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

2011-08-15 00:53孟凡平
关键词:人生观主体文学

赵 平,孟凡平

(1.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主体间性暨《文学与人生》课程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实践

赵 平1,孟凡平2

(1.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基于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的现状,以主体间性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开设了《文学与人生》公共选修课程。以“在文学中感悟选择审美人生,在人生中体验欣赏文学美丽,构建审美人生”为课程理念与目标,《文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与人生的基本原理”和“文学的人生解读”两大板块,透过文学洞悉人生,通过文学指导人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彰显文学的形象生动性,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文学对生活的指导功能,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审美人生实践。

主体间性;文学;人生;人生观;教学理念

一、课程开设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今天,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我们的精神家园荒芜了,而且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意义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成为“单面人”,而对理想信念等价值意义的需求却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人拿钱买智育、有人拿钱买体育、有人拿钱买美育,但没人拿钱买德育的现象。令人尤为担忧的是,天之骄子大学生的理想也在功利社会的熏染下蜕变成了“利想”。但是,人既有着与自然生命对应的社会生命来体现人的社会存在,也有着与自然生命对应的精神生命来显示人的意义性存在。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如果属于人的主体范畴的人文素养低下,将严重制约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人文情怀缺失,将必然导致人性之“恶”不断泛滥,从而使得人类的精神家园荒芜现象不断蔓延。特别是BIT把人们带进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工具化使地球变小了,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拉大了。数字化生存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体验数字化带来的新的生存空间、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必须直面一个被抽象为一堆数字、符号的异化现实。消解异化的路径就是张扬人文精神,消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强化科学人生观教育。

我们传统的人生理论是建立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的:主客体对立的思维范式导引下的人生观教育实践是把教育看作主体 (教育者)对客体(受众)的征服,主体对客体的教化,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主体对客体的胜利。总之,传统的人生观教育往往把受众客体化、器皿化——看做美德袋,结果,其自身的抽象性、说教性使其在人们的具体生活中游走,很难走进日益以功利化、快餐化为价值取向的人们的心灵深处。科学有效的人生观教育应该建立于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之上。“主体间性”最先由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现已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它“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相对照,它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1]在间性视域内,人生观教育不是主体对客体征服,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自由交往与对话,是人生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教育者角色已经转变;知识上是可信的学者、学习上是可依的导师、生活上是可靠的朋友、人生过程中是可托的向导。

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文学与人生不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科学认知,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是对世界进行艺术化认识与观照。这种体验式的审美领悟,是生活在意义世界中的人类对意义的拷问。人是用与自然生命对应的精神生命来彰显人的价值性存在的。对意义的诉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德育审美化,就是要克服现实生存的有限性,人是理论的形上性、抽象性,进入真实的、形象的生存现实,探求意义与价值之所在,获得科学价值观为自己迷茫的人生导航。作为高师院校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文学与人生》,把人文科学当作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理解活动,注重对意义的体验和理解,其实质上是主体与主体间对话、交往的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课程,它通过对人和自我的真正理解来实现对动物界的超越、对日趋“物质化”的现实的超拔,从而为自己寻求安身立命的根基。

二、课程教育理念与目标

人生活在一个意义世界中,对人生意义的诉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而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年轻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的人生理论导航。然而,人生哲学理论的形上性、抽象性很难靠近生活在日渐功利化社会中的年轻人。“文学借助于道德,借助于善,借助于理想的人格,而使自己变得充实、纯洁,变得崇高,从而具有撼动人心、净化灵魂的移风易俗的力量。道德则借助于文学,使理性的规范变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变为他们的具体行为,特别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细微活动与冲突。经过作家的铸造与渲染,道德不再是平板的训诫,而是被充分地情化了,并且装上了想象的翅膀,活化了。一个形象化,一个情化,这就使一系列正面的道德准则、道德理想,能够向美的界域升华,具备更易于被人们接受的美的品格。”[2]有鉴于大学生需要提升文学素养的普遍性,《文学与人生》是作为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而开设的,其教育理念与目标致力于人生观教育的审美化、艺术化研究,在文学中感悟选择审美人生,在人生中体验欣赏文学美丽,构建审美人生。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生,审美人生离不开文学。我们解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研究在文学情境中感悟人生的方法,在不同类型、不同意蕴的文学作品中感悟不同境界的人生,以关注人生、指导人生。

《文学与人生》课程突破了传统类似课程注重文学理论阐述或文学素养培养的范式①如朱寿桐主编的《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晓明、董丽敏等《文学经典与当代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意境角度入手,全面把握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审美内涵和精神要义,目的是要从审美的角度观照文学与人生关系,探讨二者之间的规律特征,建构文学与人生关系的审美关怀。该课程虽然也进行文学理论探讨,属于文学拓展课程,但我们将其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课程,是一门人生观教育之通识课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把当前人生观教育中涌现的一些新问题,放入文学视阈中,进行感同身受的体验、鉴别、选择,在高雅的审美洗礼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提升人生境界,呵护人的精神家园。

三、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

《文学与人生》课程讲授的是张扬人性、建构理想人格、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学说主张与思想观念,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境况、人生态度的思考,弘扬终极关怀的价值规范与精神内核,坚守数字化生存中人的精神信念信仰和理想的价值,隔断社会的各种非人性化异化现象的发生。所以,《文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文学与人生的基本原理,一是文学的人生解读。

通过基本原理板块,在提升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进行人生观教育。具体内容如“文学:追求人类感觉的解放”——文学的本质;“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人生之内涵;文学无法脱离人生——《文学与人生》的性质;文学使人生美丽——文学之于人生的作用;人性的烛照——感悟人生;“却顾所来径”——拓展人生;心灵的呼吸——滋养人生;“让你活得有笑容”——提升人生境界;情感的感动是文学创作之母——人生境遇与文学情境;距离产生美——文学对人生情境的审美提炼;风情万钟的寻情者——人生对文学情境的审美体验……阐明美的本质,揭示审美规律。在对彰显理想人生、蹉跎人生、进取人生、自由人生、情爱人生、游戏人生、审美人生等不同人生结局的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由感性而理性、具体而抽象、循序渐进地完成人生观教育。

通过文学的人生解读板块,针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迷惘的迫切需要指导的重大人生课题,结合文学作品欣赏予以科学导航。一方面,透过文学洞悉人生。如我们欣赏《变形记》、《边城》、《棋王》,让大学生体验到不同人生境界中不同人生的同时,也明白翠翠的世外桃源般生活太理想化了,格里高尔的大甲虫世界太不理想化了,王一生在动乱年代、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风浪中寻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的人生经历是有着特别的人生启迪意义的。在为王一生的一句“人还要有点东西,才算活着!”的呐喊而深深感动之后,会深刻思考工具与目的、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问题……世外桃源的理想没有现实的地基只能是空想;过于功利化、目的与工具搞倒了就会异化人生。另一方面,通过文学指导人生。大学生恋爱十分普遍,但对于到底什么是真爱却知之甚少,钱恋色恋误恋物恋……并由此带来很多生理及心理问题。我们通过经典文学作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必备要素之性爱、理想和责任,如解读《小城之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性爱,分析《人生》和《伤逝》帮助学生理解爱情中的理想要求,通过《安娜卡列琳娜》引导学生确立爱情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实现文学指导人生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运用与实践

(一)结合课程特点,彰显文学的形象生动性,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能

《文学与人生》课程运用专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通过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精心选择的音像资料,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再现于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为自己的人生导航。如讨论教学法,看完《安娜卡列琳娜》影音资料后,围绕“安娜爱情失败的原因、如何评价‘宁可坐在宝马上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微笑’的爱情观、‘小三儿’现象之我见、我的爱情观是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人生情境与文学情境衔接,人物形象与身边真人相接,小说情节与生活故事类比,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同观点激烈交锋,论辩过程中逐渐厘清科学的爱情观念,教学效果很好。

人生观决定人生轨迹,不同的人生观就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肯定有不同的人生收获。人生观本是一个宏大的课题,但运用案例教学法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天龙八步》珍珑棋一节为例,围棋珍珑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各位棋手的性格和人生,正所谓“变幻百端,因人而施,爱财者因贪失误,易怒者由愤坏事。”段誉爱心太重,不肯弃子。性情中人,见一个爱一个,到妈妈死时才告诉他所有的亲妹妹都不是亲生妹妹也舍不得撒手;慕容复之失,由于执着权势,勇于弃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失势。为复兴大燕国的梦想,不择手段,什么都可以舍弃,青梅竹马的美女语嫣也被他一掌打入枯井;段延庆生平第一恨事,乃是残疾之后不得不抛开本门正宗武功,改习旁门左道的邪术,一到全神贯注之时,就会走火入魔,正也不是,邪也不是。只有小和尚虚竹旁观者清,无输赢成败之心,却有慈悲之怀,为救人闭眼瞎放一气,本是胡乱搅局以救人,不想歪打正着解开棋局。这种“案例教学因为具备生动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理论”[3],教学效果很好。

(二)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文学对生活的指导功能

教育空间必须向日常生活延伸,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规划人生的能力。

1.围绕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我们认为:“读懂学生话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读懂他们。知道他们想什么不想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敢想不敢做,什么做了没敢想,什么想也不敢想……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世俗不是媚俗、通俗不是庸俗、认同不是同流、同流决不合污。用他们的腔说话、用他们的调讲事是为了教育主体走进对象主体的心灵深处,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允许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谛听他们灵魂的声音。就象是潜伏,同流是为了情报或策反一样,我们得到他们的认同为的是获得话语权之后的人生导航!”[4]

而今,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日趋庸俗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也未能脱俗,那些网络热门话语后面折射的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理想与追求,“郁闷啊”、“我看上的名花有主,看上我的惨不忍睹”、“看一题考一题缘分,蒙一题对一题运气,横批:多做无益;过一天看一本效率,考一门过一门实力,横批:突击成才”、“毕业就是失业”等等。对此,人们或观望或责骂,少有人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仔细研究会发现,除了经济杠杆是导致网络庸俗化的直接诱因外,青年学生缺乏甄别高雅与庸俗的能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发挥教研室的优势力量,在综合利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同时,借助网络阵地,加入大学生QQ群、博客、微博,积极参与大学生讨论,寻找共同语言,搭建学习交流的教育平台,构建民主、平等的育人环境。

2.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审美人生实践。“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道德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理论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指导实践,能够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满足主体的实际需求。”[]《文学与人生》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于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指导学生人生,因此,我们的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和教室,而是通过教师的带动参与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参与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课程组成员通过指导校团委主办的“放飞梦想……”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学生处主办的德育小品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文学与人生》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它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

[1]尼古拉斯·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 [K].余纪元,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8.

[2]赵平.文学与人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41.

[3]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4]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5]孟凡平.“道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G642

A

2095-0683(2011)03-0183-04

2011-03-21

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00520);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wjjpkc01)

赵平(1964-),男,新疆喀什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皖江学院教授;孟凡平(1972-),女,河北沽源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人生观主体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我与文学三十年