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礼”观在《护理礼仪》教学中融合与渗透的必要性探讨1)

2011-08-15 00:50皮慧敏
护理研究 2011年35期
关键词:护患礼仪儒家

皮慧敏

孔子“仁、礼”观在《护理礼仪》教学中融合与渗透的必要性探讨1)

皮慧敏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对礼仪学习的相关态度,分析孔子仁礼思想在护理礼仪教学中的现代价值,为护理人文教育改革提供思路。[方法]对2008级5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生对礼仪教育及儒家仁学思想的认知。[结果]护生普遍认同礼仪学习很有必要;大部分护生注重礼仪知识的传授和行为训练,却忽视对礼仪所蕴含的人文思想的感悟与传承,同时缺乏对儒家仁礼思想的了解。[结论]护理礼仪教育应与儒家仁礼思想融合渗透,创设植根于传统儒家文化背景的护理人文教育新模式。

孔子;仁;礼;护理礼仪;教学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闪耀着最为璀璨的光芒。而“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德目,强调把人当人看,对社会各阶层应持有平等的同情心和爱心,注重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关爱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它所具有的人本意蕴和护理专业对人的关怀是一脉相承的。护理礼仪是构建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更是实施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护患矛盾与纠纷。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校护生和临床护士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现护理礼仪的错位,从而成为护患关系紧张、护理纠纷增多的主要原因[1-3]。如何汲取儒家仁学思想精华,并与护理礼仪教育有机融合,切实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护理教育者亟待探索与循证的课题之一。

1 关于护理礼仪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1.1 护理本科生对礼仪教育及儒家仁学思想的认知 为了解护理本科生对礼仪教育及儒家仁学思想的认知情况,2010年12月对2008级5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1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对礼仪学习的认知;②对儒家仁学思想的认知;③对我院礼仪教学的相关评价。结果如下。你认为学习礼仪的必要性:很有必要25人(45%),有必要29人(53%),无所谓1人(2%),不需要0;你认为学习礼仪对于提升自身人文素质:很有帮助31人(56%),有所帮助23人(42%),无所谓1人(2%),没有帮助0;你认为学习礼仪对将来的护理工作,很有帮助28人(51%),有所帮助26人(47%),无所谓1人(2%),没多大用0;你认为礼仪学习应注重知识传授:非常同意15人(27%),同意40人(73%),无所谓0,不同意0;你认为礼仪学习应注重行为训练:非常同意28人(51%),同意25人(45%),无所谓2人(4%),不同意0;你认为礼仪学习应重在礼仪人文内涵感悟,非常同意3人(5%),同意18人(33%),无所谓29人(53%),不同意5人(9%);你对儒家仁礼思想了解多少:很多0,比较多11人(20%),了解一些40人(73%),几乎没有4人(7%);你认为儒家仁礼思想和礼仪学习的关系:非常大2人(4%),比较大16人(29%),不清楚37人(67%),没影响0。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护生认为学习礼仪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但护生普遍认为礼仪学习应注重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对礼仪所蕴涵的人文价值普遍缺乏了解和重视;护生对儒家仁礼思想了解甚少,认为儒家思想与礼仪学习有关的护生仅占33%。这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文理分科有一定的关系,更是“重科学、轻人文”教育思潮的不良结果。

1.2 护理礼仪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护理礼仪一门是以培养、提高护生基本礼仪和护理职业礼仪素质为中心的专业人文课程。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致使护理教育也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局面。受此影响,在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对现代礼仪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礼仪深层传统文化的阐述;注重对护生礼仪行为的训练而不善于挖掘礼仪规则后面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因素,从而将礼仪的学习处理成为脱离文化和道德支撑的外在行为的养成训练,致使学校的礼仪教育肤浅而低效。课程结束后,护生感觉礼仪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东西”[4]。面对现状,护理教育者亟须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寻礼仪深层次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并创设条件使礼仪学习浸润其中,以丰富、提高护生的精神境界,发挥人文课程“无用之大用”的深远影响。

2 孔子“仁、礼”观蕴含的人本思想

“礼”是一个时代用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他主张“克己复礼”并且对“礼”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孔子认为礼乐不仅是一种典礼形式和节奏,更有着本质的内涵以及发自内心真诚的情感基础,那就是“仁”。“仁”的本义是“人其人”,就是把人当人看待,对待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平等的同情和关爱。孔子的“仁”是以“爱人”为基本含义,以“忠恕之道”为为仁之方。“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只有将心比心,肯定他人与自己是平等互动才会有真正的尊重。孔子认为:只有仁发于心,行才能合于礼。仁是礼的内在根据,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仁是内在原则,礼是外在规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和?人而不仁,如乐和?”(《论语·八佾篇》)。为人而不仁,如何理解礼乐的本质,又如何尊重其仪文形式?他认为如果忘记了内在的情感基础,那礼仪不过是虚伪的文饰而已。尽管在孔子心目中“仁”是超越“礼”,而具有先决性和决定性的地位。但他并未因此而贬低“礼”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价值,相反仁为礼的合理性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本来是仁心外化的礼却可以成为判断他人仁或不仁的标准。孔子把礼深深植根于仁的基础之上,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心性基础。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而礼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恰当的途径和方式。仁、礼关系是孔子学说的基本关系,可概括为“仁以成礼,以礼成仁”。根植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成为现实的人格之美,必须经过一番学礼、知礼、视听言动皆不违礼的雕琢。仁不存于心,礼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不能成就完美人格[5]。

3 孔子“仁、礼”观的人本思想对护理礼仪教学的启发

孔子“仁、礼”观所蕴涵的人文思想正是礼仪课程内容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内涵之所在。孔子的“仁、礼”观对于当今注重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培养护生“会说话”即与病人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通过沟通技巧或礼仪培训就能解决的,更多的是丰富其内在的人文素养。一名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真诚的情感,即“仁”,一系列规范的礼仪语言和行为才能体现出护理职业“关爱”的本质,才能有利于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为此,护理教育者唯有努力学习、领悟,并在礼仪教学中对护生渗透“仁”的教化和“礼”的培育,才有可能引导护生将外在礼制的约束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自然欲求,“仁”才能从根本上主宰“礼”,最终使礼仪成为具备情感内涵值得护生“坚守”的行为准则。

4 孔子“仁、礼”观在护理礼仪教学中融合渗透的思路

4.1 打破传统观念,更新教育理念 护理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人文课程是对人生命质量的教化,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人文课程真正的价值在于引导护生追求人生善和美的感受,体验精神世界的广袤和丰富。儒家思想与礼仪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密切相关,其中的“仁”更是礼仪的道德依据。有研究者指出,“境界”是人文课程的关键词[6],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护生学习、领悟孔子“仁、礼”思想,不仅“行礼如仪,按礼施爱”,更应该努力达到“依仁行礼、立志成仁”的境界才是护理礼仪课程的终极目标,这也是真正实现人文课程人文性的意义所在。

4.2 突破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以往护理礼仪的教学内容是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内容集中于礼仪外在形式“仪”的阐述,缺乏对礼仪内涵“仁”的文化底蕴以及仁、礼关系进行深刻探讨。因此,护理礼仪[7]教学内容应精心筛选,并融入孔子学说的“仁、礼”观,可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礼仪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礼仪概念、原则、日常礼仪等理论知识,旨在帮助护生“知礼”;第2部分为儒家思想的讲评:通过增设儒家仁学思想、孔子“仁、礼”观的讲评,以帮助护生理解、把握礼仪的内在道德规范,提高对仁、礼相互关系的认知水平,奠定礼仪行为的心性基础,重在“懂礼”;第3部分为礼仪知识的实际运用:包括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谈礼仪、求职礼仪等具体实践,旨在规范护生“行礼”。

4.3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护理礼仪课程的特点应偏重于人文、情感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创设机会尽可能发挥护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作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的促进者和护生情感经验的分享者,应针对不同的学习部分用心设计并组合,构建以“知礼”“懂礼”和“行礼”为学习目标的系列教学方法。

4.4 综合评价,注重体验和实践 护理礼仪修养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理念熏陶和经验累积的终身教化过程。护理礼仪课程必须构建并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对护生礼仪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和护生自我评价。护理礼仪实践性很强,最好以开卷书面的形式考核护生对礼仪知识及其蕴含的人文思想的理解和判断,考题注重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着力考核护生对礼仪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运用,减少机械记忆内容的考察。教师要注重感受并验证护生伴随学习进程在礼仪的“知、信、行”方面获得的成长与进步,从而客观、公正给予评价。

[1] 李雅梅,姚丽娜,洪津.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43-44.

[2] 包春艳,房民,包春雨,等.新形势下护理纠纷的防范与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58-59.

[3] 史瑞芬.护理礼仪错位与礼仪培训[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23-224.

[4] 黄亚兰.高校礼仪教学应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蕴[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26-27.

[5] 杨春梅.试论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J].烟台大学学报,2000,13(4):380-382.

[6] 谭伟平.我国大学人文课程设置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7):67-70.

[7] 刘宇.护理礼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Probe into necessity of fusion and penetration of Confucius“benevolence,propriety”concept in“nursing etiquette”teaching

Pi Huimin(Medical College of Huangshi Technology College,Hubei 435003China)

G642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1.35.046

1009-6493(2011)12B-3290-02

2010-11-30;

2011-11-20)

(本文编辑张建华)

1)为黄石理工学院2010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027。

皮慧敏(1973—),女,湖北省黄石人,讲师,硕士,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工作单位:435003,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

猜你喜欢
护患礼仪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礼仪篇(下)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