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2011-08-15 00:46张海燕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评价

张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张海燕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课堂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树立科学、平等、开放的课堂教学观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批判,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等纬度提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素质教育;教学观;课堂教学观

自20世纪80年代末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纵观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人们并未看到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理想教育状态。如果不改变当前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被动的现状,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只能是无立足之地的“空中楼阁”。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曙光。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教学观的内涵

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学工作被视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目前情况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的认识,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地位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病

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把教学看成是认识过程 (教学即是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确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活动),完成认识性任务便成为教学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任务。它以线性的、确定的思维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切,把教学仅仅作为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和途径,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以及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教学的期待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教师单纯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另一方面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导致教学过程沉闷窒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弊病,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使用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讲授。超出教学大纲就被认为是“越轨”。教学内容并非适应于所有的学生,但还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这就扼杀了部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讲授知识,根本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内容的制定。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无论这些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能力发展水平。学生没有选择适合自己课程内容的机会。

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记忆等途径将知识点记住,等考试的时候把知识点再现到试卷上。这种教学方式正如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在其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讲解。这一关系包括讲解主体(教师)和耐心地倾听客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内容,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往往都会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言。”①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记住了,待考试结束后,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几乎是空白。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过关率,通过题海战术等让学生沉浸在题海当中,而不管知识的运用,不管书本内容应如何与现实结合,不管应该如何让学生通过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似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学生是生活在考试的海洋中,而非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学生被这种教学方法切断了与生活更好地进行沟通的途径。

第三,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尺。这种评价制度主要面向过去——检验学生是否将知识记牢固,而非面向未来——看学生的进步;主要以学生为主,而非以事件为主。在教师的眼中,成绩好的学生是升学率和过关率的保证,是能给学校带来荣誉的保证。因此,无论其他学生的进步幅度有多大,教师的眼中只有成绩排在前几名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关注很少。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以免他们惹麻烦、添乱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学习好的学生骄傲自满,成绩较差的学生丧失信心,更加厌学,从而对自己做出否定的评价。显然,这种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第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教师以“我”为中心,要求学生一切都听从他的指挥,各方面都无条件地信赖他。这种“保姆”加“警察”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地位无法体现,结果是学生把教师当做权威,教师的要求被学生当做命令去执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师徒关系,而不是处于人格平等的两种个体,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这都说明教师不能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看待。

三、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性(一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全面发展)和发展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特点,以面向每一名学生、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是对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应试教育的纠偏和人性教育的回归。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设计出既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内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教育除了要坚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外,还应该从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教材深层的多元教育要素,使学生受到求真、崇善、尚美的全方位教育。因而,必须突出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不应该把教材当做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要把它当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教材应该是多元的,教科书只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载体。教科书不应该成为“圣经”,它只不过是师生认知、分析、理解和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创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应该把教学当做知识的传递过程,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学生自我感知认识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无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必须通过每一个学生的主观世界、主观状态的调节、选择和转折而发生作用。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自主地进行调节和选择活动,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真正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融入这个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的局面。

(三)继承和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并积极尝试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地得到改进。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也要重视“学”,要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

事实上,我国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某些原则至今依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启发思想,教师应始终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启发性的宗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才能。教师应该充分继承这种教学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各类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确立为学生的发展、学习服务的评价观,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的发展性功能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新课改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口号,这就要求采用诊断性的、形成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合理地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对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评价时,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评价应直指于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应把评价当做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而应把它当做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一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对学习的积极评价,要强调标准参照评价,同时目标评价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课堂教学的监控机制,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找到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并面向未来寻求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来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和发展能力。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进步幅度,而非用成绩来划分等级。总之,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改进目前的教和学,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平等、开放、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是一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理念的师生关系。这种观念和认识的转变要求教师首先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的,其次他才是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两种角色:一方面是传授知识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值得信赖的伙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其次,教师要乐意倾听学生。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当学生需要表达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只有当教师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看待,而不是敷衍学生的时候,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得关爱,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再次,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做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生活中的诚信朋友,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身心,做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最后,教师要民主地管理学生。民主式的管理方式能够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使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从而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实行民主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也能进一步沟通师生情感,增进师生情谊。总之,新型师生关系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应给予其充分展现的机会。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邱才训.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1999,(5).

[3]田会水,孔剑.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与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6,(7).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注 释:

①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25.

G421

A

1671-2862(2011)02-0101-02

2011-01-28

张海燕,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论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