关联有强弱的程度之分。Sperber和Wilson认为,关联的程度取决于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这两个因素。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信息的认知语境。由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同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各自所建立的心理表征就会呈现一定差异,[4]由此,所处的认知环境也就有所不同。说话者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明示话语激活听者头脑中相关的语境假设,正确理解他的会话含义,实现其交际意图。因此,在以寻求关联为取向的言语交际中,说话者总是首先对听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资源作出某种假设或判断,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以恰当的方式把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呈现给听者,以便听者能用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的理解。

二、主要人物:余则成

在《潜伏》中,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就是男主人公余则成,大智若愚、谨慎沉稳、机智灵活这些词形容他是最适合不过了。小分头下一副眼镜,看上去有那么一些文气,而眼镜后面让人读不透的小眼睛又带着那么一点点邪气。这样的一个形象下,编剧又赋予了余谨慎、缜密的思维。余则成稳重老成,深藏不露,处乱不惊,细致大胆,他的勇谋智慧及善于伪装总会让人在提心吊胆的紧张中得到惬意一笑的回报。例如:

余则成住所处:

马奎:“诶,诶,吕宗方你听说过吧?”

余则成:“马队长,这床好啊,这床是真好,你看看,真是好,这要没个女人还真对不起这张床。”

马奎:“那你……那你赶紧把你太太接来吧!”

余则成:“诶?厕所在哪啊?”

马奎:“唉,不是……”(手指向厕所方向)

这段对话是余则成刚到重庆,吴敬中让马奎安排余去其住所时所发生的。从这段对话来看,它是一个纯粹违反关联准则的例子。余则成对马奎感兴趣的话题一点信息也没有提供,他这样做,不因为他缺乏信息,而是觉察到马奎的疑心,他们曾经都在南京,各为其主,吕宗方曾经是余则成的上级,被查出是共产党而被马奎刺杀了,马奎疑心重重,想知道余则成是否牵连其中,但是余则成却说了毫不相干的话来作答,这只能说明余则成不愿意就马奎提出的话题进行合作,他的会话意义是:“我不想讨论这个话题”。余则成的回答就属于公然“藐视”关联准则,他听懂了马奎的问题用意,但是故意岔开话题,马奎也听出来余则成的不合作,所以只能悻悻而归。从这也可以反映出作为卧底的余则成大智若愚、善于伪装的性格。

但是对于余则成的回避马奎仍旧一直追问。余则成进入厕所后,马奎仍旧在追问:“老余,你还没告诉我呢,吕宗方这个名字你熟悉么?”

余则成:“有些问题我得请示重庆之后才能回答你。”

马奎:“混蛋(小声地说)。”(之后马奎离开了)

这个对话余则成的回答既违反了数量准则又违反了关联准则,马奎的追问让余则成不得不做出回答,这样的答案实际上并没有使自己的话说到要求详尽的地步,这就违反了数量准则,而且和问话者的问题不是很关联,所以违反了关联准则,但是这既让马奎不能再继续追问,又没有给出对方想要的结果,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体现出了余则成的谨慎机智。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大部分是以口头方式进行交谈,那么人们是怎样向对方传递信息、怎样从对方所说的话语中获取信息的呢?有时候人们不总是坦白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而是含蓄地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意思,这也就体现了语言的间接性,“会话含义”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5]以下面的两段对话为例:

余则成接到站长吴敬中交给的任务后,受命去穆连成家里当说客,进门时:

余则成:“穆老板,你知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啊?”(笑着说)

穆连成:“啊!我懂我懂,政府迟早要处置我们这些人的……”

余则成:“国人憎恨汉奸甚于憎恨日本人,你得慎重考虑啊!”

穆连成:“我懂,我懂,我愿意把国华医院、招商局大楼捐献给政府,希望政府对我这个罪人宽大一些。”

……

余则成:“穆老板,我可早就听说你是个收藏大家。”

穆连成:“诶,小癖好,也不太懂,弄着玩的。诶?余先生也喜欢收藏?”

余则成:“我就更不懂了,不过我们站长倒是个大行家,不妨拿出几件让他鉴赏鉴赏。”

穆连成:“……别把那汉奸的帽子给我扣上。”

……

余则成:“汉奸的帽子我说了不算,不过你要是找我们站长,我可以说你是找对人了。诶,我可以帮你们引见引见倒是……不过那得看你的表现啊,总得有点见面礼呀。”

穆连成:“我备下了,可真是我的荣幸啊。”

表面看来这段会话似乎是不连贯的,穆连成对余则成问话作出的反应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这种不相关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含蓄意义之间的差距引起的。他们要想理解对方话语的用意,就必须作出一系列的推理,而这种推理是以常识和两人所共知的一定背景知识为基础的。穆连成帮助日本人运过粮食,抗日战争胜利了,他也被认定是“铁杆汉奸”,余则成和他心里都明白,所以余则成在问他时,他也不想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处境,“政府迟早要处置我们这些人”、“我愿意把……捐献……希望政府对我……宽大些”这两句话也就让余知道他自己明白了该怎么做,对余的问话间接地给出了肯定答案。吴敬中想要穆连成的财物,余则成再次前去,从“收藏家”开始慢慢引导,最后让穆连成自己献出财宝,这些都反映出余则成说话的巧妙,一步步引导对方进入自己的控制中,体现出余的沉稳灵活。

再以《潜伏》中的一段情景为例:

余则成给翠平响了四声电话,让她去办公室找余。翠平声称是找余拿钥匙,由李涯带着去找余,见到翠平,余则成说他做了个梦,“我刚才做了一个梦,真可怕,梦见一个没鼻子没眼睛的人趴在我耳边上说:‘不能说梦话啊,说一句梦话得丢好几条人命啊……’这梦太可怕了,我可得把它记住了……可得把这梦记住了,太可怕了。”翠平走出办公室突然想起余则成曾经和她说过一个真实的相似的故事,她曾经问过:“那个同志说了什么梦话啊?”“把茶叶交给克公同志。”所以她才会在去拿钥匙的时候顺便带上那筒茶叶,机灵地躲过李涯的怀疑,把消息送了出去。

首先,在这段话中,明显体现出动态语境的重要性。余则成一直在强调“一个可怕的梦”,就他自言自语的这段话在李涯看来,并没有听出任何的端倪,但是翠平却听懂了,这就说明余则成和翠平之间有共同的认知语境。再者,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对说话者来说,交际是一个示意过程,即说话者用明示话语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但对听者来说,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即从说话者提供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出说者的交际意图。在这段话中,余则成说的话和翠平来的表面目的没有任何的关联,翠平能够领会其中的含义,是因为她和余则成在头脑中都有相关的语境假设,余则成相信翠平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推理从而做出判断,即茶叶中有情报,所以她才能去拿钥匙时带上那筒茶叶。从这里可以看出余则成的处事不惊、细致胆大,在李涯的监视下,又深知翠平听不懂很深沉的内容,就用浅显的语言传递了自己的意思,在紧急关头把情报送了出去。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能够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地度过每个难关,成功地潜伏在敌人的内部,通过对其语言的语用分析,更加鲜明地展示了他稳重谨慎、细致胆大、机智灵活的性格特征。在语用学中,当说话人表达话语即输入语言结构时,是通过内在的起作用的认知的方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以话语的最佳关联为取向。语用原则的实施提供了一系列与认知语境相关联的并有助于激活听话人的理想认知模式的语言结构。运用语用原则既符合人类一般的认知倾向,也符合说话人的能力和意愿,即说话人的最佳关联性,最终使得听话人与说话人的认知语境达成共识,最后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1]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C]//In Cole,P.&Morgan.J.(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2] Levinson,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5] 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9.

Analysis on Characters of the Hero Yu Zecheng in“Qianfu”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XU Hong,LIU Chen-yan

Red spy drama“Qianfu”has created high audience rating in the country,and an important factor of its success is its unique language charm.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dialogue fragments of“Qianfu”,using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theory and Sperber and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theories from Pragmatics,and reflects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hero Yu Zecheng in the drama.

Pragmatics;Qianfu;character

I712

A

徐虹(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潜伏听者准则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劳工(外二首)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深港通开通在即,哪种股票值得“潜伏”?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学学准则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三人成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