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观念下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2011-08-15 00:53程志宏
关键词:表达能力教师应口语

程志宏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整合教育观念下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程志宏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幼儿期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树立整合教育的观念,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整合观念;幼儿;语言教育;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不断丰富的时期,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1],如果教育得当,不仅能大大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乃至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语言整合教育的观念

当前,幼儿教育出现了整合教育的趋向,强调幼儿教育应是“整合的,而不是孤立的、无联系的”[2]33。幼儿语言整合教育的观念意味着把幼儿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幼儿语言教育内部以及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整合一体关系。幼儿语言整合教育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方面的整合: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是指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应重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和个别差异性,应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从主观的良好愿望出发,刻意追求表达的正确、生动、连贯。如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必然会使幼儿产生挫败感和压抑感,严重挫伤幼儿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有话不愿说、有话不敢说。

幼儿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是指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和语言知识整合在一起。如果只强调语言知识的作用,只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练习,就语言而学习语言,把语言学习与其他学习割裂开来,忽视社会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参与,缺乏系统的整合,忽视幼儿语言表达的物质源泉——生活内容的丰富,那就会使幼儿无话要说、无话可说。

幼儿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是指以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来建构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在活动中糅合多种幼儿发展因素,促使幼儿在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强化作用下,产生积极运用语言与人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积极地通过各种符号手段(包括音乐、美术、表演、语言等)和非符号手段(如操作、交往等)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只重视纯语言训练(句式、词汇的操练),只重视符号系统的参与,而忽视非符号系统的参与,忽视幼儿与玩具、材料等实物的交相作用,忽视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能只重视语言这一种符号系统的参与,只重视发挥语言课这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主渠道的作用,而忽视其它各种符号系统的参与,忽视其它领域教学活动的渗透作用;更不能只重视教学活动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的渗透教育,使幼儿有话不能说、有话不会说。

二、树立整合教育的观念,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树立整合教育观念,加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的整合,加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愿望的激发、内容的丰富和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3]幼儿语言教育关注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和个别差异性,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支持性语言环境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迅速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条件。

1.建立融洽、亲密无间的师幼关系

教育目标的整合要求在制定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在重视知识掌握、能力提高的同时,强调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强调表达愿望的激发。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成为激发幼儿表达愿望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应以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平等地与幼儿相处,成为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谈话目标、方式和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支持、鼓励和吸引他们自主表达、自由表现,并适时加以恰当地回应,使其体验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从而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2.支持和满足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

幼儿语言发展有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3]。首先,教师要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信息十分敏感,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了解其语言学习的现实水平和个别需要;其次,要接纳、顺应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渐进性和个别差异性,不急于或刻意追求幼儿口语表达的正确、生动、连贯,敢说先于正确,满足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激发和强化幼儿大胆表达的愿望,使幼儿在愿说、敢说中获得主动发展,从而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教育内容的整合要求在设计和组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将社会知识、物理知识和语言知识整合在一起。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有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物理知识,才能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有表达的内容和要求,才能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的生活范围狭窄,知识经验贫乏,在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幼儿多体察社会生活,多接触大自然,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和物理知识,使幼儿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1.丰富生活内容

大自然、大社会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幼儿社会知识和物理知识的丰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大自然、大社会。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开发周围环境中的教育资源,不断增加新的生活内容,经常把幼儿带到大千世界,引向生活的源头,带领幼儿走进商场、超市,来到湖边、草地,让他们到社会中多接触、多体验,到大自然中多看、多听,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不断变换方式,如组织接龙游戏、“新闻播报”等活动来复习、巩固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这样丰富的生活内容将会为幼儿情感活动、语言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

2.提供说话材料

幼儿思维的情境性和具体形象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幼儿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2]37。比如,教师可以在墙面贴上白纸,画上本季节景色的背景图,在图上划一些小口子,提供大量的有关人物、动物、物品的插图片,让幼儿自由进行插图讲述。这些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图片,将会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说话内容,吸引幼儿讲话,使说话成为一种自然的需要。

3.创造交往机会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3]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是在形式多样、有目的、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的。

首先,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平等自然地参与幼儿活动,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激发和强化幼儿表达的愿望与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并以倾听的姿态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同时还是一位交流者和引导者,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分享、协作、对话,通过不同方式探索使用语言,尽可能地使活动生活化、经验化,使幼儿对活动内容有激情、有胜任感和控制感。教师的这种平等自然地参与,会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将直接影响到幼儿表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

其次,教师应提供幼儿之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相互交往中积极调整和建构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有时候,教师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矛盾的情境,使幼儿在矛盾的情境中学会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依据对方态度和行为来选择自己的交往策略。

总之,教师应善于利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交往,为幼儿创造观察、学习、交流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掌握社会知识,积累表达的经验和交流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表达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幼儿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要求以多种活动组织形式来建构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在活动中糅合多种幼儿发展因素,促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语言。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由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幼儿语言学习与其它方面发展的整合性以及语言本身的综合性、通用性等特性所决定的。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3],各领域渗透教育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应充分发挥语言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主渠道的作用。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方面综合运用多种符号手段(既包括语言,又包括音乐、美术等),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其它非符号手段(比如操作、交往等),使幼儿与外界环境发生积极作用,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语言。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丰富,向幼儿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教学内容演变成现实生活的场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官,幼儿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力地训练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必须渗透到其它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在数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边做边说,在提高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在掌握观察与探究的方法、发展观察与探究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思维清晰,言之有序;音乐教育活动中,在注重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注重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支持与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用语言表达相应的音乐性质和自己的感受;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抓住幼儿爱说、爱画、爱制作的特点,通过幼儿对画、对制作的讲述和评价,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可促使幼儿在运动与体验的过程的同时,尝试总结动作要领和规则。这样,既注意了动静交替,又可使幼儿表达出各种活动的特色和自身的体验,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生活活动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在生活中,语言多与事物、动作同时出现,词已经物化了、形象化了,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可随时随地丰富幼儿的语言;其次,幼儿进入集体生活,互相交往,自然地产生了学习语言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练习的条件。在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入园、进餐、盥洗、劳动、娱乐、散步等环节)中,都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表达水平。如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生活中的角色等。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口语表达会更加积极、主动、自然,从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口语实践的机会。

[1]于涌.幼儿语言发展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10.

[2]唐淑.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总论[M].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7.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G61

A

2095-0683(2011)03-0144-03

2011-06-15

程志宏(1971-),男,安徽桐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教师应口语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酒中的口语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对对碰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