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想

2011-08-15 00:45伍志燕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新课改政治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想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改革和完善课程内容、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和完善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以及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整个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新课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1]。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理论易与实践难的矛盾”、“教学期望值高与实效性差的矛盾”等。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以期使之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1]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基本思路应该遵循以下方面:

1.全面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精神,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把教学与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高校思想理论课程教学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人生的切实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在研究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必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以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线索,关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身边的事情,尤其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3.把教学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如何认识社会、把握自己的人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着的一些实际问题。

4.把专科、本科层次的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衔接起来。为配合各个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本科阶段思想政治基础理论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照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学科不同分支情况,使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发展走向,为硕士点、博士点的招生积蓄后备力量。

(二)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做法

第一阶段:精选教学内容。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内容来看,每门课程都具有覆盖面广、知识点多、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校教师应该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课原则,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精选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代史纲要”则应该重点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阶段:制定教学大纲。

根据精选的教学内容,制定出完整严密的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执行标准。教学大纲应阐明该课程的适用对象、性质、目的和任务;规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要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规定学时分配;拟定思考题和课内外作业方案;提供课内外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录以及专业学习相关网站。此外,教学大纲的内容也要反映与概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等。

第三阶段:集体讨论备课,形成电子教案。

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应该成立学科团队,由分管每门课程的教研室集体组织讨论和备课,注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每一章教学内容进行讨论,集大家之所长,最后写出电子教案,供教学使用。

第四阶段:征求专家和学生的意见,再次修订教学大纲,并外请专家对其内容进行评估。

在上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该配合教育部对学校的教学评估,结合校内教学名师、教务督导听课,征求相关意见。同时,在期末考试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问卷调查,根据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意见,课程教学团队总结和归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进程、学时分配、内容增删、侧重点安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对教学大纲应该再次进行调整和修订,增加或删节部分内容。

二、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一言蔽之,教学方式和手段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一)注重案例分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注重案例分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为此,高校教师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焦点、直接与民生相关的问题,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为了配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提倡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在教学中创造出一种引导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应按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着力激发兴趣突出启发思维的要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活”起来,以确保启发式教学的实效性。其基本做法是:教师要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同时教师也不对答案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在课堂教学中,该方法使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来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常用的知识、案例提示去引导每个学生捕捉解决问题的见解,这样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思路,而且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互动,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又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在难点与重点的教学中,采取课堂讨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

以往教学中,遇到难点和重点问题,教师反复解释、不断重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实践证明,这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的教学方法不仅枯燥无味,而且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生活情趣,为学生充分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

为此,高校教师要对难点、重点问题,应该采取参与式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2]51。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设置相关的讨论题目,其中问题的设置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必须带有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想方法、提建议、找措施方能解决。第二步,安排学生查找资料,完成课前学习的学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步,课堂分组讨论,师生交流。针对设置的问题以及准备的相关资料,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发言,然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交流过程中仍然不能解决的、仍有困惑的、新生成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先请能够解决的同学帮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一步一步加以解决。最后,教师总结、提升。总结提升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能力进行总结,并提升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和学科理念的高度,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知识技能、巧妙的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正是教师在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空间的基础上,以平等的态度去信任每位学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解疑,在参与体验中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合一”。

(三)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反复比较、鉴别、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应亲自创作,既把自身的风格融人课件中,又体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避免把本来简明的内容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否则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一般来说,教师设计课件时应该做到两方面讲究:一是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二是用声音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在课堂中应用课件时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如果教师具备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精湛完备的媒体设计与操作技能,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且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天地。

此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精选的,教师除了精心专研教材以外,还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书刊。然而,从现实来看,有些书籍资料很可能找到并且价格昂贵,因此,要适应教学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组织建立学科团队,建立一系列教学资料数据库,如“精彩一课”、“教学热点难点解析”、多媒体课件等行之有效的电子辅助资料,通过链接方式,形象生动地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这既节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也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信息。

三、改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

《意见》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放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考核与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必须要能够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不能只单纯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评价,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反馈的信息中应该能够发现学生的思想素质状况的好坏、优劣。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及时改变以往单纯检验知识理论体系的教育考核,应当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生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小论文、读书笔记、课外实践来对该学生的思想状况作出客观的描述,这一评价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中占一定的比重。终结性评价,通常是学生在学完某一门课程之后,通过某些考核形式来考察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运用情况。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采用期末考试方法来对学生作出终结性评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终结性评价考核中,应该注意考试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

具体来说,考试既可采取笔试,也可采取写论文的方式,笔试可采取闭卷,也可采取开卷。闭卷考试应注意试题的覆盖面、题型的灵活多样化。在试题覆盖面上,既要注意考察了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又要注意考察有关重点和难点。在题型的灵活性多样化上,应当设计单选题、多选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其中主观性试题的比重要大于客观性试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方式,又考察了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还应取消了百分制,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等级分制,不在班级中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排名次。相比过去的百分制评分,采用等级分制评分可以有效地淡化学生之间的分数竞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课程的阶段性标准,这样可以淡化分数的概念、淡化学生之间的相对评价。等级分制评分旨在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比较(绝对评价),并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个体自身差异评价)。这种评分办法可以使学生从繁重的精神压力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条件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1]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仅仅局限于一些概念、原则、结论的传授,而不是一种理论思维,即使是教学实践也仅仅是把“实践”理解为课堂以外的活动,而没有理解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环节既包括学生道德自律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包括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增长,弘扬社会正义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力求做到:

其一,把教学与学生具体的做人做事结合起来,在课堂设置问题进行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的点评,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这对提高学生立身行事、体察世道人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二,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自律意识,培养正确处理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如积极参加学校各个社团倡议的各种孝亲敬老活动,以使学生们进一步树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德等。

其三,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前途,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四,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业课学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人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开展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参与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方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深入观察与分析,把社会实践前后的结果、情况、问题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将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放到课堂上来演讲、辩论和分析,引导他们形成、发展和强化正确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0L/ED].http://law.lawtime.cn/d360156365250.html/pos=2.

[2]徐红梅,李仙娥.参与式教学在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54.

Conceiving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urse under“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U Zhi-y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hould start with the four aspects:reform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improving and completing the method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link.The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ully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and reinforce the students’particip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maximum of teaching e ff e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reform

G42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8-2395(2011)06-0126-05

2011-10-06

伍志燕(1975-),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与教学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新课改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